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的课题首先由熊彼特(1912)提出,在他的研究中着重指出金融发展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性。熊彼特式的分析主要基于“信贷”的思想,当“信贷”在企业家手中的时候是有利于经济繁荣与发展的。粗略的说就是,银行家可以通过信贷改变资金的一般流向鉴别并选择投资经济效率高的项目从而创造生产促进经济技术的发展。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对经济增长源泉的探究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主题,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福利增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条件。已有研究解释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要素积累、资源配置、技术进步、宏观经济稳定、教育以及制度的发展、法律的有效性、国际贸易、甚至宗教信仰差异等。但近年来,许多欠发达国家经济相对停滞以及国际债务危机问题凸显,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均表明:一国或地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需要一个高效运转的金融体系合理配置资金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充分金融保障。因此学术界开始普遍关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在以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对象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许多国家发展经验也证明了金融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金融行业一直承担着“第二财政”的角色,随着改革幵放中国市场经济步伐加快,政府主导金融体系的模式幵始逐步转变,金融体系发挥其融资功能和分散风险的作用成为了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我国却一直存在被学术界称为“中国之键”的经济市场化次序,即金融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能够有效的刺激经济可持续增长,反之金融业发展滞后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经济整体稳步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扩大,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显。发达地区利用其良好的投资和融资环境,能够充分调动金融资源辅助经济发展,但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不充足并且利用效率低下,无法激发辅助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进而难以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上文所述的区域经济和金融的非均衡发展已经开始影响到经济长期的发展。因此,探究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使区域金融在辅助经济发展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推动和调节作用,缩小地区经济金融发展差距,已成为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位长三角地区三个不同省份,这样不仅能够在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对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研究,更可以细化到省际层面结合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特色进行更详细的对比研究。
1.2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2.1研究思路
我国疆域广阔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在各地区呈现出不平衡态势。即使同一区域的不同省份,如中部长三角地区的各个省份,都处于较好的投资环境中具备较高的投资产出效益,城市功能也较完善,但它们经济增长的路径和动力机制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按照内生金融成长理论的观点,金融成长所依赖的条件与区域在不同的经济资源状态下是截然不同的。本文以省际层面作为研究对象的合理性在于,我国资本市场高度一体化,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国内层面上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没有意义,但已有的研究表明我国资本流通程度较低,金融与经济运行之间存在地方渠道。基于我国地方商品、劳务和资本市场分割的假定,认为我国地方金融市场完全流通是更加不可行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的江苏省,在20世纪80年代时期专注于发展以内资为主的乡镇企业,创造了全国闻名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一“苏南模式”使经济迅速_起,形成了苏州、无锡、常州、南京连片的经济发展区。江苏省经济中民营经济已成长为江苏GDP的主力军之一,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形式)对江苏省国民经济的贡献己超过60.9%。同时国资、外资、民资三足鼎立,正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江苏省由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并多年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第二章理论基础
2.1经济增长理论
现在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不同国家在人均收入增长方面差异巨大的原因;另一个是一国如何保持在长斯内劳动力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在长期内市场机制能够保证全社会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从总供给方面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被认为是促进经济长期増长的重要要素。内生增长理论则再次基础上更深一步的解释经济增长的源泉,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由于可以调节总需求所以具备一定的供给效应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由于短期内价格、工资粘性、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等原因,市场无法立刻出清,这种情况下如果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则总需求决定均衡收入此时有效需求的增加也会促进经济短期增长。索洛模型是建立在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三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前提下的,产品市场均衡意味着产出总是等于消费和储蓄之和,劳动力市场均衡意味着人口数量总是等于劳动力数量,金融市场均衡意味着储蓄能够充分转化为投资。但是现实中难以达到三个市场同时均衡,以金融市场为例,由于其本身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金融市场只能将部分储蓄转为投资。由此引出了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探讨,李维(1997)在他的研究中指出:一个功能良好的金融体系可能是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之一。
第三章麵实证分析......... 21
3.1数据的选取......... 21
3.2实证分析策略 .........26
13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28
3.4Panal Date模型的选择......... 29
3.5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32
第四章实证结果与省际比较分析......... 34
4.1实证结果描述......... 34
4.2实证结果省际比较异同点分析......... 35
4.2.1金融发展指标FINDEV与经济增长......... 35
4.2.2金融市场规模对三省经济发展影响......... 37
4.3三省金融发展问题分析 ......... 40
第五章政策建议 .........43
5.1推动金融体制改革,适度降低政府干预 .........43
5.2金融机构深化改革......... 43
5.3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瓶颈 .........44
结论
对于本文指标体系的设计,模型中并未包含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的衡量指标。这在目前我国金融並较低程度的开放背景下,对全文结论影响不大。但在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涉外金融的规模对区域金融业的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也将成为衡量区域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将金融开放程度指标包括在模型中具有前瞻性的意义。本文选取了江浙皖三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这三省同属我国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相当,但各省经济成分的贡献却呈现着不同状态。通过对实证检验结果进行省际比较及归纳总结,发现三省经济所有制结构的不同使得各自金融业发展路径也存在着微妙的差异。假设我们将研究扩展到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区域的其他几个省份中,使用相同指数系统和实证检验方法,将能够更深刻地揭示出在相同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下不同省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进一步测试在本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的实际意义。本文所釆用的研究框架是结合了数量分析方法与区域经济角度的观点进行设置的。使用计量工具来检验样本数据,发现问题,然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然而经济转轨这一重要经济背景因素无法内生化是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在经济转轨时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国内和国外研究人员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经典的经济学框架和数量分析方法,以及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和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基本上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在之后更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创建一个研究经济转型的分析方法,应该整合现有研究框架还是重建一个新的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胡鞍钢、王绍光、康晓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G].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1S1-140.
[2]稱鞍钢、张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人类发展指数替代技术[J].《经济研究2005.7:77-86
[3]郑长德.中国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42-43
[4]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8): 15-16.
[5]谢平.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1992: 59-60.#p#分页标题#e#
[6]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22-29
[8]王晓芳,高继祖.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效率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 3) :33-42
[9]陈刚,尹希果,潘杨.中国的金融发展、分税制改革与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06(2):45-52
[10]A, J, Makin.曹和平译.国际金融与宏观经济[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