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文章探讨的核心问题
20世纪以来,随着信贷需求的日趋加大和衍生品结构的不断创新,市场上涌现出了一系列新的金融合作方式。“影子银行”作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受到了越来越多资本家的青睐和业内学者的关注。一方面,影子银行有效充当了资本市场加速运转的催化剂。相比商业银行,影子银行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会更加机动灵活,而且作为融资工具很多时候它所能撬动旳杠杆倍数都会更大,且方式多元化,因此,影子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对商业银行进行了有益补充,解决了资本市场在某一时空内流动性不足等实质问题,进一步盘活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渠道,进而带动经济增长。对于这一观点国内外绝大部分专家学者均已达成共识,基本没有太多争议点。考虑到中国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还不够健全,市场尚未完全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确认流动性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我们更多需要关心的是影子银行的流动性创造究竟能对经济增长产生多大的助力效用? 二者的关联性是否在不同时间段存在一致性?这些问题都有待下一步量化分析。但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以其高财务杠杆举债经营的同时,内在和外在的风险暴露将会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形成巨大的考验,包括其内部的破产风险以及对整个金融系统的不确定影响。Bailyetal. (2008)研究发现,影子银行的高杠杆操作加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加之影子银行大多不在监管范围内,信息更加不透明,极有可能造成整个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巴曙松(2009)和张坤(2012)指出了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间在社会融资环节中存在某种替代关系,影子银行的壮大可能会对商业银行形成一定的冲击。这种竞争关系在逻辑上是行得通的。如果影子体系的风险被过度放大,其脆弱性甚至有可能成为诱发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杜亚斌、顾海宁,2010; FCIC?, 2010)。
………
1.2文章框架
笔者对于影子银行问题的探讨,始终遵循以下主线,首先,理清影子银行体系的基本特征以及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的基本概况,在总结前人文献研究和参照新闻评论的基础上,对影子银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特别是影子银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实际,毕竟中国影子银行和美国影子银行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找到自身的本质特点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就可以从正反不同角度对影子银行的影响进行剖析,本着宏观审慎的态度理性看待当前中国影子银行业蓬勃发展的现状,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宄同时切入,相互补充。在研宄数据的选取上,有些可以通过官方公布数据直接获取,有些有必要通过一些方法手段进行间接测算。最后,总结前面研究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影子银行的基本信息
2007年,次贷所累积的金融风险在美国己初见端愧,部分经济学家和金融界高管逐渐开始重视并追溯这一问题的源头。在此背景下美国太平洋管理公司执行董事McCulley开创性提出了“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这一新概念。顺应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大趋势,中国快速开启“金融深化”、“金融脱媒”的新形势,影子银行的出现取代了原有的“高利贷”结构,在法律范畴内大幅度的满足了社会的直接融资需求,让脱媒的资金流向直接融资市场。在高投资回报的利益驱使下,诸如信托公司等被监督监管的影子银行机构更愿意把资金投向房地产领域、能源领域、金融衍伸品以及其它高风险高回报领域,并通过资产抵押以及股权持有等方式将更多的金融主体联系在一起。人们似乎找到了一种更为高效的资本运作模式,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个过程看做是“羊群效应”,国内很多影子银行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而生。到底什么是“影子银行” ?关于影子银行的界定国内外学者也存在多种观点,Timothy Gdthner (2008)围绕高杠杆、期限错配等特征,指出影子银行是利用非银行的融资途径,凭借短期融资资金购买大量高风险、低流动性的长期资产机构。纽约联储银行的PozsarZoltan (2010)提出影子银行是一种广泛的证券化与抵押融资技术工具,它在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期限转换等方面与商业银行有异曲同工之处。我国关于影子银行的认识也基本继承了国外学者对美国影子银行的研究观点。巴曙松(2009)认为影子银行的定位和功能是不一致的,诚然影子银行确实不是银行机构,但在事实上它们却有发挥了银行的功能,而且表现形式多样,有机完成了次级贷款者和市场充裕资金的供求匹配,成为次级贷款者融资的主要媒介。
……..
