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防范和监管概述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80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504171136416456
  • 日期:2015-04-1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选题背景及意义
新一代金融监管的变革以及中国银行业结构的转型,使得我国的监管当局必须对大型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国内外背景下,探讨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不仅暴露了发达经济体金融机构发展模式的缺陷,更揭示了金融监管的漏洞和不足,这场声势浩大,余威尚存的危机成为引爆传统金融监管模式脆弱性的导火索,带来了新一代金融监管的变革。G20在经历华盛顿峰会、匹兹堡峰会以及多伦多峰会等一系列加强金融监管的会议之后,明确了国际金融监管的四大支柱:强大的监管制度、有效的监督、风险处置和解决系统重要性机构问题的政策框架以及透明的国际评估和同行审议。在这四大目标下,围绕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不同层面进行新一轮的金融监管改革。微观金融机构层面的监管改革,目的是提升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强化金融体系稳定的微观基础;中观金融市场层面的监管改革目的是强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修正金融市场失灵;宏观金融系统层面的监管改革目的是将系统性风险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建立宏观审慎监管制度。这三个层面的改革各有侧重,分别解决不同性质的问题,尤其是宏观层面上针对解决系统重要性机构问题,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了明确的监管措施,目的是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增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损失吸收能力。
…………….


第二节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系统性风险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正式进入各国理论界学者的研究范围。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东南亚地区的迅速传播,导致了区域性的严重影响使得系统性风险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对系统性风险的关注再次被推向高潮,学者们对此问题纷纷展开了研究。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本章决定从系统性风险的研究着手,在研究系统性风险的概念及特征等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以及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在危机前和危机后如何被监管的理论文献,为下文的研究做好理论铺垫。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各界对系统性风险的的关注,虽然目前学界关于系统性风险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学者们从引起系统性风险的各个角度去定义系统性风险,但是几乎所有的学者在对系统性风险的危害上都达成了一致,都认为系统性风险是全局性的,对金融稳定有极强的破坏力。从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原因来看,一种观点是从风险的连续性和传染性上来定义系统性风险。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Kaufman(1994)认为,“系统性风险是一个事件在一连串机构和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一系列连续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银行系统的一个参与者不能履约,从而引起其他参与者违约,进而引发的链式反应导致的广泛的金融困难的可能性。”
………..


第二章金融危机爆发促使全球金融监管框架变革


第一节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当前监管存在的问题
2007年,由于市场利率收紧,美国几家大型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遭遇债务危机而被迫破产,次贷危机全面爆发,随后包括新世纪金融、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贝尔斯登以及雷曼兄弟在内的美国大型金融机构因为流动性不足,纷纷宣布倒闭。这场危机继续蔓延和深化成为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和日本等大型金融机构也遭受重大损失。危机暴露出了全球金融监管框架在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上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针对规模大、业务复杂程度高、业务关联性强,容易引起行业连锁反应的大型金融机构一直奉行“大而不到”的监管思路,促使这些机构在防范和应对危机时引发道德风险,再加上从上至下缺乏监管系统性风险的严格制度,使得单个机构的风险通过业务网络迅速扩展到整个行业,引发了连锁反应,对全球的金融和经济造成了冲击。危机爆发期间,国际上执行的监管法则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较之1988年的资本协议,新资本协议的风险识别范围从关注信用风险扩大了到全面度量和监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但是在对系统性风险控制方面却存在局限,新资本协议仍然更多是从微观角度关注,监管的重点是单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以及如何防范其倒闭,这种监管方式更多的是为单个金融机构提供稳健经营的保障,而不能准确和全面的判断整体金融体系的风险程度,也无法确认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的累积程度,更无法辨别金融机构哪种同质性的行为可能会导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状况,而单个机构的风险却较低。因此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危机爆发时饱受质疑,微观监管的不足是人们重新认识到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
……….


第二节危机引发国际金融监管框架的变革
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不仅暴露了发达经济体金融机构发展模式的缺陷,更揭示了金融监管的漏洞和真空,这场声势浩大,余威尚存的危机成为引爆传统金融监管模式脆弱性的导火索,带来了新危机之后,G20作为国际经济金融治理的一个重要组织,通过历次峰会确定了对全球金融监管政策制定,明确了监管的目标。下表是这次金融危机过后历次峰会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改革:微观层面上的监管改革。从微观层面上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包括全面改革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引入杠杆率监管、建立量化的流动性监管标准、改革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规则,提高金融机构的透明度要求等。改革目的是大幅度提升银行体系吸收损失的能力,缓解去杠杆化的负面影响,增强单家银行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的能力,加强市场约束,最终提升单家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强化金融体系稳定的微观基础。
………….


第三章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和识别........ 54
第一节基于协同风险法的评估....... 54
3. 1. 1理论基础....... 55
3. 1.2实证运行过程....... 57
3. 1. 3实证结果分析....... 60
第二节基于指标法的评估....... 61
第三节比较及总结....... 70
3. 3. 1两种方法的比较....... 70
3. 3. 2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 .......70
3. 3. 3 结论....... 71
第四章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风险 .......73
第一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比较....... 73
第二节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比较....... 80
第三节当前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面临的风险 .......87
第四节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监管体系的构建....... 98
第五章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有效性分析....... 114
第一节商业银行监管有效性理论分析....... 114
第二节中国商业银行监管有效性检验 .......118
第三节关于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有效性的说明....... 124


第六章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体系的构建


此次金融危机过后,国际监管部门积极推进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政策研究,同时也要求各国根据自身发展状况评估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并制定相应的监管策略。我国在2011年出台的《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中,第一次提出了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考虑的主要因素,并增加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之后根据国际监管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探索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政策。但是由于我国整体金融发达程度有限,金融监管手段以及金融监管的方法还存在很多不足,目前还没有形成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整体框架。所以本文通过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现状分析、风险评估及监管有效性的判定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包括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三个层次的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框架。事前监管的主要目的是推行简约金融的模式,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包括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规模、业务复杂度以及关联度等,防止形成过大、过于复杂的银行,避免“大而不能倒”问题的发生。事前监管的第一步是科学识别系统重要性银行,第二步是针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推行简约金融模式。

………


总结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问题是伴随着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产生的,尽管危机的硝烟已经快要散去,但是对这一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却愈演愈烈。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政策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奉行的大而不倒监管思路的一个重新纠正,是对过去监管当局只注重微观个体风险防范的一个补充,可以说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的深远影响之一就是让各国开始关注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问题。本文站在全球金融监管框架变革的视角上,通过釆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识别、现状、风险以及监管有效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层次构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体系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本文认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科学的识别是进一步对其展幵有效监管的基础。巴塞尔委员会已经给出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的参考标准,也要求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G-S1BS)的监管措施。对我国来讲,传统四大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业的集中度比较高,不论是规模、业务的复杂程度、相互关联程度以及可替代性上都是其他的股份制银行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四大行是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这个结论无论从现状分析和理论研究的角度都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国目前还未出台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办法,但监管当局早已默认四大行是系统重要性银行,所以有不少学者认为研究评估方法的意义不大。#p#分页标题#e#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