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中国农村金融联结模式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1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609281820547791
  • 日期:2016-09-2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在 1982 至 1986 年的这 5 年时间内,中国第一次连续 5 年发布针对“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时隔 18 年,自 2004 年起,连续 12 年的一号文件又直指“三农”,每次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农村金融问题必是其中的焦点,这背后的推手就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依然不能乐观,尤其是农户的融资难的问题依然严峻,推动人们对以往的农贷理论指导下的信贷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主宰农业金融理论界的学说为农业信贷补贴理论,该理论认为农民的储蓄能力较低,农业产业风险大,农民从银行获取融资的难度大,农民的融资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并以成立非营利性的政策性机构的方式分配政策性资金来解决。发展中国家在此理论引导下进行了农村金融制度的安排和设计,然而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本身与实际偏离,实践也证明了这种制度的绩效并不理想,这种制度安排下,政府机构的信贷分配明显倾向于富裕的大农户,迫切需要资金扶持的穷困农户反而难以获取信贷资金,  Bell(1990)的研究认为在此信贷背景下,农村金融市场仍处于放贷者的控制下,农户的贷款利率并未下降,反而有上升的趋势。在我国这种金融排斥现象更是大量存在,中低收入以及贫困农户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资金(朱喜,李子奈,2006;刘西川,程恩江,2009)。 继农业信贷补贴理论之后,随之而起的是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市场论针对信贷补贴理论在实践中的失败之处提出与前者相左的观点,认为农民甚至贫困阶层有储蓄能力,并且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因此在农村金融市场应注重市场的作用,通过金融深化和市场竞争来解决农户贷款问题。但实践表明这种金融自由化的理念促进了金融深化,但金融资源的配置并不利于农户,农户的借贷难题并没有因为竞争加剧而缓解。Lensink(1996)对印尼和拉美的农村金融市场的研究表明,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农村大量储蓄资金流入中心城市,农户贷款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出现恶化现象。在我国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徐忠和程恩江(2004)认为 20  世纪 90  年代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使得大量金融机构纷纷从农村地区撤离分支机构,导致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严重供给不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
 
1.2 概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金融联结指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展开战略合作,这种合作旨在扩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进入。金融联结的基本原理在于正规与非正规金融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利用这种互补关系,进行两者的有效联结以扩展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对于正规金融机构而言,具有金融服务范围广、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系统、资金来源广泛、抗风险能力较强等特点,但是服务农村市场的劣势也显而易见,如距离农村客户遥远、缺乏对当地客户的了解、对农村客户的信贷风险很难掌握等等。而对于非正规金融,他们更了解农村客户及当地的文化和市场,能针对性的进行金融业务创新,但是其能提供的服务范围有限,并且不能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资金来源有限等劣势也限制了其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当前研究认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结,可以将金融服务覆盖新的农村人口群体、改善现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扩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等。本文主要研究通过金融联结解决农村信贷市场失灵问题,扩大对农户的信贷投放,增加农户信贷的可得性。正规金融指受相关法律约束并在相应的金融监管部门监管下运营的金融机构,本文研究的正规金融主要为有信贷业务开展的银行,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村镇银行等机构,实施金融联结的正规金融机构一般为在农村地区有信贷业务的银行机构,当前在农村地区信贷业务较多的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实施金融联结主要考虑涉农信贷业务开展较多的上述金融机构,当然也不排斥其他类银行机构。 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是相对而言的,也称为民间金融,民间金融行为发生在政府批准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活动以外的区域。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相比有以下主要特点:交易的金融工具多为非标准化合同性金融工具;不具有规范和固定的营业场所;业务游离在在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之外。
....
 
