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贫困农户正规信贷约束困境及因素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25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1182053318379
  • 日期:2017-12-2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 1 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然而改革开放 38 年来,在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理论的指导以及发达国家通过工业化飞速发展的潮流感染下,我国走上了注重工业发展的赶超道路,但是二元经济理论所预示的“涓滴效应”并未出现,相反,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村一直是贫困的重灾区与高发地(朱京曼,2007;叶普万,2003;林万龙、杨丛丛,2012)。因此,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的发展,当下正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有关“三农”的政策不断倾斜。而金融支持对农村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自 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来,已经连续十三年高度关注农村金融问题,加快对农村金融的改革,其中信贷是重要一环,对农户提供信贷服务将是金融支持农村建设的落脚点(胡睿,2011)。虽说我国农户贷款数量总体上不断改善, 到 2016 年年末,银行业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 28.2 万亿元,同比增长 7.1%。但是农村贫困地区一直是金融支持的薄弱盲区,农户难以获得信贷资源,信贷约束较为严重(鞠荣华 等,2014;李庆海 等,2012;王定祥 等,2011;刘西川等,2009)。该现象对贫困农户尤为突出,特别是正规借贷。一方面,贫困农户不仅财务残缺,没有稳定的、可维持基本生存的工资收入,且缺乏可有效抵押的资产,而且,其金融需求又多具“短小急频”的特点,对其甄别过程本身极为复杂,大大地增加了贷款发放的操作成本,再加之普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面临着由农作物收成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与农业生产周期变化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因此,面对穷人的信贷是一种低收益、高风险的行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又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商业性质法人,资本逐利的内在逻辑和行为法则必然会使其将贫困农户排斥在外,减少他们通过享有信贷支持来改变自身状况的机会。该状态的持续存在不仅有可能制约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更有可能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既是建设农村的参与者又是受益者。以信贷方式对贫困农户提供支持,可对其生产能力和预期收入产生直接影响,打破贫困陷阱理论所指出的贫困自我持续甚至自我强化机制,使贫困农户拥有自我发展的能力。一方面,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可为贫困农户的生产投资创造条件,同时医疗与助学贷款也有助于人力资本的提高,这些都对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帮助其自我脱贫。另一方面,可对贫困农户平滑消费、为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提供资金保障有着重要作用,改善其生活福利水平(吕勇斌、赵培培,2014)。这正如尤努斯(2006)所说:穷人不需我们同情,他们只需要一只援助的手,以金融服务的方式给予援助是重要的一种方法。并且,这也是保障贫困农户享有基本金融服务的权利,是普惠金融理念的体现。
..........
 
1.2 文献综述
缓解贫困农户信贷约束的出发点首先是了解该群体的本质特征,理解贫困的内涵层次。许久之前,大家基本以绝对视角从物质意义上描述贫困,强调其经济层面(叶普万,2003)。我国古汉语对“贫”的象形解释是:贫,上从分,下做贝,即为瓜分钱财,而分则少,少则贫,《说文》有曰“贫,财分少也”,引申含义即为匮乏、缺少,如《广韵》:“贫,乏也,少也”(谭诗斌,2012);西方对此的解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仅维持家庭成员生理功能所需要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开支”(朗特里,1901)。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对贫困内涵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开始关注精神人文层面,不再把贫困只看成是收入低下这样一种结果,同时以一种比较的角度来看待相对贫困。英国社会学家安德鲁·韦伯斯特认为“贫困是将一群人的境遇与另一群人的境遇相比较而得出的一种概念”(吴理财,2001)。阿马蒂亚·森(2001)就指出,贫困是基本能力的剥夺和机会的丧失。世界银行 2000—2001 年报告又指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低微和能力发展不足,它还包括人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包括缺少发言权、权利被社会排斥在外”。从贫困定义的演变过程,即可清晰看到对贫困的界定呈动态性、历史性地变化:经济贫困—能力贫困—权力贫困,从表层的“缺乏说”到内在主观的“能力说”再到深层的“排斥说”(李瑞华,2013)。
.........
 
第 2 章 信息经济学理论与贫困农户正规信贷约束困境
 
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是完全信息、完全竞争、理性人和市场出清等(胡希宁 等,2003)。然而实际生活中,农村信贷市场在单纯利率的价格作用下,往往并不能实现供求的均衡,存在较为严重的信贷约束现象。在“老市场失灵”理论看来,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费用之高正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偏僻、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以及小额交易的分散。因此正规金融机构总是无力覆盖那些贫穷的地区,它们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农村信贷约束现象(李似鸿,2010;张龙耀,2010)。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则从信息约束的视角进行了解释, 认为价格是需要以付出成本为代价在搜寻中获得,所以信息是不完全的。在农村信贷市场上,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根本原因,这便是“新市场失灵”理论。信息经济学大师 Stiglitz (1981,1990)指出,内生性信贷约束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市场失灵的本质原因,且农户信贷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
 
