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显以及国际关注程度的不断上升,全球经济的低碳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我国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却又受限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身份,在构建低碳发展模式及践行低碳发展方面,将应对更为复杂的现实状况。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在对中国的碳评估报告(陈健鹏,2011)中指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有: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低碳能源、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化石燃料生产与消耗、商品与服务中的碳强度降低、低碳技术、碳交易、金融和税收措施、低碳投资、能源安全、可持续性。纵观上述低碳发展要素,其过程的实施及成效的实现,均与金融资源参与及金融功能发挥存在密切联系。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碳减排约束正在逐步融入到各产业的发展规划之中。传统农业、现代制造业等实体生产性产业被首先提及。近十几年来,实体产业低碳化发展背后所依赖的金融中介开始被逐渐重视起来。不同于实体产业,金融作为第三产业中的关键产业,是资本融通的重要媒介,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从价值链的多个环节影响到实体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低碳发展中各项探索与创新活动蓬勃发展的重要推力。因此,金融功能是否得到有效发挥,是低碳产业能否有序展开,经济运行绩效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金融部门率先投入到支持低碳发展的各种金融创新之中,主要就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低碳企业、研发低碳相关金融工具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见性的成果。而我国有关低碳方面的金融市场业务开展得较晚,就整体低碳型金融业务而言,有待更全面的涉足和进一步的深化。理论界关于低碳发展的金融支持理论研究存在时滞,且国内现有关于促进低碳发展的金融理论研究较为分散与浅显,在问题深度与内容翔实方面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因此,为使金融产业助推我国低碳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与时下国际金融市场热点相对接,低碳发展的金融支持理论及金融优化路径研究将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只有在充分明确金融部门在低碳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传导机制及其影响力基础上,才能在发展低碳经济中运用好金融这一功能,从而为低碳发展蓝图作出金融方向的支持与筹划。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低碳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与重视。金融功能在时间的推进中得到不断完善,金融部门开始转变过去与环境分离的经济行为,逐渐演变成为实现节能低碳目标的重要驱动力量(Kepple, Vittori et al. 2008)。很多学者在研究低碳发展路径时均提到,要强调金融对低碳发展的支持作用(周小川,2007;陈柳钦,2011),加强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创新(王宇、李季,2008;王留之、宋阳,2009;谢清河,2010)。在现代金融理论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新方向,如环境金融(任卫峰,2008;周彧,2010)、绿色金融(惠东旭,2002;熊学萍,2004)等新型交叉学科。下面主要从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发展经验、前沿问题、实证模型等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1.2.1 支持低碳发展的金融业务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在促进低碳发展的金融领域内,十分强调的是碳权交易环节。1997 年的《京都议定书》让“碳排放”有了可测算、可折算的标准,让二氧化碳减排配额交易(简称“碳交易”)变成了现实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作为低碳发展的一项全球性机制,碳交易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杨丹辉、李伟,2010)。而碳权交易的较大受益者是那些具有较少的排放限额且边际减排成本较高或者具有较多剩余排放权或者边际减排成本较低的地区;而交易前减排率与优化减排率相差较小的地区受益较少(陈文颖、吴宗鑫,1998)。吴俊、林冬冬(2010)在分析现行国际碳市场结构基础上,将其归结为配额交易市场(Allowance-basedtrade)和项目交易市场(Project-based trade)两大类,并就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的欧盟如何探索碳排放及碳排放权问题作了详细介绍。随着低碳理念的普及与政策性约束,碳排放权作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其重要性已被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碳货币程度的提升所证实(张茉楠,2009;王瑶,2010)。刘倩、王遥(2010)指出碳信用交易市场是碳金融市场的主体,并介绍了世界银行及联合国在促进全球碳市场发展的各种措施。目前,全球已建立起 20 多个碳交易平台,遍布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市场,罗如(2010)对其中几个世界著名气候交易所进行了描述,并肯定了它们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碳交易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从广义的角度看国际通行的与低碳相关的金融业务,主要包括银行业务、碳交易风险管理、碳清洁业务、碳保管、碳管理及碳处理业务,以及较早开发的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业务等等;而在碳金融产品中,还有碳交易的远期产品、期货产品、掉期产品及期权产品(吴俊、林冬冬,2010)。
2 金融资源参与低碳发展的理论研究
2.1 传统金融资源参与经济发展理论
2.1.1 金融货币理论
