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2007 年 3 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资本市场遭受了重创,随后的金融危机让全球经济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美国的金融发展模式也再次遭到深刻的反思。以金融市场为主导,以金融创新为动力,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相互协调的金融系统在此次冲击中所暴露的问题,也再次各国经济学界和金融高层管理人员产生疑虑。
1.1.1 问题的提出
在金融危机的现实下,金融本身最基本的几个问题再次被提出:金融作为一个整体性的运行机制,在经济生活和实业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作为金融的核心概念——货币与信用,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又是怎样的运作机制,如何与企业实业生产发生联系,银行在整个金融系统中的地位是什么,银行的根本职能是什么?2004 年 12 月 7 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在《金融时报》上一篇题为《完善法律制度,改善金融生态》的文章,将“金融生态”的概念带入了学界的研究视野。“金融生态”的概念和或理论框架的研究工作目前大部分限于国内经济学界,但作为一个不断完善的理论,对中国金融现象和问题的逻辑演绎和解释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1.1.2 研究思路
在回顾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讨论金融生态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探讨在金融生态中,货币和信用的关系,商业银行发展,以及金融系统在社会生产与交易中的作用,并结合制度分析的方法,对美国与中国的金融生态演化和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进行综合研究。笔者认为,脱离了国家特有的政治、经济、法制和文化等制度环境,以及具有悠久历史的货币与信用的发展方式,很难对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问题和及其竞争行为作出有意义的解释。
1.1.2 金融生态的现有研究
“金融生态”的概念属于中国学者首创,因此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学者。主要包括金融生态的环境、金融生态的运作机制、金融生态的法律条件等研究领域。
1.1.3.1 金融生态系统与环境的研究
李扬等(2005)参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构造与演化理论,把金融生态系统界定为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两部分: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构成金融主体的服务对象和活动空间;另一方面,金融主体则以其生产并分配信息、引导资源配置、提供管理风险之手段的强大功能(如图 1-2)。
皮天雷(2006)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是完善法律制度的建设,提出:应以完善金融产权为核心,以强化信用为重点,改善金融主体法律制度,完善金融业务的法律规范,加快金融产权多元化进程,以及完善金融资产的刑事保护制度和金融企业破产法律制度。陈小云(2008)从权利的基本法律保障和法系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改善和重塑金融生态需要管制的重点法律问题。他建议推动制定侵权责任法,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程序,在推动行政公开的同时,有效保护隐私权、经营权和商业秘密,推动立法体系的优化。
易宪容等(2006)认为,制度决定了各个金融主体的行为方式和选择边界,并由此决定了金融主体之间的关系。他进一步论述,只有基础性制度才是金融生态的核心,中国恶劣的金融生态质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基础性制度的缺失。曾康霖(2007)将“金融生态”这一概念的内涵明确为金融企业的生命力状态和生存环境,认为此概念的对象特指金融企业,而不是泛指一切金融机构,更不包括金融市场中所有的金融主体。因此,这一概念的外延应当有金融生态平衡、金融生态周期、金融生态环境。张球(2008)认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与需求是金融生态演化的动力源,而政府行为、经济基础、社会社会信用状况、中介服务水平等则是它的支撑条件,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正反馈交错的复杂的动力系统。杨秀菊(2008)综合国内外学者与专家的观点,认为金融生态即是可持续发展的金融运行环境,是金融结构和金融活动面临的各种意识形态、体系及各项准则共同形成的反映金融内外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体系。因此,金融生态的内容注重诠释金融运行中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金融生态本身就是金融子系统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与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的生态链。
第 2 章 相关的概念与理论
2.1 传统金融理论的核心思想
传统的金融理论主要基于五种核心思想和理论对金融系统或金融机构进行研究,主要有:信用媒介思想、信用创造思想、金融功能理论、金融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其中,以金融结构理论基础进行的世界金融系统的比较研究,尤其是美、英、日、法、德等国家金融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
2.1.1 信用媒介思想
在学术思想史上,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等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只是交换的媒介,货币数量的变化只影响价格水平,不会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因此不必制订特殊的货币政策引导经济增长,这称之为“货币中性”思想。亚当•斯密认为,银行的信用规模应以存款额为限,资本家可以通过银行信用节约准备金以转化为生产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大卫•李嘉图认为信用就是资本的流动,以促进资本再分配,最终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约翰•穆勒继承了亚当•斯密的理论基础,提出信用的资本发掘机制:让具有商业才能却缺乏资本的人获得经营活动所需货币,通过实业生产使公共财富得到增加。在信用媒介思想中,银行的作用仅在于节省流通费用、优化资本配置,从而促进实业生产的进行以及经济的发展。
第3章 美国金融生态系统的制度分析........................... 33-51
