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积极推进金融体制与国际接轨,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治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金融风险;成因;防范
一、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
1、资产风险。资产风险是金融机构的根本性风险。事实上,我国的金融风险突出表现在银行资产风险上,贷款逾期、发生呆滞、呆账情况比较严重。
2、利率风险。这是一种因市场利率变化引起金融机构持有资产价格变动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协定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而带来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是指存款人按照正当理由要求提款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不能支付的风险。一是现金支付能力不足,二是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等存款者转账支付需求。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会触发银行信用风险,即存款者挤兑存款而银行无法支付的风险。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过快增长有可能成为金融机构流动性方面的巨大隐患。从我国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来看,资金来源中居民储蓄存款占80%,资金运用中有75%是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贷款,居民储蓄余额的稳定增长掩盖了银行流动性问题。
4、干预风险。这是指因政策性因素、政府行为、法律因素和司法行为等因素的变化而有可能直接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的风险。如在企业破产清算中,地方司法部门往往偏袒地方企业,牺牲银行利益;或因国际业务中的司法干预使得银行国外分支机构承担信誉受损的风险。
5、犯罪风险。这是指金融机构面对来自外部和内部针对其犯罪活动带来的风险,如诈骗银行资金,篡改、伪造、隐瞒交易记录,撰写虚假报告,通过网络开立非法账户,转移资金等。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应注意计算机犯罪,即通过计算机主机和网络工作站在未被授权的前提下采取非法进入、修改和非法索取等一系列方式而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
6、管理风险。这是指金融机构管理层在管理程序、管理机制或管理环节中出现纰漏对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如内部稽核监管制度力度不到位或疏于执行,也包括银行经营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漠,不遵循谨慎经营原则而造成的风险损失。
二、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分析
1、形成我国宏观金融风险的原因。
(1)政府经济政策和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不一致。政府运用财政政策目标在于短期内的高增长和低失业;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在于相当长时间内的平稳增长和低通胀: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在于利润的最大化。政策目标相互冲突不可避免。
(2)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一是我国央行的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域设置,不可避免地受当地政府干预;二是对金融机构监管实行分类、分级监管,不同标准的监管,形成了不合理的同业竞争,加剧了银行经营风险。
(3)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企业内部控制较差、财务报表与实际不符、信誉下滑等问题,也加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2、源于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的原因。
金融体制改革经过了十几年,但以银行为主渠道的融资体制没有多大改变。银行仍是社会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心。银行在发挥聚集、动员和分配资金的同时,也使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和风险向自己集中。行业和企业结构调整中的死账和坏账问题、国有经济的亏损欠账问题以及泡沫经济破裂后的问题都反映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大幅上升。可以这样说,我国目前尚未完全解决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传统银行体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1)政企不分、产权不清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实际工作中,国家银行仍承担许多作为金融业不应该承接的职能,国有商业银行仍办理大量政策性业务。
(2)中央银行监管力度不够。这样造成银行无序竞争仍很突出,一方面会提高银行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金融秩序和金融环境,加大了金融风险。
(3)银行法规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改造过程中急需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商业银行对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够重视,因而自我约束力差。
三、关于金融风险防范的理性思考
1、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
(1)不宜过早把国有商业银行全面推向商业化。银行商业化必定会带来金融市场更激烈的竞争。而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会使金融体系更容易受到伤害。
(2)分流居民储蓄。分流居民储蓄将有利于加快建设完善的金融市场,减轻银行的信用压力。应该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发展资本市场,逐步形成直接和间接融资相并举使二者均健全发展的格局。
(3)继续保持中央银行对贷款的指导作用。在我国目前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这对经济均衡、健康的发展尤为重要。这一点可以借鉴日本的“窗口指导”方法,使银行的贷款方向和性质都不断受到相应的中央银行部门的指导,使资金按经济和产业政策方向流入和流出特定的产业部门,鼓励新技术领域的贷款需求。
2、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系统和危机处理系统
全面的金融风险管理系统应当包括金融风险预警防范系统和危机处理系统。金融风险预警防范系统侧重于事前发现风险和日常控制风险。在金融机构内部树立起有效的第一道“防火墙”是建立金融风险预警防范系统的核心。金融风险危机处理系统着力处理已经出现的较大问题,需要采取特别紧急措施的危机事件,是一个事后处理系统。
3、增强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过少,金融业透明度不高。这种信息的极度不对称性,导致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非常淡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金融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障碍。
[参考文献]
1、姜建清.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从货币市场走向资本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罗伯特 蒙代尔.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五卷)—汇率与最优货币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陈小宪.风险资本市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菲利普 乔瑞.风险价值:金融风险管理新标准.中信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