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948 年 12 月 1 日,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体系构建的开始。1979—1983 年,相继成立了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2001 年底,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完成省级分行与所在城市分行合并,地市支行适当精简。2003 年底,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此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先后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与此同时,政府遵循市场化需求,先后颁布了《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多项法律法规,丰富了金融保险市场主体,拓宽了金融服务范围,规范了金融市场行为,为中国金融改革奠定了政策和法律基础,实现了金融业从单一的国家银行体制到多元化金融体系的发展格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活动已经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其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问题也成为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对金融类上市公司,我国目前上市的金融类公司,无论是从净利润、每股收益增加额,还是从市价、总价值水平,都成为证券市场的权重股和风向标。金融行业有着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的高风险、高负债、无实物资产的流转性等方面。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国际上金融危机频发,自 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世界都在反思这场危机,并且力求探寻危机的根源。
………..
1.2 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开始的较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 30 年代。此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二者的关系至今仍存在较大分歧。国外学者主要从内部人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这两个研究视角对公司绩效带来的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1932 年美国学者 Berle 和Means 出版的《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一书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现代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特征及其引致的相关问题。他们指出当经理在公司中所占的股权逐渐减少时,股权分散的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从而导致公司无法实现最优业绩。这是由于股东的股权分散,缺乏约束管理者的能力,且管理者所占公司的股权比例小,因此他们无需承担决策失败所造成的全部损失。基于此,管理者会优先考虑自身利益而非公司价值最大化,故他们认为股权越集中于管理者手中越有利于公司价值的实现[1]。Morck,Shleifer 和 Vishny 在 1988 年的研究揭开了定量研究的序幕,他们利用托宾 Q 值来反映公司的绩效水平,通过对 1980 年《财富》500 强公司中的 371 家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分段线性回归发现,在 0—5%的董事会所有权范围内,托宾 Q 值随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上升而上升;在 5%—25%区间内,Q 值随董事会所有权的上升而下降;在大于 25%的区间,Q 值随董事会所有权的上升而上升[3]。
………..
第2章 相关理论分析
2.1 股权结构的定义及分类
股权即股东权利,表示股票持有者所拥有的与其所持股票数量相对应的权利,股权是股东获取收益的依据,也是行使监督权的基础。股权结构是指在公司的总股本中,各种不同性质的股份以及由不同性质的投资主体所持有的股份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了公司权利在投资者之间的分布状况。股权结构包括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性质两层意思。股权集中度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指标,一般依据股东持股比例的不同反映股权集中或分散的程度,是衡量公司股权分布状态的重要指标,也可以用于考量公司股份的稳定程度。根据股权集中程度的不同,可将股权结构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股权高度集中,表示该公司拥有一个对公司有绝对控股权的股东,该股东负责制定公司的各项方针政策,这类股东一般拥有公司 50%以上的股份。这种股权结构的优点是使得核心投资者有动力并且有能力去监督和控制公司的管理问题,缺点是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的问题;第二类是股权适度集中,一般表示公司拥有几个持股比例较大的相对控股股东,或者虽有绝对控股股东,但其他几个相对控股股东持股总和超过了第一大绝对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大股东之间相互制衡,因而没有任何一个股东可以出于绝对控股的地位。这类股权结构较为稳定,股东追求的是公司的中长期目标,因此公司经营也较为稳健;第三类是股权高度分散,表示股东的持股比例均较小,公司不存在绝对或相对大股东,这时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往往是完全分离的。由于小股东更加重视公司的短期利润,因此很容易产生短视行为,其更偏好于通过股票的流通而获得的资本利得,对长期持有股票以获得公司发展的增值价值不感兴趣。
…………
2.2 公司经营绩效的概念及评价方式
绩效即业绩和效率,公司经营绩效是指经济实体在一定的经营期间内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公司经营效益和经营者取得的业绩。企业的外部效率常用业绩来反映,例如考察企业制定的经营目标是否可以满足股东、企业客户以及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企业的内部经营运作情况常用效率来衡量,考察企业将自身拥有资源转化成为企业创收的产品及服务的能力。业绩和效率两者相互影响,内部效率低下将导致外部竞争力受创,提高外部效率的基础是内部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理论界对于最优公司绩效评价方法的争议一直存在,不同评价方法各有利弊,需要我们根据所研究对象的特点作出选择。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目标,企业经营还需兼顾考虑客户利益,企业品牌塑造,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委托代理理论是 20 世纪 70 年代学者对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斯恩提出的公司治理结构概念的深化研究,它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该理论的核心是设计相对最优的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治理结构,从而有效的激励代理人,使其在经营公司时兼顾委托人利益。
………..
第3章 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25
3.1 金融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分析........25
3.1.1 股权集中度现状........25
3.1.2 股东构成与股权性质现状.......33
3.2 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分析.........35
3.2.1 不同股权集中度下的经营绩效....35
3.2.2 不同股权性质下的经营绩效........35
3.3 本章小结......35
第 4 章 实证研究设计.........36
4.1 样本及变量的选取........36
4.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37
4.3 研究假设......39
4.4 本章小结......41
第5章 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42
5.1 金融类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绩效线性关系.....43
5.2 股权性质与绩效线性关系的实证分析.....48
5.3 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非线性关系实证.......49
5.4 本章小结......51
第6章 关于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的建议
6.1 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方向
股权结构决定着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的关系,也决定着公司控制权的分布,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绩效水平。要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就必须要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股权结构决定公司的治理机制,因此,合理的股权结构对于改善公司绩效意义重大。金融类上市公司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调整股权结构,金融行业在我国属于垄断保护行业,具有较高的准入条件和一定的垄断性特征,其经营往往需要经过国家特许,这就使得该行业在我国常带有国家背景。过度集中或者过度分散的股权机构都会对公司经营绩效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使得公司难以形成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在股权分置改革的条件下,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总体表现为流通股比例上升,国有股比例逐渐下降,股权结构趋于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但是仅仅将股权分散还不足以弥补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足。合理的股权模式并没有现成的固定模式,应该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市场发展阶段等相适应,必须立足当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分页标题#e#
………..
结论
本文以我国 A 股市场上市的 44 家金融类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状况。分别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性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回归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即对于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而言,股权集中度越高,公司绩效水平越差,反之则反。对研究对象进行二次曲线回归的结果表明,表示股权集中度的指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 H5 和公司绩效之间存在二次曲线关系,且该曲线为倒 U 型,当股权集中度水平较低时,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公司绩效水平提高,当股权集中度上升到一定水平后,公司绩效会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而下降。该曲线的顶点就是公司最优的股权集中度水平。上述结果说明较高的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负面影响大于其正面影响,不利于公司绩效水平的提高。适当的降低股权集中度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水平。在股权性质方面,法人股比例虽然与公司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是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该结果可能与金融行业多带有垄断性质,并且本文研究的样本容量也较为有限有关。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