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金融进展与城乡收入差别关系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222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404101921055171
  • 日期:2013-03-2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一章导论


1.1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在建立市场机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80k以上,创造了人所共知的“中国奇迹”。然而,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世界银行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极不均衡,2003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己经超过0.4,高于国际警戒线标准,“马太效应”在我国愈加凸显,其中政策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发展至上的政策导向下,大量的经济资源向城市集中,而城乡分割的经济政策却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未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从1978年的1.8:1扩大到2009年的3.33:1,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拉大。收入差距的扩大对于经济增长、贫困治理、改善环境、促进健康、增进信任等均具有负面影响,进一步导致了我国内外部市场的失。十七大报告中将改善居民收入分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列为十二五期间的工作目标,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当下亚待解决的难题。
众多学者针对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展开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结构变化、技术变迁、政策干预及宏观经济波动等都影响了收入分配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个新的因素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金融发展作为一个单独变量被纳入到解释收入分配的框架。其后,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考察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作用,金融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参与到居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如今我国的金融业正处于不断发展壮大的阶段,广义货币供应量由1980年的1842.9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725851.79亿元,和GDP之比由0.4:1上升为1.82:1,居民存贷款余额也分别由1980年的1661.2亿元和2414.3亿元增加为2010年的718237.93亿元和456818.62亿元。金融规模扩大的同时,资本市场的利用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截至2010年末,两大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成交额已经达到545633.52亿元。资本市场结构也趋于完善,继创业板市场建立以来,三板市场的兴建又被提上日程。
金融组织结构亦出现不断的创新,经历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改革后,金融业的发展更加充满了活力,目前已经建成一行三会协调监管、多种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金融格局。当下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并存,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社会公平,确保全体居民充分享有经济增长的成果至关重要。因此,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有必要考察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作用,而从金融发展角度寻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途径不失为一条解决问题的创新之道。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正处于前沿,且在结合国别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时存在结论不一致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为联系各国或各地区实际用金融发展解释收入分配理论留下了空间。


1.2研究意义
关于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在理论上通过构建模型,理顺金融发展影响收入差距的机制。在实践上则采用不同国别的数据展开实证研究,探究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所起的作用。纵观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实证研究较多,基于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金融发展影响收入差距的机制分析;第二,现有的成果多集中于宏观层面,分地区的探讨较少。而我国的现实是各地区差异巨大,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都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阶层差异,在整体上适用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个体。因此从中观维度’入手,将西部落后地区作为分析对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3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选择城乡收入差距作为被解释变量,原因在于它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构成部分,解释了总差距的40%,而地区间70阶80y0的差距也来源于城乡间的收入差距。选定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和其他控制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在对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传导机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采用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研究,揭示出二者的内在关系,并结合西部现状做出解释。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导论部分探讨了选题的背景和展开课题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通过梳理国内外对金融发展和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获知所取得的成果、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第三部分承接第二部分,对金融发展影响收入差距的传导机制作出了分析和说明,以解释清楚金融发展通过哪些渠道影响了收入差距,其中不乏有个人见解,为实证研究的展开做了铺垫;第四部分则将视角固定于西部地区,考察了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并与东部地区进行对比,以获取一个宏观上的认识;第五部分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构建相关指标体系,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将相关变量纳入回归模型,验证传导渠道,揭示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影响效果,并基于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现实状况对实证结果做出解析;第六部分则在实证结论的基础上,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发展农村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推进,遵循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演进过程。


第二章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综述


2.1金融发展理论的相关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愈加凸显。考察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清楚金融发展的内涵。概括来讲,金融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涵随着金融发展理论的不断完善而不断丰富。经过六十余年的演进,金融发展理论从最初的金融结构论过渡到金融功能论。


