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从金融机构产生的那天起,对金融规制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具有特殊性,处置不当会对整个金融体系乃至一国宏观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在用政府的“有形的手”去引导和调节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过程中,作为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经济规制,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今天,其作用不仅不应削弱,而是应该不断加强。金融活动是经济行为扩大和深化的必然结果,金融规制也是政府规制的重要内容,虽然两者所涵盖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对政府在金融规制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我们已经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虽然政府也会失灵,金融规制的种种政策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我们仍然需要动用社会的必要力量去规制导致市场失灵的经济活动,这对处在“后危机”时代的各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金融规制理论认为,金融规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事前规制—进入规制、事中规制—业务经营规制和事后规制—退出规制三个方面,三者合起来构成金融安全网来防御金融风险和减轻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对整个金融体系的传染效应。对什么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符合进入市场条件,我们有严格而完善的法律规定,规制机构能够对此问题有准确的把握;事中规制是金融规制的重要环节,它是维护非银行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必要保障,最大量和最主要的是日常经营的规范性和风险性规制,理论界对它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非银行金融机构也与市场经济中的其他机构一样,存在竞争失败而破产的风险,如果处置不当就会造成金融系统性风险。因此规制当局应研究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制度。首先要建立退出规则,并及时监控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当非银行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要及早采取措施,妥善化解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
我国的金融业,从总体上看正处于平稳上升的发展阶段,但由于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局部地区出现了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难以维系,不能支付到期债务,技术上已经破产的问题。由于没有适当的市场退出规制手段和规制措施,在社会上造成相当的恐慌,也影响了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同时,规制部门在处置非银行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问题时,往往以行政手段为主,市场化手段缺乏,导致一系列后遗症,至今尚未解决。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现行制度存在着缺陷。本文把视角投向政府及规制部门,希望通过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规制的研究来解析政府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规制的成功经验,研究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的相关问题与政策措施。
1.2研究的意义
肇始于美国的本世纪第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了世界经济的大幅衰退,至今世界各国仍未从萧条中恢复过来。美国的五家大型投资银行三家已经破产,剩余两家也被大型商业银行兼并。这些“不破产的神化”的破灭,对美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造成了破坏,引起人们对金融规制现状的不满,要求政府及规制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当某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如何有效隔离风险,避免其对其他金融机构的传染;如何调整人们的不利预期,减少对问题金融机构出现时的恐慌等,这些问题都摆到了政府及规制部门面前。由于规制部门过去过于重视进入规制和经营规制,对退出规制重视不够,所以需要重新认识退出规制的作用并研究如何构建退出安全网。规制部门对风险的认识具有顺周期的特征。即在经济基本面向好时,良好的预期会左右对未来前景的判断,规制程度就会减弱;当经济出现问题时,规制部门就会加强规制。这种心理效应导致规制部门对风险的认识和事前准备都不足。如何避免非银行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人们的心理恐慌;如何减轻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有效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制度。而这正是政府规制部门的职责。因此,研究非银行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规制,具体到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2章国内外文献综述
2.1国外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理论文献综述
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的负外部性是指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给债务人带来的损失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引起的机构连锁倒闭效应给金融体系带来不稳定。Pigou(192l)对负外部性的研究认为:负外部性是现实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市场存在缺陷的表现形式。对于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Pigou建议通过征税的方式补偿受外部性不利影响的一方,从而平衡市场的利益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庇古税”(Pigoviantaxes)。庇古的分析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从而也为政府干预市场,纠正市场失灵提供了依据和解决办法。另外,Anenand Gale(1999)研究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的传染效应,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特点,其经营过程伴随着复杂的债务链结构,一旦链条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破产金融机构就会把风险传染给其他金融机构,导致由众多债务链构成的债务网出现问题,危及经济体系的运行
信息经济学研究表明①,一方占有大量信息而另一方信息不足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的不确定性,势必会发生破产倒闭风险。由于规制部门无法了解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全部经营情况和破产的必要关系。容易导致错误的判断,产生不良后果。此外,由于世界各国规制部门普遍采取对金融机构的救助政策,所以容易诱发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导致非银行金融机构忽略风险因素,采用冒险的投资手段获得超额的利益。如Diamond and Rajan(1999)认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了追求超额回报的,因此产生了脆弱的资本结构,随时可能遭遇信用危机,为整个金融体系埋下了不稳定的种子。
第3章 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的理论分析.......... 31-54
3.1 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的必要性.......... 31-33
3.2 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的理论.......... 33-42
3.2.1 规制机构模式选择 ..........34-35
3.2.2 规制标的及规制方式.......... 35-37
3.2.3 规制手段 ..........37-38
3.2.4 规制标准和条件.......... 38-41
3.2.5 规制流程.......... 41
3.2.6 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的法律法..........41-42
3.3 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的经济学分.......... 42-53
3.4 本章小结 ..........53-54
第4章 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现状.......... 54-83
4.1 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的现状..........54-65
4.2 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65-72
4.3 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存在问题..........72-81
4.3.1 理论认识上的误区..........72-73
4.3.2 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 73
4.3.3 社会转型原因..........73-81
4.4 本章小结.......... 81-83
第5章 部分发达国家(地区)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 83-94
5.1 部分发达国家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 83-87
5.2 部分发达国家(地区)非银行.......... 87-90
5.3 对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改革.......... 90-92
5.4 本章小结.......... 92-94
结论
非银行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规制不是对问题机构的简单处理,而是包括事前防范和事后处置在内全面的系统工程。目的是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确保金融机构稳定运行。但是,追求稳定并不能以丧失效率为代价,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的历史说明,盲目的追求稳定而不顾效率问题。不仅解决不好当前的问题,还会为将来埋下隐患。所以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的总体思路是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维护稳定。具体来说,对于可以挽救且值得挽救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规制部门应快速反应及时救助。而对于救助无望或成本太大的救助,就要选择放弃,令其尽快退出市场,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政府规制部门应尽量采用市场化手段处置问题金融机构,其他部门应减少对规制部门的行政干预和司法干预,保持规制部门的独立性,以建立安全稳定有效的金融安全网。
针对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章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一是要加快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体制改革。首先,对人民银行予以明确授权,以改变人民银行尴尬的地位和规制部门职能重叠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规制部门应建立协调机制,以联席会议为纽带,以金融信息共享系统为平台,加强彼此间的分工协调。最后,专业规制部门应与包括财政部和地方政府在内的其他规制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关系。二是要改革现有规制体系。由于现有规制体系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规制手段和规制措施。所以要尽快完善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体系,规制体系改革主要分三部分:一是事前规制改革。包括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二是事中规制改革。建立风险救助机制。应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的救助政策;三是事后规制改革。要加快我国金融产权改革步伐,建立以资产管理公司为主的多元化的问题资产处置机制。四是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也要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力度。五是政府应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Cho,Y.J. Inefficiencies from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jrbylw/ in the absence of wellfunctioning equity market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86(18)
[2]Levine,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J].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
[3]Kumar,P.C. Inefficiencies from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he absence of wellfunctioning equity markets: A comment[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1994(26)
[4]Mehra,Y.P. Velocity and variability of money growth: Evidence fromgranger-causality tests[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89(21)
[5]Loungani,P.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inflation, and growth in transitioneconomic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7(29)
[6]Pagano,M. 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 An overview[J].European EconomicReview,1993(37)
[7]King,R.& Levine,R. Fin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ory and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32)
[8]Stiglitz,J.E.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Financial markets,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Supplement to the World Bankeconomic[J].Review and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994(2)
[9]Douglass,C.North. 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2(10)
[10]Hayek, F.A.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