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我国农户金融微观行为组织分析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63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304031751505256
  • 日期:2013-04-03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1.导论


1.1研究问题及背景
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议题之一。对于我国长期存在农民“贷款难”问题,学术界把研究的重心集中在农村金融供给和农户借贷行为特征上,主要是认为农村金融体制安排不合理所致,从而引起了发展何种形式农村金融模式的争论。主要争论是发展商业化农村金融还是合作金融以及商业化金融与合作金融混合发展模式等政策思路。这些研究也确实为农村金融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些政策思路,总体上形成了中央推进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思路,即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化发展,建立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建立健全“广覆盖、低成本”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但是,这种具有理想化色彩的理论思路在面对如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管理等方面具体问题时,又给理论界和实务界很大迟疑。主要是完全按照监管当局制定的用现代股份公司制推动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和重组政策是否适合我国‘。三农”的金融需求呢?当前部分省市热衷于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不少地方正在推进当地农村商业银行的上市工作,这种趋势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警觉,主要是这些机构完全商业化以后它们还真正服务于“三农”吗?
引起农村金融改革争论最为敏感的话题是各地‘省联社”这个管理机构如何改革的问题。2003年中央政府推动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把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限和责任下放到省级政府,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通过成立“省联社,,这个平台实施行业管理。“省联社”在推动各地农村信用社按照2003年国办发巧号和2004年48号等文件要求,实施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规范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积极应对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考核,争取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央行专项票据(少量专项借款)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央行专项票据兑付完成,省联社这个管理平台迅速失去了外部激励,自身职能和目标已发生变化,当初定位为“行业管理、行业指导、行业服务”逐渐转变为“管班子、管规划、管服务”,成为事实上的“管理总部”。这导致了一些问题,主要是转变为大型农村商业银行的冲动,过度管理导致基层信用灵活性弱化,通过“社团贷款”形式把辖内农村信用社资金引导非农产业上,产生了严重的资金风险和道德风险。这一系列问题都实际上通过农村信用社信贷不良率重新反弹和农村信用社犯罪案件不断上升表现出来。因此,“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一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成为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的重要内容。
回答上述改革发展中的问题本质上还需要更加系统的农村金融理论基础,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基础,仅争辩一个机构应该怎么改、建立什么样的金融组织形式等问题,将失去参照基准。其实,“三农”问题及农村金融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在于涉及面之宽、问题结症之深和影响后果之远是国民经济问题中少见的。农户借款还是一个农村机构是否可持续发展表面上都是微观问题,但是,这些微观问题无不涉及到宏观大局。张杰(2004)在其《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一文写道:“凡是涉及中国农村的问题大都是‘百科全书式’的,千头万绪,林林总总。每一个哪怕是十分细小和‘微观’的枝节小题都极有可能牵引出硕大而“宏观”的问题来;或者,哪怕是一个非常短期的问题,要把它搞清楚,也得去追溯其长期的根源。”因此,涉及到农村金融方面的研究文献也非常浩繁,本论文在综述现有国内对农村金融研究的文献发现,中国农村金融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金融问题的深层原因。大多数研究都立足对于中国农村金融现有存在问题的阐述,并一定程度上认为农村金融体制和机制存在缺陷,很少解释当前问题的深层根源,而直接基于农村金融问题现象的所谓重构更具有强烈的“主观设计制度”色彩。当然,张杰等少数学者也从中国古代农贷制度角度对现有问题的深层历史根源作了解析。但是,对于农村金融问题的性质缺少辩证分析,例如:为什么会出现农村信用社性质不甚明确的机构,并长期在中国农村金融中占据主体地位?为什么商业化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户金融需求?这些问题缺乏合理的解释,从而使得对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机制缺乏具有弹性的、系统性政策思路。
二是农村金融中农户主体行为问题。对农户主体行为问题主要涉及到农户经济行为假说、借贷行为特征、金融压抑与有效需求等。例如:当前农户经济行为假说主要有理性假说和道义假说等,但是,我们注意到:缺乏对不同制度环境约束和生产方式的限定讨论农户是否理性并不具有真是的含义。从人类社会进化来看,都具有环境适应性和生存效用最大化的特征,这种角度来看人都是理性的。但是,小农经济背景下的农户与现代农业经济下的农户由于制度环境和生产方式面临巨大的不同,所以其经济行为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农村经济转型中的农户是否具有经济理性主要是看在经济行为方面是否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经济理性相一致,否则,就存在特定的主体行为差异,从而在制度设计和政策选择方面既需要适应农户自身的行为特征,促进其主体地位的巩固,也需要进一步“诱导”向现代理性过度,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向“现代性,,方向发展。