2.2影子银行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影子银行的广义流动性创造来讲,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组织机构没有任何区别,他们都是资金稀缺者融资的媒介。商业银行通过主动负债取得资金,再把资金带给需求者,影子银行则以融资融券的方式出现,在市场的流动性转换过程中都提供了信用支持。不管是银行还是非银机构,流动性创造的实质都是信用工具的创造(肖綺,2013)。影子银行通过证券化把市场的流动性转化为银行的流动性,使得贷款银行的长期债务得以流动(Strahan,2008;申妍,2013)。此外,再看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从货币的内生创造来讲,部分影子银行具有和商业银行一样的货币创造功能,而且在中国这部分比例可能更大,无形间扩大了货币乘数的实际值,放大了乘数效应(周小川,2011;马学宇,2015),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信贷和利率传导渠道形成了干扰,实际上造成了利率的半市场化(苏小緩,2014)。它对传统间接融资体系形成有益补充,增加了实际货币供给量和流动性(Moe, 2012;尹泉,2014),但与此同时影子银行自身的逆周期扩张行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并且在紧缩的经济环境下不断集聚风险(裘翔、周强龙,2014)。中国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时期始于21世纪初,据FSB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中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而中国社科院研宄显示这一规模可能达到4.39万亿美元,相当于传统银行业规模的1/5。2013年社会融资总量达17.29万亿元,人民币贷款总量达8.89万亿元,这意味着,有将近一半的信贷量都来源于影子银行。国内“金融脱媒”的趋势日益明显,融资方式更加多元化(易圣岐,2014)。影子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融资思路,让商业银行不再是唯一可依赖的融资主体,提高了投融资效率。同时,影子银行业提高了整体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与活跃度,提升了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
第三章中国影子银行业发展综述......... 14
3.1中国影子银行的诞生和发展........ 14
3.2代表性影子银行业务概述........ 16
3.3影子银行发展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19
3.4本章小结........ 20
第四章影子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及其经济影响........ 22
4.1从“货币内生”看影子银行的流动性创造........ 22
4.2中国影子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主要特征........ 24
4.3影子银行流动性创造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25
4.4研究结论........ 33
第五章高杠杆、期限错配与内部金融风险........ 34
5.1影子银行杠杆化经营过程及系统性风险暴露........ 34
5.2模型数据分析........ 36
5.3研究结论........ 42
第六章银行业份额挤占、风险传染与外部金融风险
6.1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传染
正如前文分析,影子银行的运作模式、交易方式存在特殊性数,其风险的产生、传染及系统性风险的传染过程相对商业银行而言更为的复杂和隐蔽。影子银行对资产价格的敏感性很高,因此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较弱,而市场心理恐慌与逃避行为选择又会进一步传染和放大该风险。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衍伸程度还不够高,纵观国内大部分信托产品,很多信贷资金都通过银信合作的方式流入房地产、矿产等行业,但是这些行业却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以及产能过剩,以煤矿最为典型,行业估值受实体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产业结构的波动十分明显?。虽然经济步入“新常态”,宏观增势逐渐放缓,房地产、矿产等强周期行业面临的破产风险将会逐渐增加,容易引发违约。一旦出现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为了保有流动性影子银行只能被迫抛售支持资产,进一步导致资产价格下跌,而其它影子银行看到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也会相继“跳水”,由此进入一个恶心的周期循环过程,与之关联的大部分影子银行业务参与者的实际收益都很可能出现非预期波动,给金融市场造成极大的不稳定。再者,诸如银行理财产品,其自己主要从短期资本市场融得,一般期限也就3个月或半年,负责期限较短。而影子银行的投资者更倾向于把资金投向一些长周期、高收益的项目,其资产周期自然较长。这样的操作方式,影子银行的资产与负责就会存在一个很明显的期限错配。一旦市场出现不稳定,购买者便会强力出现挤兑或者停止继续购买,而短期内影子银行又无法立即将长期资产变现,一时间便陷入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对于其它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通常习惯于观测其他投资者的行为而做出决策,这时就很容易发生“羊群效应”。在市场预期、行为选择、货币与信用链条机制的作用下,系统性风险逐步积累放大,产生风险连锁反应。系统性风险累计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影响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的信心。#p#分页标题#e#
…….
结论
影子银行具有信用创造,期限和流动性转化,高杠杆率等功能和特性。影子银行体系虽然整体起到了商业银行的功效,但局部来看每个个体形式上都是剥离的,具有独立的信用创造功能,而且这种创造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对商业银行起到了替代效应,并在货币市场上产生外部溢出效应,即流动性之谜(周莉萍,2011)。它们通过出售权益性资产将高流动性的储蓄、企业闲置资金等转化流动性较差的长期资产,完成了一个期限和流动性转换周期,我们通常也将这种方式称为“借短贷长”。当然也有部分影子银行机构具有逆向流动性转换功能,如小额贷款公司,利用银行的长贷来支持客户的短贷,具有“借长贷短”的性质。影子银行出售的证券化产品同样类似商业银行的货币信用工具,借助此工具继而创造流动性。总体思路通过“发起-销售-投资”的形式,利用金融工具重组资金,把本身流动性不高的中长期资产甚至一些不良资产、难以处置的资产盘活起来,满足了社会多方的需求,创造了广义的流动性。然而,其本身却独立于银行的监管体系之外,例如不受存款准备金率的限制,在资金的调配方面通过高杠杆来获得巨额利益。正是因为影子银行的以上特性,让它在为融资提供便利、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对市场经济、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性带来不利影响,如一把双刃剑影响着整个经济市场。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