金融资源参与经济发展理论,最早可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得以体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产业资本循环时对金融资源的参与作了相关阐述,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资本运动规律,是金融资源参与产业资本循环的客观要求,现代金融信用、金融手段在经济活动中的出现与广泛使用,从根本上加速促进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在工业革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金融与经济增长理论主要以货币为中心,凯恩斯在 1936 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将货币理论发展为社会总产量理论,将金融分析归究于对货币供给数量的调节与控制。此后在 20 世纪中叶兴起的弗里德曼新货币数量学说,与著名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有着相通的作用机理,该模型通过 Gw=S/Cr 公式,即均衡状态的经济增长率 Gw 等于储蓄率 S 与资本系数 Cr 的商,说明了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强调投资在增加收入和就业、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推动新生产能力的扩张、扩大总供给,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上述金融货币理论时期,关于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被归结为投资或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上,金融被理解为“资金”或“资本”,即反映了一种由货币投放、资金投资所带来的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强调的是金融货币资金在产业资本循环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尚未涉及到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本身。金融货币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国家纷纷把投资作为扩张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并赋予金融部门以实体产业投向型的业务核心。由于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相对完善高效的市场运作机制,且缺乏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对有限金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引导,因而多通过行政机构及政策性金融机构来实施与配置金融资源的功能。
3 金融资本影响低碳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 .......17
3.1 生产效率的评价方法........17
3.2 环境生产函数的构建........18
3.3 模型测算结果分析......22
3.4 对金融资本和生产效率的进一步研究....26
4 金融政策对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 .......29
4.1 评价指标的选择....29
4.2 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30
4.3 结论......37
5 支持低碳发展的金融体系创建 .....39
5.1 金融支持低碳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39
5.2 支持低碳发展的金融体系框架搭建........42
5.3 低碳发展中的金融优化路径分析......45
结论
良好的金融体系需要完善的制度环境作为其基本保障,而促进低碳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建立更加离不开各项制度的规范与约束。从融资和交易两大市场来看,就涉及到银行信贷机制、风险投资机制、项目融资机制、项目风险评估机制、企业上市融资机制、碳权交易机制及碳金融衍生工具开发机制等等各种风险与收益并存,独立又关联的复杂机制设计。这些机制是建立在各类政策文件的条条框框之中,隐含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因此,要通过进一步健全相关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加强市场间的信息共享、优化区域市场环境等一系列措施,来完善投融资机制与碳交易机制,确保法律结构严谨无误,具有较强的保障能力。总之,发展支持低碳发展的金融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部门要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制订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标准、规则,建立成熟的碳交易制度以及科学合理的投融资机制,并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导向等配套激励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到低碳领域的创新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 Aigner, D. J., & Chu, S. F. On Estimating the Industry /jrbylw/#p#分页标题#e# Production Function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 1968, 58(4): 826-839.
[2] Blyth, W., Bunn, D., & Kettunen, J., et al. Policy Interactions, Risk and PriceFormation in Carbon Markets [J]. Energy Policy, 2009, 37: 5192–5207.
[3] Chung, Y. H., F re, R., & Grosskopf, S. 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 A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Management, 1997, 51(3): 229-240.
[4] F re, R., Grosskopf, S., & Lovell, C. A. K., et al. Derivation of shadow prices forundesirable outputs, a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 1993, 75(2): 374-380.
[5] F re, R., Grosskopf, S., & Noh, D. W.,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a pollutingtechn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5, 126(2):469-492.
[6] F re, R., & Primont, D. Directional duality theory Directional duality theory [J].Economic Theory, 2006, 29(1): 239-247.
[7] IPCC.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R]. Kanagawa,Japan: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IGES) for the IPCC, 2006.
[8] JUNG, T. Green Finance in Korea [R]. Anhui, China: in Int'l Symposium: LowCarbon Finance, 2011.
[9] Kepple, J.H., Vittori, J. M., & Clerfayt, B., et al. Funding a low carbon future [R].Paris: in OECD Forum 2008 Climate Change, Growth, Stability, 2008.
[10]Lee, J. D., Park, J. B., & Kim, T. Y. Estimation of the shadow prices of pollutantswith production, environment inefficiency taken into account, a nonparametric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2, 64(4): 36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