2.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视角评述


农村金融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主要是从理论界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减贫问题受到关注开始。当然在之前从亚当.斯密开始就已经对农业信贷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对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和建立相对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形成了系列理论体系。但系统地阐述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问题,主要还是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引起了学术界重视开始的。从上世纪中期到目前,农村金融理论与发展经济对发展国家金融问题的研究相对应,大致经历了三个理论阶段:上世纪70年代前的信贷补贴论、70年代后期的完全市场论及不完市场论。对于我国国内农村金融研究,主要集中在解决农户“贷款难”这个核心问题。
由于我国是从一个传统农业经济国家向现代市场国家转型,使得农村金融问题在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地位非常受到关注。在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国家把大量农村资源集中投向工业部门,大一统格局下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实际上成为抽水机,把农村资金引向城市工业系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化,农户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如何在引导农户自有资金有效率地配置,促进农民增收一直是“三农”问题的重要议题。但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采取不平衡战略,以及市场配置资金资源具有向有效率的部门或领域配置集中的特征,因此,我国农村资金外流和农民贷款难问题仍然是一个突出的农村经济问题。围绕农户贷款难问题,我国学术界主要通过对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和体制改革、农户借贷行为和农村资金回流以及其扶持政策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3. 农户金融微观行为结构的理论基础...................... 44-62
    3.1 农户金融的微观行为结构内涵 ......................44-50
    3.2 中国农户金融微观行为的宏观基础 ......................50-56
    3.4 农户金融的微观行为结构研究范畴界定...................... 56-61
    3.5 本章结论...................... 61-62
4. 中国农户融资选择行为及结构...................... 62-84
    4.1 引言与文献综述 ......................62-66
    4.2 研究设计与模型设定...................... 66-70
        4.2.1 研究思路 ......................66-67
        4.2.2 变量设定...................... 67-69
        4.2.3 研究方法及模型设定 ......................69-70
    4.3 样本选择与数据描述 ......................70-73
    4.4 实证检验结果...................... 73-82
    4.5 本章结论 ......................82-84
5. 农村金融机构商业行为、内部人控制...................... 84-109
    5.1 引言 ......................84-86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6-92
    5.3. 研究设计...................... 92-96
        5.3.1 研究方法 ......................92-93
        5.3.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93-95
        5.3.3 数据来源及处理 ......................95-96
    5.4. 实证结论 ......................96-101#p#分页标题#e#
5.5 本章结论 ......................101-109


结论


农户融资选择行为是决定农村金融需求方面关键变量。本研究来自10省市2万份农户借贷情况调查问卷数据实证研究显示,我国农户在融资选择方面仍然具有保守性特征,农户互助借贷行为是农户借贷优先考虑方向,农户面对市场机会更多愿意采用内源积累形式集聚投资资金,因此,与现代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相比,中国农户还不具备应用资金时间配置能力以抓住市场机会,这说明我国小农具有生存小农的“道义假说”特征。但是,农户仍然具有一般的当期行为理性选择能力,通过互助融资和银行借贷融资等考察,发现相互之间存在替代均衡,说明面对当期融资成本等核算时农户又具有理性性,因此,农户是否具备市场理性假设关键还是要看与选择哪一种行为标准作为参照。不过,通过实证表明我国生产性农户在资金跨期配置上能力不足说明农村金融需求具有需求抑制特征。对农户融资选择行为的研究还说明,完全通过市场化方式是形成对农户金融需求的有效供给的。在金融机构完全以商业利润为目标的市场化条件下,由于农户自身不完全具备市场理性能力,那么,必然出现农村金融机构对大部分农户信贷需求的放弃,转而把农村资金向具备市场理性的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进行信贷投放。
在农村金融机构商业行为方面,农户金融服务主体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改革已经具备市场化商业运作能力,内部治理结构、经营管理者特征变量和金融政策变量都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商业绩效最大化行为。同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内部职工持股和分红等形式一定程度说明农村信用社内部人控制特征是明显的,但这种内部人控制行为暂时促进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商业绩效。实证研究还表明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性支农任务对农村金融机构商业绩效有负的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的结果很可能影响支农政策目标。
政府扶持是推进农户金融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政府扶持方式的差异通常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就补贴行为而言,争论最大的是直接补贴农户还是补贴机构?本研究利用“以奖代补”促进小额信用贷款到户试点项目和贵州填补金融空白乡镇网点的扶持案例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尽管“以奖代补”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办法在原来直接的扶贫小额信贷方面具有很大的改进,但是,直接的行政干预信贷行为仍然不具有很好的成效,一方面,利用行政资源推动小额扶贫信贷导致行政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行政干预微观市场行为的结果通常导致市场机制的扭曲,金融机构缺乏积极性和合适的风险控制手段,获得信贷的农户通常会对这种信贷配置产生误解,产生信用风险,此外,贷款期限、贷款对象筛选、信贷资金使用等等都可能因为行政干预而显得不合理。与之相反,在填补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网点的政府干预行为中,通过补贴机构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推动机构网点的可持续发展,然后通过金融机构网点去发展农户金融市场,能够较好地利用市场机制对边远山区农户金融进行有效供给。因此,政府直接干预微观信贷行为通常得不偿失,政府在农村金融的信贷资金配置上面最好严守市场边界,尊重市场选择,通过其他政策扶持和引导政策,促进机构网点的可持续发展,间接市场干预,而且不能把财政性社会需求认为通过政策转移到信贷需求方面,造成政策资源配置角色错位。


参考文献
[1] 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8th edition, Macmillan, London,1920.
[2] Gehrig.Tan Information Based Explanation of the Domestic Bias in International Equity Investment.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97-101.
[3] Davis E.P.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an Industrial Analysis. Bank of England DiscussionPaper,1988:50-57.
[4] Moran, P. P. A. Notes on Continuous Stichastrc Phenomona Biometrika, 1950,37, 17 - 23.
[5] Zhao XB.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Financial Centers in Mainlandhttps://www.51daxielunwen.com/jrbylw/ China and Hongkong:A Geographyof Finance Perspective.Urban Affairs Review,2003,38(4):535-571 .
[6] Bossone B.,Sandeep Mahajan Farah Zahir.Financial Infrastructure,Group Interests and CapitalAccumulation.IMF Working Paper,January,2003.
[7] Based Explanation of the Domestic Bias Gehrig.Tan Information in International Equity Investment.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97-101.
[8] Martin R., Sunley P. Deconstructing clusters: 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l, Journal ofEconomic Geography. 2003, (3): 5 -35.
[9] Malmbeg A., Maskell P., 2002.The elusive concept of localization economies: towards a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spatial clustering, Environment Planning. 34: 429-449.
[10] Barro,R.,Lee,J.W.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Journal of MonetaryEconomics,1993,32(3),363-394.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