2.1 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即并非所有参与者都知道全部的信息,存在获取相关信息的差异。从内容上看,不可观测的行动称为隐蔽性行为,不可观测的知识(信息)称为隐蔽性特性(曼昆,2012);从时间上看,在发生前隐藏信息导致逆向选择,在发生后隐藏信息或行动则出现道德风险。借鉴乔治·阿克洛夫(1970)发表的《柠檬市场》一文中著名的例子,在农村信贷市场中,那些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大的农户即为文中的“柠檬”,如同产品质量不好的二手车,他们对于申请贷款的用途和原因比金融机构掌握更多的信息。放贷的金融机构即为文中的买主,由于不可能在交易前区分贷款者的“质量”,因此只能以同一价格(包含利率、还款方式等的贷款条件)交易,为保证自身利益水平只能通过项目的平均收益运用概率论根据大数法则确定一个较高的相同利率。此时,那些良好资信的低风险借款农户则因高门槛可能选择自动退出,相反更能吸引刺激信用级别低、偏好高风险的借款农户,由此,在提高了贷款风险的整体水平后,正规金融机构将设定更高的利率当作回报,而这无疑又会对低风险的借款人造成排斥,即出现逆向选择现象。金融机构为控制风险,因而容易出现信贷配给的结果,造成供给型的正规信贷约束。道德风险是指,一个没有受到完全监督的人从事不诚实或不合意行为的倾向,并且这种可能的行为将降低投资者价值,也降低总价值(曼昆,2012;梯若尔,2007)。总之,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在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中尤为突出。由于农村金融市场本身的不完善,尤其是贫困地区,信息处理机制不健全,而农户具备成功完成借贷的能力信息呈人格化、碎片化、内部化的特征(王元,2006)。正规金融机构与农户直接交易过程中,信息交互处理功能的有效性是天然不足的,无法直接深入扎根到最底层,如私人借贷般利用“熟人网络”迅速准确掌握相关信息,由此易出现严重的正规信贷约束现象,致使农村金融服务成为一小部分群体享用的奢侈品。
.........
 
2.2 交易费用③下的正规金融机构使命漂
移科斯(1937)在其经典著作《企业的性质》中,创造性提出了 “交易费用” 的思想,认为使用价格机制是有代价的,同时也承认信息成本是交易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科斯(1960)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具体化了交易费用的思想,指出“为进行一项市场交易,  要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定契约、实施监督来保障契约得以按要求履行”。1969 年,阿罗在其文章中首次提出该术语,将交易费用定义为市场机制运行的费用。后来,威廉姆森发展完善了交易费用,并成为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威廉姆森(1985)将交易费用分为事前和事后两部分,其中前者是指草拟合同、各方商讨合同的内容条款还有为保证合同如约执行所花费的成本,后者则是为顺利实现契约内容的过程中所花费的一系列成本,如不适应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建立及运转成本和保证成本。并且认为,交易有三个基本维度:交易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的专用性。因而在研究中强调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若未同时满足此三点,则不会产生交易费用(沈满洪、张兵兵,2013)。在金融市场交易过程中,本身在契约签订执行过程中就会产生谈判、决策、实施等必要的交易费用,又因为信息不对称,还将产生搜寻、筛选、监督、确认等一系列的交易成本。且根据现代契约理论可知,契约的实施依赖第三方也将产生成本。对于农村信贷市场而言,首先因其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无疑增加了正规金融机构经营网点的管理费用与营销宣传贷款执行的操作成本;其次面对的是数量庞大、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其信贷需求又多具“短小急频”的特点,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且相比非正规组织而言,正规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严重,因此这种信息上的劣势使其在贷款申请审批环节更为复杂,以此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诚信水平等进行严格审查,这又增加了信息搜集、筛选、使用和评估的费用,从而贷款发放的识别成本与运营成本高昂;最后,在贷后管理贷款回收环节,交通的不便、农户信用体系的缺失又进一步加剧了监督检查的交易成本。总之,因高昂的交易费用,正规金融机构减少了贷款供给的意愿,与此同时,为弥补高成本下合理的利润,进一步提高了贷款利率保障收益,并且严格设置贷款环节以此控制不良风险,由此又打击了贫困农户申请贷款的积极性,正规信贷约束现象严重。所以说,正规金融机构利润驱动的商业性经营目标与支农交易成本高昂之间的矛盾导致其使命漂移、进城离乡,开始更多关注城镇客户。上世纪 90 年代各大银行撤点离乡,不约而同向城镇地区收缩,农村贫困地区出现了许多金融服务的空白地带,农村金融机构甚至成为资金的“抽水机”就是最好的说明(谭燕芝 等,2016)。#p#分页标题#e#
........
 
