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2013 年,中国发生了两次令人震惊的“钱荒”:第一次是从 2013 年 5 月开始,首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始出现资金紧张、资产价格上涨的现象,与此同时有关金融业“钱荒”的传闻开始四处流窜,加剧了人们紧张的心理预期,导致金融市场秩序进一步混乱,加快了事态发展。6 月中旬开始,以 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Shibor)为代表的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飙升,直逼历史最高点。6 月 20 日,银行间同业隔夜拆借利率攀升到了 13.44%,突破了以往的记录,创下了新的高度,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也达到了 30%的最高点,如此高的利率象征着第一次“钱荒”的全面爆发。第二次是在 12 月份,19 日,7 天期隔夜拆借利率达到了 6.47%,第二天上升到7.65%,一直到 12 月 23 日又达到 8.84%,创下后半年来的新高。两次“钱荒”爆发期间,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普遍偏紧,拆入资金困难,惜贷程度高,与此同时股票、债券和黄金市场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跌落。所谓“钱荒”,是指金融体系内流通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流动性危机。一般认为出现“钱荒”时,代表着市场上应该是缺乏资金。然而事实是根据宏观经济数据,我国的金融市场资金供给应该是充足的,没有缺钱的迹象。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 年 5 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 104.2 万亿,同比增长 15.8%,已经超出了 2013年年初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13%的预期目标。并且,2013 年前 5 个月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高达到 9.1 万亿元,同比增加 3.1 万亿元。这代表着 2013 年,货币供应量是充足的,反映市场资金充裕程度的社会融资规模也是增加的,理论上银行不应该缺钱。那么2013 年发生的“钱荒”究竟是怎么产生?对此,本文选取了这个课题,结合两次“钱荒”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究银行业“钱荒”问题的发生机理、根源。
……….
1.2 研究目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到了十分关键的转型期,面临的局面极其复杂,并且困难重重,挑战形势空前严峻。一方面,经济结构失衡,一些产业存在着明显的产能过剩问题,而创新产业、“三农”、小微企业多年的融资难却一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但是另一方面,人民币新增信贷额却不断增长;人民币存款余额不断刷新,接近百万亿元。巨额的资金投放却没有使实体经济有飞跃性的发展,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钱荒发生的原因也与此相关,由于很多商业银行将短期负债大量投入高收益的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但是这些投资渠道流动性特别低,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严重,一旦外部环境出现些许风吹草动,银行就有出现资金面紧张的流动性危机。“钱荒”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我国商业银行过去主要重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忽视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因此研究“钱荒”事件的实质,分析银行业流动性现状,对促进银行业改革乃至整个金融业改革具有实际意义。“钱荒”发掘了中国银行业目前的资金困局,体现了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2 主要理论依据
2.1 钱荒的相关理论基础
在 2013 年 6 月和 12 月分别发生的银行业“钱荒”事件是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不足,支付困难而产生的流动性危机。流动性风险的实质内容解读起来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流动性风险是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其在经营过程中所必须面临的风险;第二,流动性风险是指在商业银行需要支付的时候不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从市场中获取资金或者在变现自有资产时会产生损失;第三,流动性风险还包括重要的一点是,商业银行无法及时的获取资金。及时就是在商业银行需要流动性储备来应付临时性负债支付的时刻能够迅速的获得流动性补充,无需拖延。一旦不及时就会有引发挤兑风潮或者信誉丧失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由于银行体系的特殊性,商业银行的损失和在社会上的恶劣影响就难会迅速被放大,使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严重时会导致银行的破产。与其他风险类别不同的是,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原因更加错综复杂。除了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管理不足,即使在其他领域比如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等管理的缺失都会影响商业银行产生流动性危机,严重地会引发整个金融体系都出现流动性困难。本文对流动性风险的研究仅考虑单项领域。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既包括由于银行本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期限错配的原因,也包括许多外部因素。在银行的经营原则中,盈利性和安全性总是互相矛盾的,想要追求利润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具有其特殊性,作为一种金融中介,其资金主要源自于各种形式的存款,利润方式主要是把款项贷出去,赚取其中的利差。而银行的负债和资产业务分别具有不同的流动性,因此在这一借一贷中就容易产生流动性缺口。除了有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自身原因,银行不愿意准备过多的流动性支付储备,以至于在某些突发因素下就会出现支付困难的情况。
………..
