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论文哪里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制造业发展水平相结合,利用制造业企业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第1章 绪论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货币政策与信贷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
我国的经济体系,政府的宏观调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的作用渠道一般分为货币和信贷两种,[7]在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中,货币政策对信贷资源配置的作用效果也存在区别。目前来说,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未完善,且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银行信贷进行传导,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会从银行信贷这一渠道对企业的融资产生影响。Stiglitzand(1981)提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变为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信贷资源会减少,这也就意味着更严重的信贷配给。[8]这个时候,增加信贷资源的供给,边际贡献也会随之提升,而每一单位新增信贷资源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也会随之提升。Bolton(2006)利用金融市场构建了模型进行分析,探究货币政策怎样通过信贷作用于微观经济。他们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路径与银行流动性没有关系,却与公司债券密切相关。这是由于,企业需要融到的金额会随着公司债券的变化而变化,进而对银行的自有资金基础产生影响。[9]Fuerst(1994)利用一般均衡货币模型其中包含了信息不对称,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决策、资金需求方和信贷配给这三个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提出,央行或政府施行货币政策时,银行信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加入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控制变量时,信贷资源的可得性与货币政策没有显著相关关系。[10]Cottarelli(1994)认为银行贷款利率不会随市场变化而敏锐的变化,而不同的金融主体组成的系统结构上差异较大,他们的金融市场是否完善与竞争程度、市场准入程度、实际控制人等相关,贷款利率对市场的敏锐程度不同,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影响也有所差异。[11]Oliner(1996)利用美国的制造业数据进行分析,认为货币政策收紧时,即货币供应量减少,小公司的业务投资和公司内部资金关系变的更加紧密,这一点在大公司中没有明显体现。[12]Roosat(1951)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会对银行贷款决策产生作用。这是因为,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影响资金贷出主体的资金带出能力,进而对需要获取贷款的主体产生作用,这就是信贷可得性理论。[13]Kishan(2000)证实了货币政策能够通过信贷进行传递,并提出,在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中。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明显优于体量较大的金融机构。[14]Wouter等(2004)探究了货币政策与房地产、消费者贷款以及商业贷款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房地产、消费者贷款会增加,而商业贷款则会减少。[15]当政府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基于对冲贸易的考虑,银行会缩紧消费贷款和房地产贷款,增加商业贷款的供应。Kashyap(2000)提出,当银行拥有不同的资金流通能力和证券资产时,货币政策对银行的贷款影响是不同的,在流动性较好的银行和拥有较多证券资产额的银行中,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的影响较小。
第3章 货币政策、信贷资源配置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设计
3.1样本与变量选取
论文采用的是企业数据,剔除了非制造业企业(包括金融业等),仅包含沪深交易所上市 A 股,年度区间为2010-2019年。论文使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通过LP方法计算得到的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此外,同业拆借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和上市公司其他财务数据来自于Choice金融终端。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本文剔除ST公司数据、剔除数据缺失的企业,且对连续变量在1%水平上进行缩尾处理。
论文的被解释变量参照钱雪松(2018)和鲁晓东(2012)等人的方法,使用LP 法计算得到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解释变量是货币政策(MP),本文选取了贷款基准利率(Lend)和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Interbank)作为代理变量,参考刘海明(2020)[90]。信贷资源配置(Loan)是企业负债期限,为企业当年度长期负债占总负债的比率,参考潘越(2013)[91]。
控制变量包含:公司规模(Size)表示用期末总资产取自然对数来表示;企业年龄(Age)表示使用当年减去企业成立注册年份;资产负债率(Lev)表示用期末总负债除以期末总资产;总资产报酬率(Roa)表示使用息税前利润除以期末总资产;资本密集度(Fixed)表示使用期末固定资产除以期末总资产来;上市公司性质(State),国有企业取1,非国有企业取0;企业风险(Bate)表示使用BETA系数来表示企业风险水平,参考杨筝(2019)[92]。
第4章 货币政策、信贷资源配置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4.1 回归结果分析
在实证分析前,论文首先对回归模型进行了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是拒绝原假设,即拒绝随机效应模型,本文更适合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因此论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4.1.1 货币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置作为切入点,深入探究货币政策、信贷资源配置和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利用中介检验原理,对信贷资源配置进行中介检验。参考前人对货币政策的研究,先后进行全样本与分样本回归,把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样本和非国有企业分组进行回归,并将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模型(5)、(6)、(7)和(8)是探究货币政策、信贷资源配置和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的主要步骤。当货币政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结果显著时,才可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因此论文首先进行货币政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分析,即模型(5),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并且通过模型(6)将信贷资源配置作为自变量,TFP作为因变量,探究两者间的关系;再对货币政策与全要素生产率、在货币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加入信贷资源配置这一中介变量分别进行实证回归,并分析其结果;最后分样本进行回归分析,探究不同样本中中介检验机制是否相同。
4.2 信贷资源配置的中介效应检验
4.2.1 中介效应的检验机制
中介效应法最先由心理学提出,之后在各个领域推广,比如:经济学和社会学等。温忠麟等(2004)认为中介变量是:如果自变量A可以因变量B起作用,且可以通过变量H进行传导,那么变量H为中介变量。[72]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对中介效应的检验流程做出如下设定:如图4-1。论文参考这个方法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查看信贷资源配置的中介效应。
第5章 结论、对策及建议
5.1 主要结论
论文主要探究货币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以及信贷资源配置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制造业发展水平相结合,利用制造业企业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最终结论:
第一,信贷资源配置无论是在全样本还是分组回归中均与生产率呈现正向关系,银行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可以降低企业外部融资成本,同时银行可以对企业的管理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发挥公司治理效应,更有利于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因此,提升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扩大信贷资源的渠道,更有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促进经济良好发展。
第二,货币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正向的,且信贷资源配置在货币政策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中起着明显的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国有企业与政府关系密切,拥有更好的信誉,更低的违约风险,而非国有企业风险难以评估,因此融资较为困难,因此消除所有制歧视,减少非国有企业的融资问题,提高其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可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对货币政策、信贷资源配置和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是增加借贷资金量,提高企业非货币资产价值,提高企业资金担保能力,提高企业融资效率,进而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以及技术研发,使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加;另外,紧缩的货币政策会使产生信贷资源的期限错配,降低企业生产效率,从而影响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