第二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本文的文献梳理首先围绕农户贷款难的原因展开,在此基础上探析现有研究解决农户贷款难题的可行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联结为解决农户信贷难题的创新途径。围绕金融联结的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目前国内外对金融联结机理的研究做了哪些工作?在理论导向下,当前国内外的实践中出现了那些联结模式?金融联结在实际中的效果如何?金融联结在实践中的运行风险如何控制?围绕以上问题,对现有文献进行研究和评价,厘清当前的研究状态,进而引出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 
 
2.1 关于中国农户贷款问题的文献回顾 
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从直接的现象来看,是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不愿投向农户,深入一点考虑,贷款的发放有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对农户贷款难的原因分析,必须考虑农户的信贷需求特征,农户的信贷需求是否符合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发放要求,是最基本的着眼点。  国内众多文献对农户的信贷需求进行了研究,何广文(1999)的调查表明,农户借款更多地依赖非正规金融渠道,用于非生产性领域的资金借贷比重较高,并且以抵押担保或合同方式建立借贷关系的比例较低。周立(2007)认为中国农户的贷款需求与一般的工商信贷不同之处在于农户的生活性借贷现象比较普遍,这样就缺乏未来用于还款的现金流保障,正规金融机构很难向其发放贷款。冯旭芳(2007)对甘肃、青海两省的世界银行某贫困项目监测区的调查表明农户存在着普遍的金融需求,借贷规模小、借贷期限短,民间借贷仍是最主要的获取资金的途径。牛荣和罗剑朝(2012)对陕西省农户的借贷需求特征研究后认为:农户存在普遍的借贷需求,但借贷中的生活性借贷占比较大,并且借贷期限普遍较短,存在较强的季节性。童馨乐等(2015)对山东、湖北、安徽等六省农户的调查表明农户的借贷需求主要通过非正规渠道满足,农户借贷用于生活性支出较多,借贷期限仍然是以短期借贷为主。 
....
 
2.2 国外学者关于金融联结的文献综述 
金融联结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比如 Stiglitz 和 Weiss(1981)、Stiglitz(1989)等人的研究中提及政府的适当介入、借款人的组织化等观点,主张以一些非市场要素解决农村信贷市场的失灵问题,它使人们首次认识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在农村信贷市场的重要性。特别是借款人组织化的观点,极大促进了农村信贷市场的发展,比较典型的事例为格莱珉乡村银行小组贷款的实践,  Ghatak 和 Guinnane(1999)认为小组贷款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同样 Besley 和 Coate(1995)认为这一模式也可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的问题,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成功,充分证明了民间信用关系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重要性,并引发人们对农村金融市场内在机制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对农村金融市场微观运行机制的探索,使众多学者转向对非正规和正规金融关系的研究上来,诸多文献分析双方的相互作用,而对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间的互补关系论证,成为实施金融联结的理论基石。 Floro&Yotopoulos(1991)对菲律宾农村信贷市场的研究发现,该国相关涉农金融机构部门将信贷资金以低利率方式贷给给比较贴近农村的一些农业资金供给者,然后由这些人再将信贷基金贷给需要资金的农户,这种合作的信贷模式有效扩大了对农户的信贷服务。Ghate(1992)对亚洲国家正规和非正规金融部门合作的研究表明,加强两部门间的合作可以改善信贷条件,尤其是可以利用非正规部门的低交易成本优势向小额借款者以及贫困借贷者延展信贷服务。Bell et al(1997)以印度旁遮普省农户微观调研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分析后认为,非正规借贷将信贷合约与产出相绑定的信贷模式扩大了其信贷额度,可以建立正规金融机构与私人贷款者之间合作关系,正规金融机构以较高的利率将资金贷给私人放贷者,然后由私人贷者决定贷给农户资金的价格、数量等,以增进对农户的信贷服务。Jain(1999)首次系统的从微观角度论证了发展中国家正规和非正规金融的关系,并提出了“共生”(symbosis)和“挤出”(crowding-out)的概念,从银行利润最大化角度建立数理模型认为信贷市场中高风险类型农户比例越大、低风险农户与高风险农户的成功概率差越大、正规金融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资金成本差别小越小,两者越容易形成联结关系。#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   中国农村金融联结机理、模式的理论分析 .... 28 
3.1 金融联结问题的提出 ....... 28 
3.2 金融联结的机理 ......... 34
3.3 金融联结模式的理论分析 ..... 44 
3.4 金融联结模式的稳定性分析 ....... 48
3.5 本章小结 ......... 54 
第四章   中国农村金融联结的参与主体分析 .... 55 
4.1 正规金融机构的选择及分析 ....... 55 
4.2 乡村中介的选择及分析 ......... 63
4.3 农业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联结模式的案例分析 ..... 65
4.4 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联结模式的案例分析 ....... 80 
4.5 金融联结案例的比较与评价 ....... 91 
4.6 小结 ..... 93 
第五章  中国农村金融联结的效果分析........ 95 
5.1 专业合作社作为联结信用载体的基础 ......... 95
5.2 评价金融联结效果的原则 ..... 98
5.3 农户行为与金融联结效果的关系分析 ......... 99 
5.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金融联结效果分析 ......... 100
5.5 专业合作社对提高金融联结效果的作用 ......... 112 
5.6 本章小结 ....... 114 
 