3.1 基于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美国金融....................... 34-37
3.1.1 政治和法律环境中的金融生态演化....................... 34
3.1.2 经济秩序的演化:经济自由主义....................... 34-36
3.1.3 个人主义与“美国梦” .......................36-37
3.2 充分挖掘居民消费和国外借债能力....................... 37-43
3.3 美国“债务”型金融生态系统的路径依赖....................... 43-49
3.4 美国金融生态系统的总结与借鉴....................... 49-51
3.4.1 美国金融生态的社会制度基础....................... 49-50
3.4.2 美国金融生态的根本驱动力量....................... 50-51
第4章 中国金融生态系统的制度分析....................... 51-77
4.1 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体制改革思维....................... 51-54
4.1.1 政府主导的制度创....................... 51-52
4.1.2 金融监管的系统性完善 .......................52-53
4.1.3 “集资于国”与“散资于民” .......................53-54
4.2 中国金融生态系统的历史与现....................... 54-63
4.3 中国金融生态系统“集体主义”的路径依赖....................... 63-69
4.4 中国金融生态变革与中国商业银行....................... 69-77
第5章 结论....................... 77-91
5.1 研究总结与对策....................... 77-79
5.2 研究不足....................... 79
5.3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79-81
结论
在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模式中,尽管企业对制度创新的需求可影响权力中心对制度的安排,但不能决定制度的意愿供给(杨瑞龙,1993)。中国的金融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美国金融生态系统的演变特征对中国金融生态系统改革的借鉴意义在于:
其一,中国的金融生态系统要借鉴西方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和自由主义的经济秩序当中,适用于中国国情的部分内容,并完善市场和政府的“第三方”机制;
其二,中国商业银行要深入发掘中国国内市场的居民消费潜力,支持企业的成长与资本增值,积极创造新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尤其是支持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实体企业针对中国市场的创新行为和产品推广,为中国客户创造价值,提高中国客户对中国金融生态系统的信心与预期,以此获得长期持续的信用流入。
其三,面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日益增长的新一轮浪潮,中国商业银行要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其中,创造出支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产品,以提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回报率水平,以此发展并不断提升中国资本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中国商业银行亦得以借此提高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水平与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Allen, F. and D. Gale, Financial Markets, Intermediaries, and/jrbylw Intertemporal Smoothin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
2Allen, F. and A. Santomero,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ournal of Banking andFinance, 1998
3Babeau, A. and T. Sbano, Households Weslth in the National Acconts of Europe, the UnitedStates and Japan, Statistics Directorate Working Paper, OECD. 2003
4Bellah, R. N., Madsen, R., Sullivan, W. M., Swidler, A., and Tipon, S. M. , Habits of theHeart: 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 in American Lif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Press. 1985
5Berston George. A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to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ournal of Finance, 1976
6Boyd, John H. and Prescott, Eduard C. , Financial – coali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April 1986,38: 2
7Bryant, John, A Model of Reserves, Bank Runs, and Deposit Insurance, Journal of Bankingand Finance, 1980
8Diamond, D. W. , Liquidity, Banks and Marke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
9Dunning J. Explaining Changing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Defense of the EclecticTheory [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s, 1979, 41
10John Kiff and Paul Mills. Money for Nothing and Checks for Fre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U.S. Subprine Mortgage Markets. M F Working Paper. 2007: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