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探究金融机构如何运用跨期选择理论进行投资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2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210160908024699
  • 日期:2012-10-1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1导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欧美等国家的金融体制中开始陆续衍生出共同基金、保险基金、捐赠基金等各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其形成演化与金融创新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关系,金融创新造就了各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同时,机构投资者的快速成长加速了金融创新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投资者机构化已经漫延成为了全球资本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中国,机构投资者的产生是政府主导的模拟欧美经验的过程,在政策扶持和资本市场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机构投资者迅速成为了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经济学理论一致认为: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相比,其具有规模优势、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分散风险等优点。由于机构投资的专业化,特别是在信息搜集、信息分析、投资理财方式等方面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因此,机构投资者能够较为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在中国,机构投资者同样被贴上了 "长期投资者"的标签。政府扶持机构快速发展的初衷是希望其发挥稳定资本市场、促进金融创新、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提高证券定价效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积极作用。现实中,大多数的机构投资者也公开宣称奉行"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投资理念,渐趋理性的投资行为客观上改变了证券市场形成初期投机盛行的极端状况。但是,中国金融机构投资者的非市场化形成路径客观上已经决定了其功能异化的长期存在。
在实践过程中,过度自信的机构投资者不但没有发挥平抑市场波动的功能,甚至加剧了整个市场的波动程度。中国的股票市场上普遍存在着换手率高、波动频繁、波动幅度大、基金等机构业绩不佳等现象。首先,由于资产所有权与资产管理权的分离导致的委托一代理问题普遍存在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投资管理人的道德风险导致其效用函数明显区别于投资者的效用函数,投资管理人惯性偏离机构投资者既定的投资政策而做出有利于自身的行为。


2跨期选择的理论模型及其投资分析


2.1跨期选择理论的早期观点
早在亚当斯密时期,跨期选择对国家财富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其关注,斯密提出国家财富由各国分配在劳动上的资本品决定。1834年,约翰?雷的《资本的社会理论》的出版使得跨期选择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题。雷致力于寻找各国财富差异背后的原因并认为资本分配是由"人们的有效积累欲望"决定的。这是一个在各国间存在差异的心理因素,正是这一因素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储蓄水平和投资水平。雷还第一次深入地讨论了决定跨期选择的心理动机:促进有效积累欲望和抑制有效积累欲望。其中,促进有效积累欲望的两个主要因素是:遗产动机和自我抑制倾向,遗产动机是"社会上广为流行的一种慈善的情感",自我抑制倾向"属于理性的力量,由社会成员心理上普遍存在的反思和节约的习惯所形成";抑制有效积累欲望两个主要因素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对即时消费的兴奋、对推迟这种满足的不适。
在雷之后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预期效用观和节欲观,其共同点在于跨期选择的权衡都依赖于现在的感受。预期效用观的代表人物是:威廉《杰文斯(William S.Jevons, 1888)和他的儿子赫伯特?杰文斯(Herbert S.Jevons,1905),该观点假设人们只关心自己的即时效用,有远见的行为出于人们对未来消费的预期效用,只在"预期"效用的增加足以补偿即时效用的减少时消费才会推延。节欲观的最著名人物是西尼尔(Senior, 1836),该观点假设现在和未来是等价的,并把更为重视即时效用归因于推迟消费会产生的自我节制的痛苦。他写道:"放弃可获得的享乐,或者寻求未来的而不是享乐,是人们最痛苦的努力之一。"然而,预期效用观把跨期选择中人与人之间行为差异归因于人们想象未来的能力差异,以及促进和抑制这种力的情境的差异;节欲观则用自我节制所产生的心理上的不适在个体和情境上的差异来解释跨期选择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差异。明显地,持节欲观的人往往有着较高的时间贴现率,因为他们觉得推延满足是痛苦的。


2跨期选择的理论模型及其...............................13
2. 1跨期选择理论的早期.............................13
2.2贴现效用模型的分析.............................14
2.3双曲线贴现模型及其.............................18
2. 4自我意识差异及其.............................20
2.5其他主要的跨期选择.............................21
3金融机构跨期投资决策行为.............................23
3.1复杂的效用函数变量对.............................24
3.2偏好的时间不一致性.............................25
3.3金融机构的自我意识和.............................29
3.4金融机构自我意识.............................30
3.5金融机构时间偏好的.............................32
4金融机构投资决策行为.............................34
4.1建立偏好长期价值的.............................34
4.2设计严谨高效的投资.............................35
4.3制定适应时间偏好特征的.............................35


5结论与展望


通过本文的整个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强时间偏好型金融机构更加注重短期回报,弱时间偏好型金融机构更重视长期收益;第二,时间偏好不一致显著的金融机构常态偏离自身的投资理念,时间偏好不一致微弱的金融机构更能坚持自身的投资理念;第三,强时间偏好型金融机构是局部幼稚的且明显缺乏自我控制,弱时间偏好型金融机构是局部幼稚的但自我控制非常高效;第四,证券投资基金的老练程度正是造成其福利损失的原因,这是证券投资基金在付出了比全国社保基金更多的努力的情况下却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收益水平的问题所在;第五,强时间偏好型金融机构的冲动性动机主导着其投资决策而使其行为流于短期化,弱时间偏好型金融机构的强制性动机发挥着主要作用而使其投资行为更加长期化。
跨期选择理论具有非常庞大的理论体系,其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因此,我认为使用跨期选择理论来分析金融机构的投资决策问题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具体来说,后续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几点:一是使用跨期选择的各种经典效应来分析金融机构投资过程中的微观机制;二是将概率、时间、价值等变量结合在一起,全面地分析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关键是理解这三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机制;三是设计合理的实验过程来尝试着去测量集体的时间偏好率;四是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往下研究,尝试着是否能得出更新的结论。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时间作为特殊资源,如何实现其有效配置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