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金融攻击、金融脆弱化与金融风险管理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8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312111653345862
  • 日期:2013-12-1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1章绪论


金融系统产生和发展依附于实体经济,并在市场资源配置、资金流通和经济调控中起到重要作用。近些年来,随着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金融系统已经成为经济系统中的中枢系统。作为一个兼具开放性和复杂性的巨系统,金融系统也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动态系统,具体到经济运行当中,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使“隐显”的金融脆弱性显现为宏观金融风险,并最终暴发金融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一系列危机冲击即为例证。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加强,国际资本高度流动,金融投机攻击行为频发,这导致了更大规模和范围的金融动荡和经济波动。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加强,金融领域的经济开放对于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于“转轨经济”、“新兴经济”和“开放经济”三重制度背景下的中国金融系统有着自己特有的运行特点和系统构成。因此,认识当今金融系统频发的金融投机攻击行为,正确辨识和度量金融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金融脆弱性,进而探讨相应的宏观金融风险管理政策手段和制度安排,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本章中,主要阐明论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归纳介绍当今世界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论文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探讨、对比和辨析,最后对本论文的结构安排、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必要说明。


1.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使各国深受其累,由此导致世界经济发生严重动荡,也引发了大量关于金融危机成因、金融风险防范,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联的研究。更进一步,由于经济开放性和国际关联性的增强,导致了显著的经济和金融“溢出效应”,促使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的传导现象愈发频繁和显著。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加大金融危机研究的力度,深入探求金融危机的根源。在诸多研究中,一种形成共识的观点认为,金融系统本身存在的问题和有关部门的监管水平是金融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其中,金融系统本身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脆弱性,但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的内生性导致了金融投机攻击的易发性和危机传染的扩散性,开放经济下金融投机攻击的频发和金融传染范围的扩人乂进一步破坏了各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由此形成了周期性波动和恶性循环。因此,基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国家经济风险管理成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目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没有金融安全,就没有经济安全;没有经济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我国政府对金融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多次提出耍建立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机制,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防范可能出现的系统风险。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的金融安全、金融预警及其风险管理机制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世界经济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处于快速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对于金融脆弱性、金融投机攻击、金融风险的目标管理都面临着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经验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运行所涉及的变量众多,且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纷繁复茶、互相交织,国家经济政策的操作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为此,需要对现有关于金融风险管理、金融脆弱性与金融投机攻击的理论假说进行归纳和梳理,提出更加有力的经验证据,同时,还需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手段和操作需耍更为合理化和系统化的今天,及早的建立“金融免疫系统”,运用“金融稳定器”等政策工具和手段来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第2章金融脆弱性理论的一般框架及模型


由于目前学术界关于金融脆弱性的定义和界限并未达成统一认识,因此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度量金融脆弱性的理论和计量方法。但是,金融脆弱性的理论和模型已经相对比较成熟,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金融脱弱性模型。对于金融脆弱性进行研究,既可以从封闭经济状态进行研究,也可以从开放经济角度进行分析。在本章中,要描述和分析金融脆弱性理论的一般框架,并对一些经典金融脆弱性模型进行解释,探讨在封闭经济环境下,引发金融脆弱性的主要原因,寻找其理论根源。在下一章中,将会把探讨的范围发展到开放经济,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投机攻击和现代货币危机传染的理论模型。对于金融脆弱性的理论研究最早是关于货币脆弱性的研究,Marx (1872)认为,货币在它产生的时候就已经具有了特定的脆弱性。同时,他乂提出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认为银行体系加速了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的进程,为银行崩溃创造了条件。这是从信用制度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脆弱性,认识是极其深刻的。Keynes (1931)通过对职能和特征的分析也说明了货币的脆弱性,他认为货币可以作为现时交易之用,也可以作为财富之用。人们愿意用不生息或生息很少的方式持有财富,这是因为货币能够用于现货交易,在一定限度内,值得为它所具有的流动性牺牲利息。Fisher(1933)是最早开始对金融脆弱性机制进行较深入研究的经济学家,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他认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尤其与债务的清偿紧密关联,是由过度负债产生债务——通货紧缩过程而引起的。而对于金融脆弱性的现代研究则是首先从传统信贷市场的脆弱性开始的。


第3章金融投机攻击与金融传染理论模型......... 36
3.1现代货币危机理论模型......... 36
3.2货币危机的微观作用机制与宏观传染.........47
3.3本章小结......... 57
第4章金融脆弱性的测度及对宏观经......... 59
4.1金融脆弱性的测度方法......... 59
4.2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测度......... 62
4.3金融脆弱性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冲击......... 68
4.4本章小结 .........75
第5章金融投机攻击与经济政策组合规则 .........76
5.1具有经济政策组合机制转移的动态......... 78
5.2经济政策组合机制转移模型的均衡分析......... 86
5.3具有政策漂移的动态随机模型......... 91


结论


对于金融脆弱性的理论探讨划分为信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两部分,最早的研究是从封闭经济中信货市场的主体开始,主要的理论包括了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和克瑞格的安全边界说,而对于信货市场的金融脆弱性的探讨更一般的是从信息不对称、大众心理以及银行内部制度的角度进行的分析。金融市场的金融脆弱性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而这种波动也是金融体系脆弱性累积的重要来源。不同的资产价格会呈现出不同的波动特征,在金融市场中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作用和影响也将引发新的金融脆弱性。总的来看,目前对金融跪弱性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零散的表象,对金融脆弱性的理论特别是模型的研究略显不足,因此,对于现有理论,特别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结合较为紧密的观点和模型进行归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次,对于金融投机攻击的理论聚焦于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代危机模型认为导致货币危机的重要因素是宏观基本因素恶化,第二代危机的模型认为预期?致是关键因素,而第三代危机模型更加注重金融机制的影响因素。从内外因的角度来看,投机攻击模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Kragman (1979)为代表的第一代危机理论和以Akerlof和Romer (1993), Krugmaji (1998)的道德风险模型为代表的内因论,认为国内经济基本状况恶化是引发危机的主要原因;另一类是以Obstfdd (1994)第二代危机模型为代表的外因论,认为外部经济条件的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是引发危机的重要原因。此外,从模型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一代模型主要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货币危机有较强的解释力。认为经济基本面的失衡使国际收支持续逆差(主要是经常项目逆差),导致外汇储备不断减少,在某个时刻外汇投机者集中攻击本国货币,使外汇储备化为乌有.政府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导致本国货币大幅跃值。第二代投机攻击模型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描述和分析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墨西哥和欧洲的投机攻击特征。


参考文献
[1]陈守东,填艳芬.预算软约束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影响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08 (11):6-7.
[2]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p#分页标题#e#
[3]崔畅,刘金全.我国股市投机泡沫分析——基于非线性协整关系的实证检验[J].财经科学,2006(11):24-30.
[4]窦祥胜.汇率制度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理论和实证分析——东亚金融危机视角[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0):32-37.
[5]范恒森,李连三?论金融危机传染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经研究,2001(11):51-58.
[6]方毅,张te山.国内外金属期货市场“风险传染”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7(5):133-146.
[7]管七海.冯宗宪.我国商业银行非系统金融风险的度量及预警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1(1):35-46.
[8]韩德瑞,秦朵.动态经济计量学[M].上海:上海人K出版社,1998.
[9]韩俊.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0]胡祖六.东亚的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J].国际经济评论.1998(5):13-17.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