第六章 中国农村金融联结的风险分析 
 
6.1 农村金融联结的风险形成及传递机理分析 
农村金融联结虽然提供了一个解决农户贷款困境的新思路,但同样不可避免的是涉农信贷风险问题。农村金融联结模式中,主要依靠农业供应链上信用较好的乡村中介,将乡村中介的融资能力向不易融资的农户转化,同时依靠与农户密切联系的本土化组织的信息提供,联合提升农户的信用级别。这个过程中,正规金融机构主要面临的是贷款的信用风险和农业风险,而这些风险则贯穿乡村中介、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各个主体中,并且金融联结的风险与联结主体间的关系稳定性密切相关。 从乡村中介角度分析,乡村中介是联结银行与农户之间的桥梁,作为银行信贷资金发放的代理人,银行面临乡村中介的代理风险,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本文主要讨论的基于互联性交易金融联结中,乡村中介往往从事与农业相关的产品或行业,因此乡村中介也受农业风险的影响。乡村中介作为农户组织化的实施者,其参与联结的动力在于其获得相应的利益,从前文的理论分析可知考虑农业的低盈利性,乡村中介主要从农产品交易中获取利益补偿而不是从资金转贷中获取,因此保持与众多农户交易关系的稳定则是乡村中介利益得以实现的保障,因此乡村中介与农户之间的利益、风险共担机制的建立是稳定其关系的关键。 从农户角度分析,农户作为金融联结的基础个体,主要面临农业风险,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风险和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自然风险影响农户能否增产问题,市场风险则影响农户的增收问题,而这些将最终影响农户能否履约。而农户这一环节是金融联结稳定的最基础环节,因此如何降低农户面临的农业风险以及保障农户的利益则是降低农户层面风险主要考虑的。 从银行角度分析,农户、乡村中介的风险都可层层传递至银行,成为银行的信贷风险,而在金融联结中,信用风险一定程度上转化为银行的操作风险,需提升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从前文的案例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实施的金融联结中,银行均以优惠利率甚至是基准利率放贷,而银行获得补偿主要通过财政资金等以利息补贴、保险补贴、担保补贴等方式降低信贷风险,这部分补偿的获取与国家政策紧密相关,因此银行面临着政策风险。 
..........
 
结论 
 
根据以上研究,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缓解银行与农户信息不对称问题 对逆向选择问题的解决。实证表明“好”借款人高产出概率越大,银行和乡村中介的资金成本差越小,银行越容易参与联结,并借助乡村中介的力量解决逆向选择问题。互联性交易金融联结与农业供应链上实力相对较强的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组织的联结,提高了“好”借款人高产出概率,并且通过政府给予农业产业化组织补贴降低其融资成本,缩小其融资成本差,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 对借款人努力程度问题的解决。引入乡村中介后只要借款人的私人收益额下降幅度超过乡村中介的监督成本,银行就可以通过与乡村中介联结减少借款者的道德风险,并增加经营利润。互联性交易金融联结借助与借款人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紧密接触,对借款人私人收益的控制性强,并且银行可通过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中的交易信息、联结资金流的控制实现对乡村中介的低成本监督,解决借款者的努力程度选择问题。 对借款人恶意赖帐问题解决。基于互联性交易基础上的联结,乡村中介考虑到长期的合作以获取相对低廉的信贷资金,一般倾向于付出努力行为提高借款人的还款率,并且借助乡村中介特有的信息优势以及和农户基于产业合作产生的交易信息,更能很好的利用双重信息源来保障农户的借款的偿还性,降低农户恶意赖帐的风险。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