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受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影响,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由于自然资源被政府掌控,缺乏市场机制激励下的有效配置,在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目标下,形成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粗放型增长方式虽然片面追求高速增长,缺乏效率,同时造成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物资消耗过度、人民生活水平无明显改善等诸多弊端,但也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为之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三十多年中,长期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受制于经济基础条件薄弱和科技整体水平低下,经济增长多依赖于以要素投入与资源过度消耗为基础的粗放型、外向型经济模式。伴随着我国经济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一成不变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引起了国际国内的重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多年党和政府决策部门最重要的经济政策取向。1980 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重点分析了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与先进生产力的差距,纠正了制定经济发展方针中急于求成的错误,提出经济增长不能单纯依靠基础设施投资与能源大量消耗,而应充分发挥企业作用,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效率。这一政策尝试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里程碑。1995 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确认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总体思想,并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2003 到 2005 年分别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方针政策。2007 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转变,其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要继续保持经济总量的稳步增长,同时还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发展协调化,缩小地区差距,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全面发展。2012 年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全局性的战略抉择,并重点指出了以创新为重要驱动力的发展战略。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术界与实践领域对资源型区域的相关研究较多基于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总体来看,可以将与之相关的众多研究划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资源型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特征进行研究,另一层面是对资源型区域出现资源枯竭危机后如何继续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随着全球面临资源枯竭威胁的区域不断增多,关于资源型区域如何实现经济发展转变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文献综述部分将从资源型区域发展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支持三个层面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国外关于资源型区域的发展问题研究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加拿大地理学家英尼斯(Innis,1930)通过对加拿大皮毛贸易的研究开创了对资源型区域相关问题研究的先河[1],并于 1933 年提出了资源驱动型增长,解释了加拿大如何通过资源型产品的出口使之逐渐成为了综合经济体[2]。之后,罗宾逊(Robinson,1962)、卢卡斯(Lucas,1971)[3]、塞蒙斯(Siemens,1976)、布拉德伯里(Brandbury,1984)[4]-[7]等多位加拿大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加拿大资源型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了研究,综合运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得出资源型区域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具体包括施工、就业、过渡、成熟、下降和关闭阶段,并提出应当合理规划矿区,以满足矿区居民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的要求。这一系列针对加拿大的实证研究主要剖析了资源型区域的发展模式和区位设计,以使得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发挥更好的推动作用,而没有将研究重点放在资源型区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 2 章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金融功能的理论基础
2.1 研究对象界定
资源,顾名思义是资财之源。不同的研究主体依据研究的性质,又将资源作了不同的定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从自然资源的角度将资源认定为: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52]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的资源既包括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又包含了可以提供劳动力与技术因素的人。而传统的经济学界认为资源是在生产过程中,可以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投入,将资源等同为生产要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的内涵逐渐被放大,涉及到了多个领域,如人力资源、金融资源、信息资源、政治资源等。据此,资源可以被定义为一切可以被开发和利用,能够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客观存在。
………..
2.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前文通过对我国资源型区域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国内研究的重点在于借鉴国外经验对资源型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减少第二产业中资源型产业的比重,又或是对资源型区域发展中爆发的社会、环境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和补救。但这样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无疑做不到标本兼治。由于国内资源型区域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与国外成功转型区域当时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并不一致,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要想寻求资源型区域发展问题的解决思路,首先要从明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及主要目标,同时由于国内发达地区也面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因此要在此基础上,将典型资源型区域和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进行比较。首先,相对于经济增长单纯追求数量的来说,经济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经济发展除了包含经济增长目标外,更多的是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质的要求。但是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目标的基础,如果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就谈不上经济发展多元化目标的实现,经济发展首先要求和最终实现的都是经济的快速、稳定、优质的发展。我国典型资源型区域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以 GDP 衡量的经济总量存在较大劣势,如 2013 年山西 GDP 总量为 12602.24 亿元,处于全国第一位的广东 GDP为 62163.97 亿元,差距很大。但是从 GDP 增速来看,发达地区出现了增速放缓的迹象,并且落后于资源型区域。
………
第 3 章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分析.........39
3.1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演进及其与发达地区的比较..........39
3.2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演进的动力机制.........60
3.3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的演进方向..........65
3.4 小结.........67
第 4 章 金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功能及其作用机制.....69
4.1 经济增长机制..............69
4.2 结构优化机制..............70
4.3 发展动力传导机制......81
4.4 效率实现机制..............88
4.5 小结.........93
第 5 章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94
5.1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94
5.2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指标体系的设计.......109
5.3 实证分析过程............114
5.4 实证分析结果的启示.......120
5.5 小结..............121
第 7 章 金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功能实现的外部条件
7.1 金融的外部协调
在现代经济系中,金融和经济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任何经济活动都有金融活动的参与,任何金融活动也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这已经不同于经济发展早期,金融功能刚刚开始显现,金融是作为经济活动的附属物出现,金融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上,如节约时间、节约交易成本等。最初,金融作为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其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也仅仅是一个产业或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内生性动力的作用下,金融功能演进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尤其是经济金融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和金融已经实现了相互融合。两者在发展时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即都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发展也不仅仅局限在为经济服务,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金融发展的独立性也开始逐渐显现,金融发展的独立性表现在金融在某些情况下会脱离经济发展的轨道,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经济发展甚至是危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破坏性结果,如我国的股票市场泡沫、房地产市场泡沫、银行系统不良贷款等,以及在全球多次爆发的金融危机。#p#分页标题#e#
……..
结论
资源型区域是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区域产业结构具有明显资源特征的区域,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供应的同时,资源型区域出现了产业结构虚假工业化、经济发展动力缺乏、社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质量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资源型区域的金融发展也不容乐观,资源型区域相对于发达地区金融资源严重不足,不足以支撑资本密集型的资源型区域支柱产业。基于这些原因,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是保障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金融功能理论是近年来新兴的金融理论,以不同于以往的金融机构观的视角研究金融发展问题,其核心思想是金融功能相对金融中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金融功能的框架下进行金融体系设计将更有效率。基于此背景,本文以金融功能理论为理论基础,对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理论基础部分对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金融功能理论的内涵进行了分析。首先分别使用资源丰裕度指数、资源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资源型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三个指标对省级行政区进行了比较,结果不尽相同,最后综合三种指标分析的结果,确定将山西、内蒙古、新疆、陕西、黑龙江划为典型资源型区域作为本文研究的样本。其次通过对资源型区域发展现状的分析得出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具体包括经济发展目标的转变、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时将资源型区域和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了比较,得出二者在转变经济发展目标上的一致性和互补性的结论。最后将金融功能理论进行了定位,推演出金融功能是高层级的金融资源,金融功能在演进过程中必将对金融体系产生新的影响。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