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金融集聚可以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资源、技术转化及市场对接等服务,为投资者和企业之间搭建了更多的桥梁,拓宽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渠道,帮助创新企业获得资金和投资支持,促进资金的合理运用。
第1章 绪论
1.3.1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创新
(1)从考虑事物随时间发展变化的角度出发,根据金融集聚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测度值,运用多种统计图表多维度地刻画二者空间分布形态和动态演变趋势。
(2)从考虑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发展变化出发,采用分位数模型考察在不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下,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程度的变化波动。
(3)从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出发,根据金融集聚的极化效应和涓流效应,考察金融集聚在空间上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溢出效用。
2.研究方法创新
(1)已有文献关于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溢出效应开展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选用静态空间计量模型在一种空间权重矩阵下进行研究,本文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将时间滞后因素的动态复杂关系考虑在内构建动态空间滞后模型,探析金融集聚在空间上长短期内如何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
(2)在传统三段式中介效应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技术创新单独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回归构建四段式中介效应模型,验证金融集聚能否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这一路径,从而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对技术创新所起到的间接效应进行测算。
第3章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3.1理论基础
3.1.1金融地理学理论
金融地理学是地理学和金融学相交叉的跨学科领域,主要探析金融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相互关系和影响。讨论分析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流动与地理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塑造了城市、地区和全球经济格局。为我们理解金融与地理空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工具,有助于深入分析金融活动对地区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金融体系的演变和变化。其中金融地理学理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信息外部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腹地”理论以及“路径依赖”理论,是探讨金融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分布和演变的核心理论,提供了多种解释金融集聚成因的观点。
“信息外部性”理论强调信息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认为金融活动的地理集聚是由信息的外部性所驱动的。根据这一理论,金融机构聚集在一起,形成金融中心,金融机构能够更容易地获得市场信息、经济数据和交易动态,从而提高其决策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信息不对称”理论强调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金融中心的集聚可以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促进交易的公平和透明,提高市场的效率。“信息腹地”理论认为金融中心的形成不仅带来了金融机构的聚集,还形成了周边地区的信息腹地。通过金融服务和资金流动与金融中心地区相互联系,信息腹地的形成加强了金融中心地区的地位,并推动了金融活动的进一步集聚。“路径依赖”理论强调历史因素对金融集聚的影响,某些地区的金融中心地位可能源于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或事件,而这种地位则会延续并得到强化。
第5章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5.1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
经济高质量发展(HED)。由第四章构建的指标体系测度得出。并将其具体划为创新(CX)、协调(XT)、绿色(LS)、开放(KF)、共享(GX)五个维度。
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运用区位熵分别计算金融集聚(LA)表示金融集聚程度,并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这三大代表性行业开展研究。具体解释详见第四章。
3.控制变量
本文借鉴黄萍和宣昌勇(2021)、李文启(2021)、张芳等(2020)的指标选取,选取4个控制变量[22] [68] [77] 。(1)对外开放水平(OPEN)。选择各省份当年贸易进出口总额除当年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表示。(2)产业结构(IS)。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逐步减少,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逐步增加。因此,选择各省份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的方式表示,能够有效反映经济结构的演变趋势。(3)信息化水平(INF)。选择用各省份邮电业务量来表示。(4)人力资本水平(EDU)。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一个地区人力资源水平的高低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因此,选择各省份每年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来表示。
5.2模型构建
通过全局莫兰指数来测度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集聚的空间关联性。从表5.3结果可得到,绝大多数年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集聚二者全局莫兰指数均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显著,仅有个别年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二者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具体来看,2008-2020年金融集聚的全局莫兰指数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中均取正值,莫兰指数P值基本上都通过显著性检验,数值虽然出现略微下降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金融集聚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2008-2020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莫兰指数均为正值且通过显著性检验,此外全局莫兰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逐渐缩小,较好地践行了共享发展的理念。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2政策建议
第一,要重点建设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本领。政府要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把控好对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建立起适应性强、竞争力大、普惠性高的现代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及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和支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针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企业的金融普惠力度,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充分发挥金融集聚效用,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促进高生产力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助力地区产业演化升级。加强相邻地区人才交流、创新合作和技术转移,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产业协同,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共同繁荣,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第二,要合理地提高地区金融集聚程度,充分发挥金融集聚的辐射效应。地方政府应当做好顶层设计,根据不同地区区位优势,借助经济政策分区域打造具有鲜明特色金融集聚区,要避免不理智的迅速推进金融集聚进程,而是要构建优良的金融生态,合理规划金融布局,建立多层次金融集聚区,开展特色化经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出台金融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避免地域壁垒阻缓金融集聚发挥空间溢出效应,积极引导东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向中部和西部地区扩展业务,防止过度集聚造成无序竞争,从而导致资源浪费。鼓励金融机构的人才流动,将东部金融集聚区的辐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金融资源流动,实现不同区域的高效对接、合理分工,实现东部、中西部取长补短,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