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225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309031850285744
  • 日期:2013-09-03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1导论


美国爆发的次级债危机,使得大规模借贷资金进入房市以及后来的证券市场。后来,为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大规模的贷款流向了偿还能力不佳的人群,贷款的风险日趋扩大,但是由于国家经济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很少人去考虑市场中的风险。在这一过程中,美国金融机构把房屋抵押贷款大量证券化,发行到债券市场。众多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基金公司通过为证券提供担保或者直接购买的形式参与到这些证券的发行和交易中。可见,金融工具对资本市场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之重大,意义之深远,加上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上的应用,使得金融工具和公允价值的应用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的焦点。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广泛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同时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17项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然而,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不禁反思以下问题: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是否真的如准则制定者所期待地那样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尤其是2007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更引发了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使用的争议,鉴于此,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从检验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是否具有相关性的角度展开了如下的研究。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金融资产属于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股权投资、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等。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在新的准则首次执行日,企业应当将所有的金融资产(不含《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投资》规范的投资),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随着近几年来我国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如何对金融资产进行初始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期末估价及减值等问题都是不可回避的。由于金融及金融衍生工具具有短期内变化大的特点,所以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等其他计量方法不能正确地反映市场价值,而公允价值的出现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如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就适应了当期金融市场的要求。从新会计准则可看出,新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期末估值、减值等都是以公允价值为标准的,其实质是要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计量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满足有关各方要求,能为投资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上市公司的决策信息,大大加强投资者的抵抗风险的能力。
2006年2月发布的新会计准则明确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正式在基本准则中应用,并且在多项具体准则中大量涉及公允价值的应用,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及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准则。准则制定者采用公允价值的初衷在于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供更加相关的会计信息,更相关的会计信息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公允价值的使用备受质疑。那么,在采用公允价值之后,是否如同准则制定者所期待的那样提供了相关的信息呢?回顾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可以发现,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可谓是一波三折,1998-2000年我国引入了公允价值,2001一2005年我国回避了公允价值,因为在把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引入几项准则后发现,由于制度的约束和技术手段的缺乏,公允价值计量被指控为上市公司操纵会计利润的武器,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了避免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恶化,在2001年1月财政部发布和修订的八项会计准则以及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表明初次计量按历史成本入账,后续计量按账面价值入账,尽可能的去回避公允价值计量。2006年的再次引入公允价值,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关于公允价值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国外学者基于成熟资本市场中数据开展的实证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其结论并不统一,甚至相互冲突,国内的研究结论也是同样的情况。邓传洲(2005)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对B股市场数据进行了检验,发现公允价值披露显著地增强了每股收益对股价以及市场收益率的解释能力。此外,王跃堂、周雪、张莉(2006)等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减值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按公允价值计量和调整后的减值数额能真实反映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_,从而证实了公允价值具有信息的相关性。罗胜强从市场投资者的角度去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证券投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相关性,结论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关于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具有价值相关性的。那么,在金融危机下备受质疑的公允价值,是否能保证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支持,也需要借助实证研究来提供证据。


2公允价值相关的理论基础


2.1公允价值的定义和公允价值的实现途径
美国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和应用都比较早,1953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第43号《会计研究公告》(ARBN0.43)中己提出公允价值,但未进行具体解释说明。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在1970年公布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4辑(APBStatementNO.4)中,公允价值被认为是当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的交换价格的近似值。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考虑在一些金融证券投资问题方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但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干预也阻止了早期公允价值会计的进程。直到80年代后期的信贷和金融危机,彻底改变了FASB的态度和立场,自此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准则来定义公允价值,从这些准则中我们可以发现公允价值在美国的发展过程,具体内容详见下表: 从以上定义分析我们可以看出,FASB对公允价值定义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最终将公允价值定义确定为:报告实体所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出的价格。这一修改和完善过程主要是通过对公允价值产生环境的限制来实现的,从一开始的自愿交易以及非强迫环境到目前的在有序交易中。由此可以,美国对公允价值定义范围的不断放宽,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己非常成熟,另一方面,公允价值适应范围限制的减少也证明了美国资本市场的日趋完善。