2.1.1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石—金融结构论
最早的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代表性著作是Gurley和Shaw的两篇论文—((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分别论述了金融及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金融资产的增长率将超过产出或实际收入的增长率,并证明了经济发展的阶段越高,金融的作用越强的命题。在他们的定义中,金融发展是指各类金融资产的增多以及金融机构的设立,而金融发展的过程就是由落后的初始金融制度向发达的社会金融制度变迁的过程。此后,Goldsmith(1969)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通过分析35个国家的历史数据,详细解释了金融结构的定义,即“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结构的形式、性质及相对规模”,根据这个定义,他提出了衡量金融结构的指标,包括金融相关比率、不同金融工具在总资产中的比重、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等。根据金融相关比率,Goldsmith将金融结构分为三类,分别为初级金融结构、中级金融结构和高级金融结构。三种金融结构的代表分别为18至19世纪中叶的欧洲和北美、20世纪上半叶的大多数非工业化国家和20世纪初期以来的工业化国家。根据研究,Goldsmith认为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相关比率、金融资产总额所占比重、银行的地位等都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只有在战争和通胀中才会被打破。”在这种界定下,金融发展的内涵就是随着金融相关比率的不断增大,金融结构逐步向更高层次演进,典型特点是银行体系的作用不断下降、金融机构趋于多元化、金融工具趋于复杂化。Goldsmith的开创性理论被称为金融结构论,开启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大门,他的研究结论是:金融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章 金融发展作用于收入差距........................ 23-30
    3.1 金融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23-24
        3.1.1 要素收入角度 ......................23
        3.1.2 金融功能角度...................... 23-24
        3.1.3 二元经济结构角度...................... 24
    3.2 金融发展作用于收入分配...................... 24-30
        3.2.1 经济增长渠道 ......................24-26
        3.2.2 金融服务渠道 ......................26-28
        3.2.3 经济波动渠道 ......................28-30
第四章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30-45
    4.1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总体概况 ......................30-36
    4.2 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 36-40
    4.3 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分析...................... 40-43
        4.3.1 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40-43
        4.3.2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层次较低 ......................43#p#分页标题#e#
    4.4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对比......................43-45
第五章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 45-59
    5.1 计量指标的选取原则...................... 45-46
    5.2 指标体系的构成 ......................46-48
        5.2.1 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 46-47
        5.2.2 城乡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 47
        5.2.3 控制变量...................... 47-48
    5.3 实证分析模型、数据来源及方法说明...................... 48-50
    5.4 实证分析过程...................... 50-54
5.5 实证结果解析 ......................54-59


结论


本文难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文中涉及到大量数据的搜集和整理,而有些微观数据由于缺失或不易获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证结果。二是在对比东西部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中发现:东部金融发展水平好于西部,收入差距也比西部小,由此可以推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收入差距越小。而西部地区的实证结果却显示:金融发展和收入差距成正比,即金融发展会扩大收入差距,两个结论存在矛盾之处。
中国农民对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用率已经相当高,从贷款规模来看,远远超过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量。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结果,在于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农民之间的信任靠的是日积月累的接触,这种天然的乡土信任使得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的土壤中迅速成长,非正规金融能够解决正规金融机构无法解决的信息不对称、抵押难等问题,可以弥补正规金融的“短板”,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的非正规金融将会改善薄弱的农村金融现状。首先需正视非正规金融的重要性,放松对非正规金融的压制政策,推动农村贷款利率逐步向市场化过渡,降低农村金融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扶持非正规金融发展,引导其进入到金融市场中,与正规金融展开有序竞争,垂直合作。可以尝试让正规金融对非正规金融放贷,非正规金融再进一步向需要资金的农民或其他主体放贷,这样即使正规金融不进入农村也可以获取农村盈利,而农民也可以获得贷款支持,非正规金融亦可以得到中介收入,最终实现多方共赢。当非正规金融达到一定规模时,应适时引导其成为正规金融机构。其次,加强监管,区分合法金融与非法金融,对合法金融纳入监管体系,防控非正规金融的风险。出台《放贷人条例》等法律条规,使借贷合同发生纠纷时有规可循。


参考文献
[1] 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8th edition, Macmillan, London,1920.
[2] Gehrig.Tan Information Based Explanation of the Domestic Bias in International Equity Investment.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97-101.
[3] Davis E.P.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an Industrial Analysis. Bank of England DiscussionPaper,1988:50-57.
[4] Moran, P. P. A. Notes on Continuous Stichastrc Phenomona Biometrika, 1950,37, 17 - 23.
[5] Zhao XB.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Financial Centers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kong:A Geographyof Finance Perspective.Urban Affairs Review,2003,38(4):535-571 .
[6] Bossone B.,Sandeep Mahajan Farah Zahir.Financial Infrastructure,Group Interests and CapitalAccumulation.IMF Working Paper,January,2003.
[7] Based Explanation of the Domestic Bias Gehrig.Tan Information in International Equity Investment.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97-101.
[8] Martin R., Sunley P. Deconstructing clusters: 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l, Journal ofEconomic Geography. 2003, (3): 5 -35.
[9] Malmbeg A., Maskell P., 2002.The elusive concept of localization economies: towards a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spatial clustering, Environment Planning. 34: 429-449.
[10] Barro,R.,Lee,J.W.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Journal of MonetaryEconomics,1993,32(3),363-394.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