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货币政策是一国的中央银行为了一定的经济目标或者出于调控宏观经济的需要,会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利率等中介指标,以改变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来调控社会经济的各种手段的总称。它在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中举足轻重,是货币当局调控社会经济的主要措施,货币政策能否达到预先想要的政策效果,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内容。 货币当局一般都是以大局为重,统一的货币政策要想在各区域达到一致的效果,必须要求各经济区域之间在经济金融等宏微观方面达到高度的一致性,如果它们之间经济基础差异巨大,那么各地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迥异。 区域经济差异在全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在我国尤为显著,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再加上我国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国家,而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大力实施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所以此时各地区经济状况基本相当,但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我国又实施了各种非协调发展的战略,又先后经历了几次重大的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战略,使得各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迅速显现,发展最好的是东部,与中西部差异越来越大。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货币政策缺少独立性,它是从属于财政政策的。而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央行制定的货币政策是“一刀切”,通常,统一的货币政策在各地区本应该有统一的反应,但事实上,各经济板块间的固有差异会影响它们对同一货币政策的反应。比如当实施紧缩性政策阻碍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资金流动时,而经济过热地区的经济状况却得到有效的缓解,这样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力,也会使区域间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
论文正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先描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又介绍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说明了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综述了国内外的学者有关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观点并做了进一步的分类评述,得出结论: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在我国是确实存在的。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首先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出发,详细介绍了各种传导渠道,结合我国现实及国内文献综述得出结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主传导路径是银行信用渠道;然后分析银行信贷渠道背景下引起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作用机制;最后对信贷结构进行分类,确定本文的研究起点。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实证部分。该部分以银行信贷渠道中的贷款结构为切入点,通过做实证来分析我国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首先分析四种贷款种类对全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通过做相关检验,确定所建模型的合理性,再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部四个区域的面板数据通过该模型做区域效应的差异研究,分析各区域的每种贷款对他们经济影响的差异性及引起差异的原因。 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和建议。结合我国各区域的实际情况,本文从信贷角度多方面的提出了既有针对性又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最优货币区理论是最早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在此之前,大多数学者都没有意识到各经济区域的金融差异,他们片面的认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在全国是具有一致效应的,但是在最优货币区理论出现以来,经济学者们将研究焦点放到最优货币区的判断标准上面。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外文资料较多,最早的是 Scott(1955) 提出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他通过分析美国的各个区及及其银行的自由储备金的异动证明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后来,蒙代尔(1961)发表《最优货币区理论》,在该文章中首次出现“最优货币区理论”概念,这也是较早的有关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文献。 有关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外文文献,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文献主要探索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是否存在的问题。国外研究学者的观点是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是存在的,并且他们也做了一些相关的实证分析。IvoJ.M.Amold(2004)在 EMU 随机抽取多数个区域做实证分析,结果论证了区域差异的存在性,并且发现与区域效应相关度较高且作用显著的因素是产业结构。又指出,国家越大,行政区域越是分散,欧洲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对该国家的区域效应影响越小。Bias(1992)也认为,美联储实施的统一货币政策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各州银行的现金流,进而影响他们的信贷总量等,最终影响经济产出。Gergopoulos(2001)通过实证分析加拿大的货币政策的三种主要的传导途径即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汇率渠道,论证了区域效应的存在。Huchet(2003)不仅证实了欧洲货币联盟间存在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还把货币政策分为扩张、紧缩、预期到及未预期到的,研究了它们各自与经济产出水平的关系,结果发现第一种和第二种货币政策对各区域的影响有差异,第三种货币政策会改变产出,而未预期到的则不会。Aarle、Ggrretsen、Gobbin(2003)研究了当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变动时欧盟区内各国家对此的反应程度,研究指出:欧盟区各国对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的反应不同。在各个国家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依赖度也有差异,各成员国的经济要素不同则是本质原因。
