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我国经济波动与银行业不良贷款动态关系金融学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5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82412594819236
  • 日期:2019-07-0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金融学论文,本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阐述了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的动态关系作用机理。经济波动对不良贷款的作用机理来源于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不良贷款对经济波动的作用机理从经济理论、利率市场化、宏观经济政策三个角度分析。有助于理解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波动影响下信贷质量的表现特征,以及商业银行信贷质量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不良贷款规模反应了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及系统性风险,是衡量金融机构安全性与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不良贷款状况严重时会引发金融危机甚至是经济危机。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推出,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逆周期监管成为新的监管重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带来了信贷质量与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着动态相互联系。不良贷款是反应信贷质量的关键指标,不良贷款率是商业银行必须要披露的风险监管指标。进入 21 世纪,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不良贷款总额却一直居高不下。2001-2007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由于政策性剥离的原因一路下降,但在 2007 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再度攀升,第二季度不良贷款率达到 1.81%,是近 7 年来的最高水平,仅次于 2009 年一季度末的 2.04%。2012 年出现了自 2008 年以来的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的首次“双升”,2014-2017 年不良贷款余额虽鲜有波动,但一直处于高位。大量的不良贷款余额及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率,不仅会影响银行的经营状况,甚至会造成整体经济的下滑。
在这期间,我国经济先是经历了 21 世纪初的飞速发展,在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后,我国经济进入下行期,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波动与商业银行经营状况成为关注的热点。前期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投资支持政策,随着时间推移,也不断凸显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不良贷款规模增加就是其中之一。当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随之而来的不良贷款规模扩大,不良贷款率提升,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可以预见,未来宏观经济波动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带来挑战,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变化也会对宏观经济发展产生一定作用,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和作用,加强金融体系安全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避免顺周期性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是整体银行业不可回避的课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不良贷款规模又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状态的重要指标。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进程起步较晚,但节奏正不断加快,银行业在金融市场、经济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宏观经济状况的复杂化,商业银行需重新审视自身的信贷质量,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不良贷款变化的风险。同时,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商业银行经营策略,对宏观经济波动也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商业银行处在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位置,使得商业银行信贷质量可能会对经济波动产生不小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发现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规模变化之间的动态关系,这对商业银行经营及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意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阐述了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的动态关系作用机理。经济波动对不良贷款的作用机理来源于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不良贷款对经济波动的作用机理从经济理论、利率市场化、宏观经济政策三个角度分析。有助于理解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波动影响下信贷质量的表现特征,以及商业银行信贷质量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第一,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国内外风险控制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2000年之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不进行对外披露,自人民银行鼓励使用风险分类方法后,只有少数银行主动在年报中披露不良贷款情况。且在披露前期,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据存在概念不清、多种口径混用、统计估算不完整等问题,直到 2003 年银监会成立,不良贷款情况才得以公开披露。因此对我国不良贷款的研究还处于初期,探索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动态关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第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前期刺激政策带来的不良贷款规模上升的问题凸显,这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挑战,而不良贷款总额上升对宏观经济波动也产生一定影响,这都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希望通过对二者之间动态关系的研究,为如何进行顺周期性的宏观政策调整及银行自身应对经济波动的自我调节行为提出可行性建议,对完善信贷市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早期有很多关于信贷周期波动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虽然没有直接将关注点放在不良贷款上,但从侧面反应出信贷质量与经济波动存在一定相关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冲击不断复杂,国外学者对于信贷质量的研究逐渐增多,直接针对不良贷款的研究也日益丰富。金融冲击有时来自系统性风险,如宏观经济失衡,也可能来自非系统性风险,如公司特有因素,因此学者对于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也从系统性和非系统性两个角度展开。此外,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也较多,部分学者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相互影响的时滞性,由此发现了不良贷款反馈效应。
国外对于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相关性的主要研究视角有:信贷周期波动相关理论、影响不良贷款的系统性因素及非系统性因素、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及不良贷款对经济波动的反馈效应。


.......................

