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淮海城市群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76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601271626587252
  • 日期:2016-01-2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 1 章 研究背景和方法


1.1 淮海城市群研究背景分析
淮海城市群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淮海经济区的腹地向中部延伸地带,是南北经济和文化的过渡地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一区域山水相连、习俗相似、道路相接、商旅相通,历史上自然形成密不可分的传统联系。1986 年初,在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倡导下,提出淮海经济区的概念,并划定基本范围,包括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 20 个地级市,是我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区内主要城市构成淮海城市群,区域联合协作逐步展开。2010年,区内分属四省但联系紧密的淮北、宿州、济宁、枣庄、商丘、徐州、连云港、宿迁八市组成了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率先进入城市群的 8 个城市,面积和人口约占淮海经济区的 37.3%和 38.5%。按照核心区一体化的构想,这八市将在交通、产业、市场准入和物流、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旅游业、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力求通过加强区域内合作,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考虑到淮海经济区内,以徐州为核心的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及空间发展的阶段性,淮海城市群范围主要为以徐州为圆心,半径 100 公里左右的圈层,同时,考虑到长期以来徐连经济带是苏北发展的一条重要经济走廊,而且连云港是该地区的重要出海口,拥有海岸线 211 公里,因此范围包括了 100 公里以外的连云港市。从省域范围看,淮海城市群包括江苏北部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安徽北部的宿州市、淮北市,山东南部的枣庄市、济宁市,以及河南东部的商丘市等八个地级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淮海城市群属于省际边界区域,其产业发展要以区域一体化为目标,以资源要素产业结构协调优化为重点,协调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是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实现经济发展转变的关键路径。实际发挥淮海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构建与淮海城市群功能相适应的现代产业格局。以加快城市群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稳定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高端化、多元化、高科技化,不断提高城市群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实现产业经济的和谐、快速、可持续发展,产业协调应成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核心。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吸引了一大批学者研究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动力、演化路径、模式以及政府的作用。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存在两种维度的研究思路: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价值链升级思路,其中前者侧重于宏观、中观层面的研究,而后者侧重于微观层面的研究。从国外相关研究上讲,配第克拉克定律是对该问题最经典的归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他进一步认为,劳动力的跨产业流动是由不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所致。而且,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分布并不总是平衡的,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在所有国家中都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迁问题为发展经济学家所关注。发展经济学的先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的《农业与工业化》是对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的最早探索,系统研究了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迁问题,应顺应产业发展演化的一般规律,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以促其健康发展。二元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迁是由趋利的现代部门的扩张所推动,传统部门仅仅是被动的剩余劳动力提供部门。现代部门扩张的进程也就是传统部门萎缩并逐步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产业和就业结构首先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再转变为三、二、一。
.......


第 2 章 淮海城市群条件和现状


2.1 淮海城市群现状和条件
淮海城市群地处我国京津冀(环渤海地区)、中原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的结合部,通过京沪铁路沟通南北,陇海—兰新铁路连接东西,是新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连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纽带和桥梁、又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和重要发展区域。该区涵盖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使淮海城市群成为我国中西部内陆各省区实行双向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与世界接轨的重要通道。在我国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淮海城市群起着承东启西、呼应南北的特殊作用。淮海城市群可将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武汉经济圈的城市连为一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加快淮海城市群建设,对于促进全国统筹协调发展、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淮海城市群拥有丰富的农业和矿产资源,是华东地区较大的煤电能源、建材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煤、石油、天然气储量较大,区域含煤面积达 1.2 万平方公里,探明储量 991 亿吨,年开采量达 9000 万吨,占全国的 10%。除煤炭外,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钠岩盐、磷矿、大理石矿等自然资源。通过区域联合的力量,有助于在城市群内部产煤区兴建大型转运枢纽、火电机组和大型造气厂等,促进资源的整合利用,推进煤-气-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引导以能源为先导的重化工基地尽快形成,实现区际专业化生产。

.......


2.2 制约因素淮海城市群
近年来着眼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社会事业合作,有很多优势和发展机遇,但也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淮海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相比,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一体化程度,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徐州作为城市群核心城市,与群内兄弟市相比,徐州经济优势突出,但与周边省会城市、沿海发达城市和京、沪等城市相比,徐州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明显薄弱。另一方面,因距离这些经济发达地区较远,也很难接受到这些经济中心的辐射。城市群发展水平不高,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情况来看,除了徐州、济宁、枣庄三市,其他几个城市经济仍欠发达,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够均衡,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市场活力不够。近年来,各市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但也应清醒的看到,与发达区域经济体相比,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仍存在基础薄弱、互动不强、影响力较弱的问题,徐州尚不能对淮海城市群形成强力辐射和带动作用。淮海城市群总体经济实力比其他沿海区域经济落后,成为中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软肋。
........


第 3 章 淮海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意义和思路..10
3.1 淮海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10
3.2 产业优化升级与协同发展的思路、原则及布局.....10
3.2.1 思路.........10
3.2.2 原则.........10
3.2.3 布局..........11
第 4 章 淮海城市群产业优化升级与协同发展研究.......14
4.1 淮海城市群产业发展制约因素......14
4.1.1 发展基础......14
4.1.2 制约因素.......15
4.2 重点任务 .........16
第 5 章 对策建议与保障措施........23
5.1 完善有关政策....23
5.2 创新体制机制....26
5.3 强化组织实施....28


第 5 章 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5.1 完善有关政策
城市群的发展有其自然历史过程。在城市群内部经济关系逐渐紧密,人民生活日益密切,交通网络畅通顺达,文化认同逐步增强的情况下,有必要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将经济、交通、社会等各方面逐渐实现一体化的区域,从各自省份调整出来,整合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域,使之从分散的、边缘的区域转变为有机的、整体的行政区域。建议将该区域设为跨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跨区域合作发展的新路子、新途径。在国家层面建立淮海城市群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城市群建设,从整体的角度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协调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跨省域、市域经济园区建设、各市工业园区规划、跨流域污染治理、水利工程、水资源使用等事项。在省际间建立城市群建设协调议事机构,负责执行国家层面确定的各项任务。当前应重点推进区域交通、旅游产业一体化。要围绕交通的互联互通,推进城市群内部公路建设、民航发展、城市客运、现代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共通共享和交通便利化。鼓励推动区域内有关政策逐步统一。建议在国家层面的组织下,梳理修改现行政策,制定区域发展新政策。当务之急是启动淮海城市群规划修编工作,要对该区域进行统一规划,支持八市政府进行规划调整,推动制度环境、市场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融合发展,从而营造促进区域整体合一的大政策和大环境。最便捷的选择,可以从区域品牌形象一体化入手,由国家旅游局将淮海城市群作为一个单元,统一主题形象,联合对外宣传。#p#分页标题#e#
.......


结论


加强与东部沿海和周边地区互动合作。发挥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完善功能平台,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密切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抓住国家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机遇期,密切与中西部其他地区的合作发展,积极融入和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资引智,拓宽利用外资领域,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申请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环保机构基金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探索与国内外著名教育机构合作,开展联合办学,培养外向型人才;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展绿色贸易,努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和区域特色的知名品牌;支持和鼓励企业及个人扩大对外投资,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和到境外上市融资。共同打造东中部开放高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发挥陆桥通道优势、交通枢纽优势和主导产业优势,共同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放宽投资准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整合区域内海关资源,推动同沿海沿边地区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共享、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发展服务外包,推进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