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普惠目标视角下民间金融机构创新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65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304021909095251
  • 日期:2013-04-0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一章导论


1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农业是风险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发展速度相对城市慢,农村金融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供应,凸显出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仍存在大量空白的地方;二是穷人中的穷人比较难获得信贷,贷款资金满足率不高。为追求机构可持续,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对象开始出现偏移的现象,减少了对最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三是传统的业务种类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四是金融服务质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有学者认为,我国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却由于农民收入的低下和增长速度缓慢而难以启动,在广大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就是在农民数量还难以大量绝对减少的情况下,农户从事兼业经营,但农民从事兼业经营,却由于资金的制约使广大农民坐失良机。为更好的解决以上的问题,自1993以来,我国开展了各种组织形式的小额信贷,包括依靠国际组织捐赠建立的非政府组织、以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主开展的小额信贷、以及建立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等,以上各种组织形式的小额信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仍没有形成较有影响力的可持续的小额信贷机构,这跟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低收入人口和微型企业非常缺乏金融服务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在此背景下,许多专家学者开始探讨小额信贷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也跟不上农村金融需求的原因,提出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扩大服务的范围,减少农村贫困,需要改进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建立起适应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普惠制农村金融创新组织形式。自前国际上有经营较为成功的普惠制农村金融模式,如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经过30多年的成功运作,己经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效益最好、运作最成功的小额信贷金融机构。我国发展实践也表明,普惠制农村金融是目前一种适合贫困群体需求的信贷服务组织模式,那么为更好的发挥农村金融的功能,建立一个适合我国现实要求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需要对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进行创新,而对于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如何创新,创新中会出现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条件保障,理论界众说不一,实践界丰富多彩,这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1.2研究目的
为实现普惠的目标,本文试图通过对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研究,促使农村金融组织提供更广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给更多的贫困人口。普惠金融的目标主要是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改善穷人福利,维持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因此着重通过现有农村金融组织: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以及其他组织形式,在实现普惠目标方面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凸显各金融组织形式的优势,改进其缺陷。并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形式一社会型金融企业的概念、目标、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实现普惠目标上是否是对其他金融组织形式的超越。最后通过国外农村金融组织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提出现有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路径及所需要的外部环境,以促进现有农村金融组织更好的满足弱势群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实现人人具有平等的融资权,能够更好的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增加收入,尤其是处于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减少贫困,实现穷人群体脱贫致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


1.3研究意义
本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有关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基于各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实践,主要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虽对于农村金融政策的决策和农村金融的发展起着指导和借鉴作用,但对于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而言仍具有滞后性,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农村金融理论深刻的研究,希望能够创建一套普惠制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理论,以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此外,该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普惠制农村金融组织,即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各种农村金融组织,既包括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也包括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从普惠制农村金融组织服务的对象来说,包括所有已经得到农村金融服务的群体,也包括没有得到农村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弱势产业和弱势地区,为更好的将两者的联系起来,对普惠制农村金融有效组织形式进行研究,以促进农村金融更好的服务“三农”。


第二章普惠制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相关理论基础


1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理论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演变过程中主要有农业补贴信贷论、农村金融市场论、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不同的理论指导下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各不相同,农业补贴理论起源于19世纪,该理论认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信贷,为增加农业生产和缓解农村贫困,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早在1904年,为了解决农户生产资金不足和免受高利贷盘剥之苦,印度政府颁布了第一个合作贷款法案,提倡建立信贷合作社,提供信贷服务,通过信贷补贴计划将贫困农户纳入发展轨道、增加低息信贷促进农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金融市场论逐渐替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极力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扭曲,特别强调利率的市场化,比起信贷补贴论,该理论更加强调商业化的金融组织,认为农村金融成功与否,应根据金融机构的成果与经营的自立性和持续性来判断。而不完全市场论则认为由于存在“市场缺陷”需要政府干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政策框架下,商业化金融、合作金融以及政策性金融都是有效的存在方式,同时促进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当前,我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各种金融组织形式。OPEC会议对中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政策框架,主要对策包括:中国要构造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商业金融制度,以客户为目标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提高审慎监管:发展农村信用社的替代组织;发展小额信贷组织,实现非正规向正规金融市场的过渡等。


第三章 现有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供给现状......................... 20-29
    1 现有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供给现状 ........................20-25
    2 现有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供给满足情况........................ 25-29
第四章 普惠制农村金融组织目标与组织形式........................ 29-39
    1 金融组织形式与金融组织目标实现的关系........................ 29
    2 普惠制金融组织目标的实现........................29-33
    3 我国现有的金融组织形式对普惠金融目标实现........................33-39
第五章 普惠目标实现的社会型金融企业的........................39-45
    1 社会型金融企业概念的提出........................ 39-40
    2 社会型金融企业的目标是普惠制目标........................ 40
    3 社会型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分析 ........................40-42
    4 社会型金融企业是对其他金融组织形式........................42-45
第六章 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国际经验探讨........................ 45-57
    1 GB组织创新分析........................ 45-48
    2 BRI-UD组织创新分析........................ 48-50
    3 社会型金融企业在发达国家的推广........................ 50
4 国际经验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启示........................ 50-57


结论


由于目前对于社会经济逻辑框架还比较的模糊,不利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为推进社会目标的实现,提高社会经济意识,首先需要推进社会经济理论的研究。基于经济人的假设,经济学理论经过了古典经济学、结构主义、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等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然而把每个人视为社会人、经济人、道德人、宗教人的综合体的理论还较少,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根据实际的发展,应逐步完善基于社会人假设的社会经济理论,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尤其是社会型金融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加强社会经济意识的培养。由于社会经济的实现,极大的依靠微观个人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止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实现自身的欲望而生活,也要从改善弱势群体福利目标出发,价值取向以社会的整体利益至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的个人和企业。
第三,加快社会型企业的发展。在实践中,有许多的企业家正尝试着建立社会型企业,主要涉足在教育、医疗、扶贫、就业、社会服务等众多社会发展领域,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企业这种创新的企业形式,有利于充分体现企业家精神,也在弥补社会需求缺口,改善社会公平和社会包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将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创新模式,应积极的促进其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市场的形成,为社会型金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市场环境。#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 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8th editionhttps://www.51daxielunwen.com/jrbylw/, Macmillan, London,1920.
[2] Gehrig.Tan Information Based Explanation of the Domestic Bias in International Equity Investment.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97-101.
[3] Davis E.P.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an Industrial Analysis. Bank of England DiscussionPaper,1988:50-57.
[4] Moran, P. P. A. Notes on Continuous Stichastrc Phenomona Biometrika, 1950,37, 17 - 23.
[5] Zhao XB.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Financial Centers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kong:A Geographyof Finance Perspective.Urban Affairs Review,2003,38(4):535-571 .
[6] Bossone B.,Sandeep Mahajan Farah Zahir.Financial Infrastructure,Group Interests and CapitalAccumulation.IMF Working Paper,January,2003.
[7] Based Explanation of the Domestic Bias Gehrig.Tan Information in International Equity Investment.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97-101.
[8] Martin R., Sunley P. Deconstructing clusters: 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l, Journal ofEconomic Geography. 2003, (3): 5 -35.
[9] Malmbeg A., Maskell P., 2002.The elusive concept of localization economies: towards a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spatial clustering, Environment Planning. 34: 429-449.
[10] Barro,R.,Lee,J.W.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Journal of MonetaryEconomics,1993,32(3),363-394.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