..........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是从 1979 年才正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导致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运用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的时间不长,样本含量不够,并且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使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起步也会比较晚。国内现有的文献主要探索引起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因素是什么。它们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文献主要是从经济金融层面的差异来分析。张志军(1999)认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会使得金融实力也不一样,从而导致东部、中部和西部在获得资金资本的速度和潜力也不同。王晓青、李云山(2004)分析指出,我国的经济特征是投资缺失和通货膨胀,还表现为东中西部的结构差异和大中小产业不均衡的状态,这些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加剧了信贷供给的各区域差异,进而使货币政策在各地区的效果存在差异。杨晓、杨开忠(2007)引入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对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从定量和定性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货币政策的相关性最强的是东部,西部的相关性最弱。另外,没有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对东部引起的波动程度最大,其次是中部,然后是西部,后来二者相差无几。刘玄、王剑(2006)分别从省际、区域及国家三个层面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进行研究表明:东部比中西部的敏感性强,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规模、各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 第二类文献的探索方向主要集中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上。王维强(2005)认为,我国尚未形成合理的再贴现利率体系,也尚未实现完全的利率市场化,另外,要使再贴现业务高效运行就必须有统一的票据市场作为基础,否则,央行实施再贴现政策就会存在区域性,这又使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的效果有差异。赵进文、闵捷(2005)通过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做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无论是以利率还是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都存在区域效应。王煜(2000)研究表明,我国的再贴现业务限额要统一调度,避免层层切块对落后地区的不利影响。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而言,信用方面缺失、商品交易秩序不完善、票据市场不健全,不可避免的造成一定的区域差异。常海滨、徐成贤(2007)研究表明在长江中游、西北、黄河三个区域中,货币政策不具有有效的传导机制,而且在所有经济区中,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赵平(2006)从信贷传导渠道入手,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企业的杠杆率水平,另外,各地区商业银行限制信贷投放方向会引起企业的杠杆水平不同,从而引发了区域效应的发生。
...........
第三章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9
一、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概念 ...... 9
二、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 9
(一) 货币渠道理论 ........ 9
(二) 信用渠道理论 ...... 12
三、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分析区域差异 ........ 13
第四章 银行信贷结构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分析 ...... 19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及处理 ........ 19
二、模型设定 ...... 20
三、估计方法说明 .... 21
四、基于全样本数据的信贷结构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分析 .......... 21#p#分页标题#e#
五、信贷结构的区域效应差异分析 ........... 26
(一) 各经济区域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 26
(二) 各经济区域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 27
(三) 四大经济区内信贷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 28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31
一、本文结论 ...... 31
二、政策建议 ...... 31
第四章 银行信贷结构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分析
通过前面的两部分的理论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信用渠道中的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最为明显,其作用也很大,并且国内众多学者已经证实我国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所以本部分尝试从银行信贷渠道中的微观角度——信贷结构出发,搜集我国相关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对全国和四大经济区域进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主要通过银行的信贷流向结构来研究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基于以上的理论基础分析,工业贷款、农业贷款、商业贷款、基本建设贷款更能够反映信贷资金流向,更利于研究贷款对经济的影响,因此选取它们作为研究对象,表 4-1 显示了 1998 年-2008年我国这四项贷款额及总和占贷款合计的比重状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1998 年-2008 年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和农业贷款与基本建设贷款之和均占到贷款总额的 70%左右。这四种贷款可以用来反映金融机构的信贷机构,把它们作为货币政策的代表变量,又采取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因变量来反映各地区的经济总量,这样能更好地反映出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调控效应。 由于我国从 1998 年起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控制,并且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都会影响信贷量真实的波动状况,所以,本文分析选取了我国除西藏外的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 1998 年到 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贷款额、商业贷款额、农业贷款额、基本建设贷款额和CPI 指数的年度面板数据, 其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国金融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区的统计年鉴等。由于西藏的数据收集不足,故没有选取西藏的数据。
...........
结论
在银行信贷渠道的视角下,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在我国是存在的。第一,从整体来看,不同种类的贷款对各地区经济的作用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信贷结构的货币政策效应在地区间存在差异。第二,从跨区域来看,工业贷款在东北部和西部的系数值最大,在东部的系数值最小。商业贷款在当期对东部影响最大。农业贷款在当期对东北部影响最大,对东部影响最小。另外滞后一期的短期贷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都不太显著,并且滞后期与当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三,基本建设贷款在当期对各地区都有正的影响,其滞后一期对各地区经济增长也有正向影响。通过前文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各区域对不同种类贷款的敏感性也不同,而它们自身的发展水平也不同,所以即使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在每个区域必然表现为差异性,因此,在保证总体的政策原则一致的前提下,为了改善和缩小各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现状,货币当局可以根据各区域发展的现状,尝试着探索差异化的货币政策来更好的促进各区域的协调发展,由于本文主要的研究视角是信贷渠道,所以笔者关于差异化货币政策的探索也主要从这个层面给予一些建议。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