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试论中国商业银行之金融风险防管对策》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08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108231022192170
  • 日期:2011-08-23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试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对策

摘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条件下,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安全的关键,强化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管理,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和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而追求高利润的内在冲动性又削弱了商业银行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商业银行若出现支付困难、清偿力不足,就会失去公众信任,动摇信用的基础,引发挤提存款、抛售有价证券、抢购保值品等金融恐慌现象,造成社会支付体系的中断和货币信用关系的混乱,通过累及连带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大批金融机构破产倒闭,整个国家将陷入经济危机之中,甚至会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因此,在金融开放和金融机构改革的背景下,科学的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与管理的现状,对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对策进行一些探讨。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金融论文范文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中企业关、停、并,转和政策性破产兼并,盲目重复建设,亚洲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标准提高等多种原因,造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不良资产包袱重、资本充足率低、内控机制不完善、人才严重缺乏等局面。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商业银行就陆续开始尝试着建立“统一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责任明确”的授信管理体制,后来又逐步引进了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在风险防范与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理念、技术、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防范与管理意识淡薄
风险防范与管理的理念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的行为模式,它渗透到商业银行业务的各个方面,涉及各个员工,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薄弱,大多数工作人员对风险防范与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风险防范与管理理念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银行业的高速发展、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突出地表现为:第一,对银行业发展和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充分。比如,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过分地、片面地追求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但不注重资产的质量与盈利水平,忽视风险防范与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以发展业务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使得一些无利可图甚至危及银行未来发展的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屡见不鲜。第二,对银行业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关系的认识不充分。比如,在国际上,通常把银行市值的稳定作为银行的长期经营目标,而且市值的稳定增长才是衡量一家银行经营成败的根本标准,但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漠视风险,片面地追求暂时眼前的业绩的扩大。如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片面地扩大贷款规模,通过扩大“分母”来稀释不良资产率,这种疏于风险防范与管理的贷款规模的扩大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包袱。第三,风险防范与管理的意识在全行业职员中和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贯彻得还不充分,让银行业的职员产生了风险防范与管理只是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责的认识误区。#p#分页标题#e#
(二)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与管理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与管理的体系还不够健全,基础还不够坚实。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控制权的垄断很难避免“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金融业机构治理架构不健全,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构有效性不足,从而使得我国银行业的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基础薄弱。第二,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与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现代金融业机构风险防范与管理体制的最大特征是纵向式的。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是以分行为经营单位的体制,它致使我国银行业的风险防范与管理体制也都是横向的。这种横向的管理体制造成了金融低效率。第三,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完善。第四,风险防范与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完善。第五,我国金融业机构还缺乏一支复合型、专家型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三)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科学在银行业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造成信息之间冗余,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较差。基础数据的不统一和准确性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使得即便是简单的分析工具也由于数据的质量问题,导致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从而无法建立各种风险防范与管理模型,无法把先进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技术运用到金融业实际的风险防范与管理过程中去。
(四)商业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技术有待提高
传统的风险防范与管理主要依赖定性分析与主观判断,而现代风险防范与管理越来越注重定量分析。近年来,在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化的推动下,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化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如Credit-metrics、Credit metrics+、KMV以及RAPM度量指标量化方法RORAC等模型都代表着最新的技术水平。而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模型应用和管理技术上还亟待进一步的发展。
(五)缺乏健康的信用社会体系
由于社会上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我国金融业机构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还很不完善,它直接给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与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如恶意拖欠银行贷款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法律法规的整治力度不够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的措施  