2.2 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日趋复杂和密集化,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十分必要的。当风险来临时,商业银行总是寄希望于央行,希望把风险转嫁给央行解决,而中央银行总是要从宏观考虑怎样将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实际上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这种关于风险的转嫁就视为一种博弈行为。博弈论是假定局中人是理性的,在利益相互影响的情景中,参与者如何选择各自的策略的问题。博弈论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经济研究中都非常有用。这是一个广泛存在的课题。自 1928 博弈论首次被提出并且被研究后,就拉开了博弈论研究的序幕,在关于博弈论的众多名著中,《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在研究经济博弈论方面举足轻重,其中涉及到的方法和理论在当今的经济研究中仍是值得借鉴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博弈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最常见的博弈一般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大类,如果参与博弈过程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一个具有有效约束力的协议,那么此博弈过程称为合作博弈,反之则为非合作博弈。
………..
3 钱荒问题概述 .... 12
3.1 钱荒的相关概念 ........ 12
3.2 两次“钱荒”的爆发 ....... 12
3.3 银行业钱荒问题的提出 .......... 13
4 “钱荒”现象分析.... 15
4.1 “钱荒”的表现形式 ......... 15
4.1.1 “钱荒”在实体经济中的表现..... 15
4.1.2 钱荒在金融体系的表现 ......... 16
4.2 银行业“钱荒”产生根源 ...... 18
5 影响银行业“钱荒”爆发的因素分析....... 20
5.1 影响商业银行“钱荒”爆发的外部因素.... 2
5.2 影响商业银行“钱荒”爆发的内部因素.... 24
7 “钱荒”中央行行为分析
7.1 央行行为的变化
长久以来,每当市场资金出现紧张时,央行总会主动及时干预,通过降准、降息或定向逆回购等方式释放流动性。但是在 2013 年 5 月以来,商业银行的资金短缺初露端倪时,央行并未及时为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对同业市场未采取任何措施。在拆借利率急速上升的 6 月,央行也只是正常发行了 20 亿央票回笼资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预期产生偏差,再加上自身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严重,使得“钱荒”的爆发不可避免。直到6 月 25 日,央行向部分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通过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工具,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彻底缓解了此次银行业“钱荒”危机。央行的事后调节行为大大区别于以前的事前干预行为。同样,在 2013 年 12 月底发生银行间资金紧张情况时,央行首先通过官方声明表示会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通过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性调节工具(SLO)向市场适度注入流动性,未来将视流动性余缺情况灵活运用 SLO 调节市场流动性。此次行为也不同于以往的先操作后声明的形式。此次央行采用的调整方式也有所变化。12 月的时候央行选择了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补充工具 SLO,没有选择使用以前常用的逆回购工具。SLO 与逆回购相比,期限更短,更为灵活。使用 SLO,央行可以根据货币调控综合考虑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状况、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等多种因素,灵活决定具体的操作时机、操作规模及期限品种。
……….
结论
2013 年 6 月和 12 月发生在商业银行间的“钱荒”危机成因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是内在结构失衡和外部因素冲击下造成的。外因方面,国际热钱的流出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国内货币政策影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预期,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影响银行资产变现能力以及银行的负债来源,中央银行反常的“不作为”打破商业银行的预期,使得银行措手不及。在微观上,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存款活期化比较明显,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突出,潜在流动性风险较大。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增加了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在这样的固有缺陷下,商业银行仍然忽略流动性风险管理,热衷于期限利差,将短期负债大量投入这些流动性较低的领域,结果就会使得相关金融产品流动性低,在外部经济发生变化产生冲击时就会迅速出现流动性不足,产生暂时性资金紧张。在商业银行经营面临内忧外患时,央行的政策指向发生变化,使得商业银行对央行行为预期发生偏差,不能及时应对,直接导致了“钱荒”的发生。“钱荒”前期,央行在与商业银行的博弈中选择的是最优战略即不放款,而商业银行的最优战略是选择自己承担风险。在“钱荒”后期,当商业银行发生大规模的流动性困难时,央行在此情况下采取的最优战略是扩大向商业银行的放款,此时收到重创的商业银行的最优战略是增加向央行的负债规模。央行在此次事件中的行为具有科学的正确性,表明了今后的政策指向。#p#分页标题#e#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