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的实证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70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604251148117399
  • 日期:2016-04-20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从经济学角度看,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和风险转换,这些功能的实现一方面为商业银行盈利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使商业银行面临着流动性、信用、期限错配等风险;同时由于商业银行自身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和高杠杆率,银行业的运营具有公共性和高风险的特点。因此,从保护存款人和投资人以及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都受到严格的监管。而较其他行业更为苛刻的监管条件促使了商业银行进行监管套利行为,其动机就在于追求高额的利润。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前,影子银行体系就一直存在,从事着类似于传统银行业务的信用中介活动,却未像传统银行一样受到法律的监管,成为商业银行监管套利的重要工具。影子银行体系为了规避监管,进行一系列金融创新,形成一套高风险的运作模式,但由于影子银行所带来的高收益性掩盖了其与传统银行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及风险传染性,对该体系的规模监测和风险识别并未得到监管当局的重视。①随着雷曼、美林和贝尔斯登相继倒闭,2008 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金融市场波动剧烈,混沌的金融体系里充斥着大规模的有毒资产。此时,隐性发展近 30 年的影子银行所隐含的系统风险逐渐浮出水面,相关监管机构也随即将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与监管纳入改革方案中。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不恰当的金融监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全球金融危机。受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之前参与影子银行业务进行监管套利行为积聚的风险随之爆发。2011 年,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由于银行信贷收紧而开展的民间借贷活动频频出现“跑路”、“倒闭”的场景,中国国际信托的拍卖抵押资产多数流拍,华夏银行理财产品成为“庞氏骗局”无法兑现;②2012 年,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开始频繁出现违约事件,无法持续延续刚性兑付的局面;2013年 6 月,中国银行间市场的隔夜拆借利率高达 30%,爆发了大规模“钱荒”,流动性严重错配在整个信用市场暴露无疑,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严重威胁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2014 年 1 月,国务院办公厅针对影子银行的概念、监管范畴及责任分工等问题印发了国办 107 号文《关于加强影子银行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之所以进行监管套利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目前监管制度存在的盲区就为银行从事此活动创造了条件,以正常经营和交易业务为“外衣”,将游离于监管体制“灰色地带”的套利行为隐藏在其中。Donahoo 和 Shaffer(1991)指出,监管相对于市场主体而言,又可视为一种监管税收(regulatory  taxes),市场主体有动机地避免税收或将之最小化。Partony(1997)认为,监管套利行为是指被监管者利用监管者既定的各项制度间的差异,通过一些途径来降低其监管标准,从而获得收益。Taylor(2004)、Gastion 和 Walhof(2007)认为,商业银行为达到减轻净监管负担或降低监管成本的目的而提供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行为,即为监管套利。 Donahoo 和 Shaffer(1991)提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当经营最优资本量低于监管资本要求时,银行则采用股权融资来弥补差额。根据 MM 定理,税收、信息不对称以及代理成本等因素导致股权融资成本远高于债券融资成本,监管税收随之产生,而商业银行设法降低监管税收的过程便造成了其进行监管资本套利行为的动机。Licht(1998)、Llewellyn(1999)和 Hadjiemmanuil(2003)指出,由于各金融监管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监管主体之间容易发生监管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监管,为商业银行监管套利创造条件。Jones(2000)指出,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商业银行积极进行金融创新,进一步提高持有资本的利用率及收益率,通过资产证券化途径规避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从事套利活动。Drago 和 Navone(2008)指出,在监管资本相对固定的同时,不同市场主体的信用风险价差不断变化,这为监管套利带来了机会。 
........
 
2  中国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的现实性分析
 
随着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迅速膨胀,加上银监会明文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负担不仅是稳定负债来源增速的下降,还有资本补充压力的增加,这促使银行积极寻求业务转型之路,努力进行金融创新,将存贷活动转成表外业务,一方面节省盈利成本,另一方面成功突破业务量,获得监管稀释。从表2.1 和图 2.1  中可以了解到国内近几年来社会融资的发展及缺口问题不断暴露。从2002 年开始,随着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新增的本外币贷款占比不升反低;2013 年,由债券和股票组成的标准化产品融资总额仅为 1.17 万亿元人民币,仅占社会融资规模的 6.76%,①这进一步说明了寻求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融资路径贷款规模正在壮大。此时,影子银行充分发挥其隐性作用,帮助商业银行规避资本充足率监管及信贷规模控制,巧妙地将贷款规模移至表外,但实际上风险资产并没有较少,其为传统银行带来的高额收益掩盖了自身的高风险。 综上所述,影子银行作为传统银行规避监管追求高额利润的重要工具,一方面弥补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缺陷,另一方面满足了社会上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这也正是该体系快速扩张的重要原因。 
 
2.1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
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 Paul McCulley(2007)最早提出“影子银行”这一概念,他将影子银行定义为从事着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活动,却不受行业监管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金融机构总称①。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金融市场创新程度低,影子银行体系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学者对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官方定义。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影子银行体系”定义纷纷提出了自己观点,见表 2.2。?FSB 在《影子银行:范围的界定》研究报告中建议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在界定影子银行概念时,一方面需要集中考虑其期限错配、高杠杆率等创新业务产品与传统银行关联的隐性风险,另一方面还应重点关注该体系之外的金融中介机构⑤。2014 年 1 月,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此概念的定义,结合 FSB 的准则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107 号文”)首次明确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官方概念。“107 号文”中将其主要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一些新型网络金融机构,即无监督、无金融牌照的“二无”中介机构;第二类是指有牌照但监管不足的中介机构;第三类是指规避监管当局监管,开展受限业务的有牌照金融机构。①本次中国影子银行概念的明确提出,不仅统一了影子银行的范围口径,还规范了其业务流程及风险管理,使影子银行更加透明化。
.......
 