为了尽快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进行竞争,必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进行风险管理。
(一)进行金融体制创新,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要进行金融体制创新,一方面要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通过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缩小国有企业的战线,从所有制上割断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关系,割断政府与企业的“父子”关系,切实转换政府的职能,实现政企之间、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之间的分离。另一方面,银行应确立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银行要改变“政府包办银行”的职能,银行必须按市场的法则来管理经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银行的自主权,彻底打破信贷资金供给制,确立信贷资金的商品属性。#p#分页标题#e#
(二)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
1.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
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就是凭识别者的判断能力、识别手段与经验去认识风险。由于金融企业对宏观风险很难把握,所以,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应侧重于微观风险的识别。为此,商业银行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较完善的信贷档案,真实记录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应参照国际金融机构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包括贷款者的基本情况、财务状况、担保抵押文件、分析报告及备忘录在内的较完善的信贷档案。根据人行的监管要求,所有企业贷款和大额个人贷款均实行一厂一档管理,并尽可能完善,否则,信用贷款的风险就无法有效控制。这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的基础。二是关注早期预警信号。通过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发现和预测贷款的现有问题和发展趋势,来确定贷款按期足额偿还的可能程度。这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的关键。
2.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
在金融风险防范的事前预警中,金融风险分析是核心,具体包括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两方面。一方面,根据会计分析的要求,通过盈利比率、效率比率、流动比率、杠杆比率四个指标进行财务分析,通过对企业的财务分析,获得对企业真实、全面、准确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借款人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自然、社会及银行的信贷管理等因素的分析,掌握借款人的基本风险,直接分析具体贷款人的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程度,准确把握企业兴衰的脉搏。
(三)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完善监督机制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强化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意识,完善其监督机制。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商业银行必须强化内部管理和授信制度,完善风险监督机制。一方面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明确各职位的职责,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另一方面,借鉴西方金融业风险管理的经验,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风险管理体制,即通过衡量公司对风险可接受的额度和程度及经营能力,实行量化管理。同时,设立风险和资本委员会,从全局出发,审批业务计划,并不断调整业务计划的额度,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运营风险的资本进行必要调配。第二,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工具,提升管理能力。涉足金融工程领域,适时推出如指数期货、利率期货、指数股票、指数票据、指数凭证和指数债券等金融衍生工具,对于汇率、利率和资产价格等市场风险管理采用风险对冲、信用对冲的方式。根据市场的变化,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的买卖,调节风险管理策略,对风险进行动态管理。第三,加强人才管理,建立一支适应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队伍。可以通过对本单位金融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定向培养适应现代金融企业管理需要的,熟悉和掌握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和分析工具的尖端人才,引进金融工程、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为本单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风险管理体系。#p#分页标题#e#
(四)建立完善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商业银行防范与管理风险的内控机制和外控机制的有机结合。最大的金融风险就是机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就要在国家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练好内功”,完善内控机制。在我国,立法和执法一直都重视国家监管,而对金融机构的行业自律和内控机制的完善没有足够的重视。这种内控和外控的不平衡削弱了外控监管的效果,无益于金融整体的安全。而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再加上监管对信息披露的制约,就有利于将国家监管的外控机制转化为金融机构的内控动力。国家监管对信息披露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的要求,就势必会给金融机构经营造成压力,使其增强透明度,金融机构的经营都处于大众的视线内,经营不善导致公众对其信心的丧失,他们就会努力完善内控机制,避免违规操作,保持良好的经营状态。因此,应从立法上完善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金融机构的经营应当向公众公开其信息以引导合理的和理性的金融消费;同时还需加强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监管,并建立信息披露责任制度,对在信息披露中起重要作用的会计、律师等中介组织也要加强监管,强调其责任,以提高评估文件的质量,保证信息真实性等等。因此,金融机构只要能够准确、全面、及时地披露信息,中央银行的监管工作就好做得多了,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也就大大增强了。
(五)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管体系,降低商业银行风险
金融监管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的多元化,但是金融监管不可能只靠银行监管部门独立完成,而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金融机构监管体系。一个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督机制,二是金融机构外部监督制衡机制,三是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这样,三个层次的监管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各司其职,又相互补充,既提高了监管效率,又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绩效。内部监督主要由出资人来完成,出资人监督有其信息方面的优势,而且还有手段,金融机构绩效不理想可以随时更换经理人,重组管理层。因此,我国金融改革的关键是要明确出资人,这方面可以借鉴企业改制的经验。金融机构外部的监督则需要一系列的金融中介机构和相配套的市场机制来完成。金融中介机构包括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担保再担保机构等,这些中介机构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互相制衡,互相监督。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如银监会所做的工作应该定位为金融机构内部监督和外部市场监督的补充,其主要工作是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完善金融机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确保金融领域的公平竞争,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论文范文#p#分页标题#e#参考文献:

[1]霍冰.试论我国金融风险及其防范[J].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125-126.
[2]胡亦明.任重道远的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规范化问题[J].上海金融,2001,(11).
[3]罗安宝.银行业需要有限的信息披露制度———访金融学教授张强[J].金融经济,2001,(8):24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