第 3 章 我国贫困农户生活与正规信贷约束困境的描述分析....16
3.1 数据来源及说明 ............. 16
3.2 贫困农户的经济生活状况...... 17
3.2.1 样本农户家庭基本特征 ............. 17
3.2.2 样本农户收入支出情况 ............. 20
3.3 贫困农户的正规借贷情况...... 21
3.4 本章小结 ...... 25
第 4 章 我国贫困农户正规信贷约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6
4.1 模型说明及变量选取..... 26
4.2 实证分析 ...... 30
4.2.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0
4.2.2 实证结果分析........... 31
4.3 内生性问题讨论 ............. 36
4.4 本章小结 ...... 38
第 5 章 缓解贫困农户正规信贷约束困境的政策建议.......39
5.1 发挥贫困农户禀赋资源以引导其进入金融市场.......39
5.2 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来优化风险控制 ........40
5.3 最大化利用信息优势来降低交易费用 ....41
5.4 本章小结 ...... 43
 
第 5 章 缓解贫困农户正规信贷约束困境的政策建议
 
前文关于贫困农户正规信贷约束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贫困农户正规信贷约束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信任等因素能很好的弥补贫困农户自身资产残缺、无稳定可靠的收入支撑的经济资源劣势,是降低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支农交易成本与不确定性的重要方法。本章将基于前文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为缓解贫困农户正规信贷约束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5.1 发挥贫困农户禀赋资源以引导其进入金融市场
贫困农户进入金融市场,是缓解正规信贷约束困境的起点与前提,也是普惠金融的初衷与愿景。然而通过对样本农户信贷需求的识别及分析,可知贫困农户正规信贷需求普遍偏低,这并非是自身主动的选择,更多是长期以来,阶层社会对弱势群体不同程度筛选以后的结果,受制于自身意愿与能力的约束。这是由于贫困农户在较高交易成本下的主观认知偏差以及风险规避而选择的需求抑制,久而久之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排斥。所以,缓解贫困农户正规信贷约束困境,首先需要充分发挥农户自身禀赋资源,一方面培养其金融意识,另一方面提升其发展能力,从而引导并保障其进入金融市场中。贫困农户多为自给自足的风险厌恶型生存小农,一直受着“有多少钱办多大事”的传统思想影响,又多生活在环境闭塞的偏远地区。这样一来,他们不仅缺乏金融意识,甚至对金融机构、ATM 机、POS 机等心存畏惧,产生自我排斥。而且长期在各类救济款影响下,信用观念淡薄,怀揣着多占多拖合算的心理,存在将扶贫贷款视作救济款使用的现象。政府、人民银行与涉农金融机构应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服务对象的金融意识。金融知识的匮乏将加重贫困农户主观的自我排斥,所以应注重知识的传播积累。一方面,涉农金融机构可以与当地村支书记沟通,多开展下乡摆点的活动。为迎合金融需求零散、知识水平较低的贫困农户,可向其展示一些便捷且易于理解的金融产品。既是送金融知识下乡,提高贫困农户对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认知度,在可控范围内适当提高农户的风险偏好来刺激其借贷;也是在家门口为其服务,通过与贫困农户面对面沟通,拉近金融机构与贫困农户的距离,建立其对金融机构的信任感,为进一步提供服务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培养贫困农户的信用意识。通过宣传培训亟需让贫困农户了解贷款的有偿性以区别于三农补贴,且还款的情况将与信用评级挂钩,会影响将来贷款条件以此增强信用意识。
........
 
结论
 
贫困问题历来为全球各界所关心,我国政府也一直把支农扶贫放在了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国际经验表明,完善高效的信贷市场不仅可以为贫困农户提供资金支持以此扩大生产平滑消费,帮助贫困农户发展自我能力,提高收入与福利水平,而且保障了参与支农扶贫的金融机构在承担社会责任同时获得可持续发展,更是对破解“三农”难题、促进我国城乡均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之时,本文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贫困农户正规信贷约束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以此探究贫困农户正规信贷约束困境的成因与其影响因素,从而为缓解我国贫困农户正规信贷约束、优化农村正规信贷市场设计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基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公布的 CHIP2013 数据,在描述观察的基础上,结合信息经济学理论与二元离散模型的实证检验,分析了什么因素多大程度地影响贫困农户正规信贷约束困境。结果发现,一方面,贫困农户的有效信贷需求严重不足,尤其是普遍还未形成相应的金融需求意识,申请正规贷款的意愿普遍偏低。另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更注重的是贫困农户经济实力的相关考量,对反映其品质与能力等相关社会资本的软信息关注不够。另外,反映信用环境的社会信任等指标因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是缓解贫困农户缺乏有效抵押品与稳定收入流劣势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上述分析,建议要充分发挥贫困农户自身禀赋资源,完善优化农村贫困地区金融市场的风险补偿机制,为金融支农扶贫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充分利用各类信息,有效配置资源,规避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另外需注意,缓解贫困农户正规信贷约束、优化农村信贷市场,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金融问题,同时,也涉及社会层面、政治层面,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差异巨大。因此,为实现贫困农户享受普惠金融的成果,将必须是一个系统的、多方位的、因地制宜的过程。农户自身意识与能力的提高是核心,政府、人民银行与涉农金融机构共举培育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关键,实现金融支农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四者缺一不可,打好政策、资金、配套设施的组合拳。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