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金融与经济正相关”是一个被经济理论界普遍接受了的命题,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根据这一命题可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呈正相关关系,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带来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三农”问题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是重中之重。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已经连续出台了七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七个文件都以“发展”为主,要解决“政府如何来帮助农民发展”的问题。这至少表明了两个信号:一是“三农”问题的紧迫性,它已经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二是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从各个“一号文件”,特别是最近的三个“一号文件”可以看出,中央的支农政策越来越多,支持范围越来越宽,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中央的政策也做出了重大的调整,确立了国家财政重点支农的战略思路。但是,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巧万亿(李德,2010)。这样庞大的资金投入,仅仅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还不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问题,这还需要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协调、配合与支持,而金融的支持尤为重要。
金融在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2009年的“一号文件1”中写道:“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对涉农贷款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这为农村金融改革提出了发展思路和方向。2010年的“一号文件2”则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对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民间银行在支持农村金融改革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提出了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农村金融发展目标。但是,我国现存的农村金融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金融供给不足,农村金融资金大量流向城市,用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和项目;农村的有效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部分农村地区依然存在金融基础设施和基层金融机构空白;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品种种类少,中间服务匾乏;农村金融市场垄断严重,缺乏有效的竞争等等。很明显,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很难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无法与新农村建设对接。
1.2研究意义
村镇银行是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其成立与发展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步骤。银监会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对其制度安排给予了较完整的设定。虽然村镇银行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没多久,但这无疑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新举措,为农村金融发展注入了活力。村镇银行具有现存农村金融组织所不具有的优势,其进入门槛低、资金来源多元化、股权与治理结构灵活多样、属于独立法人机构、产权明晰,这必然为农村金融组织带来新的冲击力。中国对农村金融的改革,在很长时间都是以对现有金融机构的改革为主。而让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金融农村金融市场,则是通过增量改革,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深化和发展。
第二,有利于引入竞争,构建新的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的建立,对多样化资金的开放,使新型的农村金融组织和现存的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形成竞争,给它们一定的竞争压力,优胜劣汰,通过竞争来净化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三,村镇银行可以缓解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压力。村镇银行是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它的资金主要用于当地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有业务限制,又有地域限制,使得村镇银行能充分服务于当地经济。因此,村镇银行的组建必将增加对农村地区的资金供给,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对发展资金的需求。
第四,为民间资金的发展提供了正规有效的投资渠道。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正规金融得到长足发展,但非正规金融却没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量的民间资本便从事如高利贷等合法或非法的地下金融活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了民间资金(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可以进入银行业,为民间资金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正规化的合理渠道。
第2章农村金融问题
2.1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和改革
根据金融活动运行机制的差异,一般地,金融部门可以划分为正式金融(FormalFinance)和非正式金融(InformalFinanee)两部分。按照克洛普(Kropp,1989)的定义,正式金融是指受到国家信用体系—一般是中央银行的控制和金融法规约束的金融活动,而非正式金融则可看做是在这两种限制之外所从事的金融活动。由于政治体制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在农村金融50多年的演进中,农村的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分别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过程,对于农村发展也造成了各不相同的影响。中国现代金融制度的改革,可以说是从建国以后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建立开始的,己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演进。从1951年农村信用社的组建起步,中国农村金融目前己经发展成为由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农村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组织(农村信用社)和民间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构成的比较全面的金融体系。中国农村正式金融的安排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建国以后至1978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一是1979年至今的农场正式金融的改革时期。这节主要论述改革开放之后的农村金融改革历程。
第3章 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概况.................. 20-26
3.1 村镇银行概况.................. 20
3.2 村镇银行的内涵 ..................20-21
3.3 村镇银行的社区银行属性 ..................21
3.4 村镇银行的目标定位 ..................21-22
3.5 村镇银行自身优势 ..................22-23
3.6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26
第4章 金融效率分析的理论框架.................. 26-34
4.1 经济效率的一般理论.................. 26
4.2 金融效率理论的基本框架.................. 26-32
4.3 影响农村金融效率的因素组合.................. 32-34
4.3.1 农村金融效率.................. 32
4.3.2 农村金融效率的影响因素.................. 32-34
第5章 基于金融效率的村镇银行发展模式.................. 34-54
5.1 村镇银行金融产权制度分析 ..................34-41
5.2 村镇银行金融创新分析.................. 41-49
5.3 村镇银行金融价格分析 ..................49-51
5.4 村镇银行机构经营管理分析.................. 51-54
结论
通过对村镇银行发展模式的研究探讨,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和政策建议:
首先,在产权结构上,应该保持村镇银行的“民间性”和“草根性”。村镇银行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两项任务,一是自身的盈利与发展,再就是服务于“三农”和新农村建设。虽说《暂行规定》中明确表明村镇银行是“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但村镇银行作为一个商业化组织,肯定首先保证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有可能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将资金用于其它用途。政府此时的做法不是进行参股,甚至是“取而代之”,而是要加强监督和管理,通过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相关政策的引导,修正村镇银行的行为,使村镇银行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
其次,在信贷模式上,村镇银行应组建各个利益群体的合作平台。农村金融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信贷需求水平低,信息因分散而收集困难,农民的信用意识有待提高。这些因素就导致了农村金融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着高成本的风险。村镇银行要想在农村扎根发芽,得到长久持续的发展,必须首先克服其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高成本。组建由农村金融的各个利益主体参与的信贷平台,是降低村镇银行经营成本的有效手段。在本文提出的平台中,资金的借方(农户和中小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和贷方(村镇银行)通过政府的中介作用实现了有效的合作。政府组织农民进行自我意愿下的合作,互帮互助,共担风险,由个体组成团体,增加了自身的信用度。为农民提供信息和培训,并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和指导农民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政府组织由借方组成的担保机构,为可能存在的集体违约行为负责,有效降低了村镇银行借贷的风险,解决了村镇银行放手借贷的后顾之忧。#p#分页标题#e#
第三,在金融价格上,建议村镇银行实行高利率政策。社区银行的小额贷款采取高利率的政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证明了是合理和有效的。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也有实行高利率策略的基础。实行一定程度的、合理范围内的高利率,不仅是村镇银行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农村金融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的手段。高利率可以使农村金融资源分配给那些资金需求最迫切的贫困农户和中小企业,也促使这些资金被运用于最有效率的项目上,从而保证了有限的农村金融资源的高效实用,达到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导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2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3杨德勇,金融效率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4邓智毅,金融效率制度性分析,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周升业,金融资金运行分析:机制、效率、信息,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6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
7沈军,金融效率理论框架与我国金融效率实证考察,金融论坛,2003
8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9辛欣.小额信贷的利率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
10赵崇生,金融效率理论框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