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由于国内研究受到政治经济体制、银行基础数据较难获得等因素的限制,对不良贷款研究的起步较晚。随着巴塞尔协议的完善,加上金融危机后,2012 年出现了自 2005年以来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首次“双升”,国内对不良贷款的关注持续上升,为防止系统性风险发生,完善银行经营管理,国内学者对不良贷款的相关研究达到一个阶段性高峰,主要的研究角度有:不良贷款的内涵、外延及发展现状;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不良贷款与经济波动的相关性。
对于不良贷款的外延,国际上尚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根据各国监管部门制定的分类标准,大致存在两种分类模式。从会计规则视角来看,当出现可以确认的预期减值损失时,可以将此笔贷款划分为不良贷款,代表国家为欧洲国家;从审慎监管视角来看,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对成员国的调查,多数成员将贷款按照风险程度进行五级分类:一级,涵盖标准、正常、普通等;二级,涵盖关注、逾期、非违约贷款等;三级,涵盖次级、问题贷款、减值等,五级,涵盖损失、违约等,一般三至五级为不良贷款,代表国家为美国。
施华强(2005)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账面价值进行了系统性整理,因为 1994年至 2005 年存在政策性剥离影响及统计口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作者将以上因素对不良贷款余额的影响去除。然后对比国内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结合调整后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 GDP 和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发现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不良资产政策性剥离。文章结论表明,1994-2005 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量没有实质性改变,信贷质量没有显著改善。孙俪、张雨濛(2016)从行业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进行分析,文章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多集中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等第一产业,同时,研究发现自 2015 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正逐渐下降,银行对不良贷款的承受能力在不断减弱。
........................

第 3 章   经济波动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动态关系的理论分析 ............. 15
3.1   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分类标准及现状 ................... 15
3.2   经济波动对不良贷款作用机理分析 ................... 17
第 4 章   经济波动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 ............... 22
4.1   变量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 22
4.2   VAR 模型分析 ....................... 23
第 5 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32
5.1   结论 ................... 32
5.2   政策性建议 ................ 32

第 4 章   经济波动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p#分页标题#e#

4.1   变量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本文研究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选取 GDP 增长率为经济波动的代理变量,用不良贷款率变动来衡量不良贷款变动情况。由于 2003 年银监会成立之前,不良贷款相关数据不公开发布,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及经济意义,本文选择自 2004年第一季度至 2017 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共得到 112 个样本数据。
(1)GDP 增长率,记做 GDP。
GDP 增长率是最具代表性的宏观经济变量之一,与 GDP 总量相比,其可以更好的反应经济波动情况。一般而言,GDP 增长率上升意味着经济上行,GDP 增长率下降意味着经济下行。宏观经济数据大多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尤其是频率为季度或月度的数据,称之为季节性波动。时间序列数据季节性波动尤为显著,有时会掩饰客观规律变化,造成宏观经济分析误差。因此,本文首先对 GDP 增长率进行季节调整(Seasonal Adjustment),去掉季节波动对原序列的影响,记做 GDP_S。
(2)不良贷款率,记做 NPL。
根据我国 1998 年的贷款风险程度划分依据,贷款类型分为正常类、观察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五类构成,不良贷款指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这后三类贷款,不良贷款率即不良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一般而言,不良贷款率上升表明信贷质量下降,银行承受的风险较大,反之,不良贷款率下降表明银行资本状况较好。
.......................

第 5 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结论
通过对我国 2004-2017 年 GDP 增长率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原值项、波动项的动态关系分析,基于 VAR 模型的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得出了以下结论。
(1)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明显,具体表现为初期经济波动对不良贷款的负向影响作用,一段时间后转变为正向影响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影响逐渐减小。
通过 GDP 增长率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原值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知,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波动是不良贷款率变动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再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随着经济向上波动,不良贷款率首先具有下降趋势,在大约 6 个月后,转变为经济向上波动带来不良贷款上升,在大约 1 年零 3 个月后达到最大值,随后这种正向效应随时间慢慢缩小,直到到达长期均衡。从贡献度角度来看,经济波动对不良贷款率的贡献度稳定在 40%左右。
(2)不良贷款对经济波动具有反馈作用,具体表现为初期不良贷款对经济波动的正向影响作用,一段时间后转变为负向影响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影响逐渐减小。
通过 GDP 增长率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协整检验得知,不良贷款率与经济波动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再由格兰杰因果检验得知,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经济波动的格兰杰原因。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析得知,不良贷款率对经济波动有较显著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在初期,不良贷款率增加,经济随之向上波动,这种正向促进作用在大约 9 个月后转为负向影响,制约经济发展,这种抑制作用在 1 年零 6 个月后达到最大,随着时间抑制作用慢慢缩小,直到达到长期均衡。从贡献度角度来看,不良贷款率对经济波动的贡献度稳定在 20%左右。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