2.2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套利的动机分析
Licht(1998)、Llewellyn(1999)和 Hadjiemmanuil(2003)指出,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的产生和蔓延主要是由于金融监管竞争所包含的“监管竞次(race to the bottom)”和“监管宽容”两个方面的推动作用。各金融监管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各监管主体之间容易发生监管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监管,为商业银行监管套利创造条件。从技术角度看,金融产品背后的现金流能够任意地被分解和重组是金融创新如此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②面对大量突如其来的金融创新产品,监管者一时之间手足无措,使金融监管体系内的漏洞暴露无疑,让金融产品的交易者有了可趁之机。因此,“监管—规避监管—追加监管”成为了一个无限循环下去的恶性毒瘤。为了规避监管,人们开始金融创新,而这种为了绕开金融监管的金融创新行为又常被称为监管套利。现阶段,中国的金融体系仍处于一个转型经济的过渡形态,商业银行面临着多方面的监管压力,主要表现为:(1)按月监测的日均贷存比不得高于 75%;(2)按旬控制的存款准备金率高至 20.5%;(3)银行信贷额度受到严格限制,甚至按月调控;(4)《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 6%。③资本充足率要求、信贷规模控制等多重因素阻碍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规模扩张,但由于存在监管漏洞,银行可以参与影子银行的操作,通过改善买入返售、存贷款等资产监管指标,进行监管套利行为。
.........
 
3 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与资产结构变化关系理论分析 .... 34 #p#分页标题#e#
3.1 监管套利与资产结构变化关系分析 ........ 34 
3.2 实证分析计量模型的选择 ........ 38 
4 银行监管套利行为与资产结构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 40 
4.1 商业银行存在监管套利可能性的定性分析 .......... 40 
4.1.1 分析是否存在监管套利的可能性 ...... 40 
4.1.2 基于散点图定性分析 ........ 41 
4.1.3 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变化关系 .......... 45 
4.2 监管套利行为与资产结构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 .......... 47 
4.2.1 样本描述性分析 .... 47 
4.2.2 相关性分析 ........ 48 
4.2.3 回归分析 .......... 49 
4.2.4 实证结果分析 ...... 51 
4.3 银行监管套利与银行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 51
4.3.1 相关性分析 ........ 53 
4.3.2 回归分析 .......... 54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55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57 
5.1 结论 .......... 57 
5.2 政策建议 ...... 58 
 
4 银行监管套利行为与资产结构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在前面第 3 章中,笔者对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与资产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变化关系的理论假设,并建立了相应的计量模型。本章则从实证角度出发,首先,利用股东权益与总资产占比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散点图定性判断银行是否存在监管套利的可能性;其次,筛选出监管套利的上市银行,采用 2002 年至 2014 年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季度数据对其监管套利行为和资产结构变化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分析资产结构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
 
4.1 商业银行存在监管套利可能性的定性分析
在众多国内外文献中,各学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量方法来判断一家商业银行是否进行了套利行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由于传统银行监管套利行为涉及到多个层面,不能单从资本充足率或信贷规模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监管套利;二是商业银行监管套利方式多样化,不断创新以追求高额利润,加上影子银行的隐性特点,大部分数据无法准确衡量,这给定量分析是否存在套利行为增加了难度。那么,既然无法运用定量的方法判断套利行为,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定性的方式侧面判断传统商业银行是否存在监管套利行为的可能性。
..........
 
结论
 
本文从中国商业银行进行监管套利行为的动机及具体实现途径两个方面呈现目前国内银行发展的真实面貌,并以此为基础详细介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运行机制及发展规模。通过对 2002-2014 年中国上市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季度数据的定量分析,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与资产结构变化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无论商业银行是进行监管资本套利,还是规避信贷规模套利,其实现的具体途径都是以影子银行为载体,开展买入返售、发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等业务形式,获得监管稀释,赚取高额利润。
(2)本文选取核心资本充足率作为衡量商业银行进行监管套利行为的重要指标,与其相关的资产结构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核心资本充足率对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占比和发放贷款及垫款资产占比有显著性影响,均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银行的监管套利行为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了微观的体现,并与资产结构呈特定变化关系。
(3)通过对资产结构与银行绩效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受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直接影响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发放贷款及垫款这两个资产对其即期总资产收益率都有显著性影响,且均呈负相关关系;而相对于后一期总资产收益率而言,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对其影响不大,发放贷款及垫款对其仍有显著性正影响,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贷款规模直接影响了银行的收益情况,参与影子银行活动的确拓展了传统银行的业务收入,实现了规避监管套利的目的。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