3 研究设计........... 39-44
    3.1 样本选择与假设提出 ...........39-41
        3.1.1 样本选择........... 39
        3.1.2 假设提出........... 39-41
    3.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41-44
        3.2.1 变量选择........... 41-42
        3.2.2 模型构建........... 42-44
4 实证分析和评述........... 44-47
    4.1 描述性统计........... 44-45
    4.2 实证结果分析........... 45-47
5 研究结论、局限和展望........... 47-53
    5.1 研究结论........... 47-49
    5.2 政策建议 ...........49-52
5.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52-53


结论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公允价值的应用备受质疑,我们在总结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同时也在反思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初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写入基本准则,并在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认和计量》为代表的17项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2007年的定期报告中也首次在利润表中披露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信息。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一方面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使用也导致了公允价值应用的必然性。然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令世界经济遭受重创。此次金融危机中,相关金融机构对外报送财务报告中使得资产及利润骤减的会计应用就主要包括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危机中倍受损失的华尔街银行家指责公允价值是危机加剧的重要根源之一,他们呼吁完全废除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使用。而备受指责的会计界,仍坚持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本身并没有错,公允价值的使用增加了金融机构财务报告的透明度,让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及时了解了金融机构次贷危机的严重性。那么公允价值是否真的加剧了金融危机而应当废除呢?对此,本文从公允价值相关性的角度来分析,采用众多学者在研究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时常采用的价格模型为工具探讨了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问题,得到的主要实证研究结论如下:#p#分页标题#e#
(1) 总体来看,模型的判定系数为0.695,表明被解释变量股价的总变差中有69.5%可以由所选的解释变量解释。模型的F统计量为29.485,S咭.值为0.00。,表明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线性关系显著。
(2)从横向来看,x、(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x:(剔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每股利润总额)?X;(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X、(剔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后的每股净资产)分别在l%、1%、l0/0、50k下显著,表明这四个变量与股价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与模型的含义一致。
(3)纵向来看,戈(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XZ(剔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每股利润总额)?X:(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从(剔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后的每股净资产)这四个变量回归分析的系数分别为20._357、12.671、2.726、2.338,其中X,(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系数最大,表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股票价格之间的价值相关性更显著。同时,净资产分解的两项指标X,(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X:(剔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每股利润总额)的系数2?726、2?338,明显小于净收益分解所得两项指标凡(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X4(剔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后的每股净资产)的系数20.357、12.671,证实了每股收益对股价的解释能力比每股净资产对股价的解释能力强。
(4)从分析结果来看,讨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与股价显著正相关,主要是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属于公司的非流动性资产,公司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目的不是为了短期获利,而是期望在长期内给公司带来较为稳定的回报率。为了实现该期望值,公司在按新准则在将其已经持有的金融资产或计划持有的金融资产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必然会选择将那些收益前景好的划分为此类。同时,投资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给投资者带来一个很强的心理暗示效应,他们认为既然公司己经投资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上,说明公司对这一金融工具的前景很看好,或许在短期内会受到股市震荡的影响,但在长期内还是会为公司带来稳定的收益率。也就是说,市场会对公司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造成的净资产增加持肯定态度,所以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与股价正相关。剔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每股利润总额以及剔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的每股净资产均与股价显著正相关。


参考文献
1财政部.2003.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71-174
2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86-188
3财政部.2007.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北京:人民出版社,336-363
4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译.2002.国际会计准则,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30~5
5常勋.2004.公允价值计量研究.财会月刊,1:3-4
6陈矜2003.由财务欺诈引发的对公允价值的重新思考.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0-62
7陈美华.2004.公允价值概念剖析.会计之友,10:41-42
8陈信元,陈冬华,朱红军.2002.净资产、剩余收益与市场定价: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金融研究-,4:59-70
9邓传洲.2005.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会计研究,10:55~62
10葛家澎,徐跃.2006.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9:7-14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