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学论文,本文认为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影子银行的发展,将影子银行纳入金融经济调节的参考指标,并充分考虑货币政策周期因素和区域因素,引导影子银行进入正轨;监管当局应建立影子银行监测体系,落实穿透式监管,丰富融资渠道,促进金融多元化的发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了沉重的一击,作为引发危机主要推手之一的影子银行也逐渐受到学者和监管当局的重点关注,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冲击,2008年11月,我国实行了前所未有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放宽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限制条件,依靠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来拉动内需,稳定金融发展。但从2010年起,我国开始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控制商业银行信贷额度,在该政策实施期间,人民币新增贷款总额达7.95万亿元,较2009年末下降20.4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资金供给受到严重影响。2011年,我国人民,银行更是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在严格的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监管下,银行传统表内贷款业务已经不能满足银行的盈利需求,迫使银行开发新渠道,发展新业务。除此之外,2015年10月,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宣告基本完成,由市场供需决定的借贷利率导致银行存贷差急剧缩减,进一步压缩了银行的盈利空间,而我国的影子银行也在这一货币矛盾期,呈现爆发式增长。
影子银行在运行过程中,虽然增强了资金的流动性,但同时也对金融稳定甚至货币政策有效性造成了冲击。一方面,影子银行主要依靠资产证券化来实现其运行,并通过期限错配实现其盈利,杠杆率极高,且大多数产品为柜面产品,如非保本理财产品等,产品信息不够透明化,所隐藏的风险都未被监管机关所警觉,并且大多数影子银行业务不受相关部门的正常监管,都存在监管不足或处于监管之外的问题,自然也不受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一旦出现经济消极的现象,产生的存款挤兑会给银行带来破产的风险;另一方面,影子银行很大程度上充当了银行的角色,为部分企业提供融资业务支持,增强了资金的流动性,但也导致银行表内信贷资产无法全面地反映全社会的资金供求状况,弱化了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的调控作用,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提出了挑战。
............................
第二节研究内容和框架
—、研究内容
本文在梳理现有关于货币政策和影子银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鉴Chen的做法建立基准模型。首先,从资金来源方来衡量影子银行业务,建立数据集,运用2009-2017年100家银行的数据进行系统GMM分析,探讨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业务影响的差异性,并考虑到我国综合使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吊政策进行交互,检验“双升”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发展的影响;其次,多位学者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本文使用HP滤波技术分离出货币政策周期部分,设置周期虚拟变量,并在模型中加入货币政策与周期虚拟变量的交互项,检验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业务影响的非对称性;再者,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呈现东部影子银行规模中部影子银行规模西部影子银行规模的特点,因此,本文以银行总部所在地为划分点,设置区域虚拟变量,检验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是否存在区域差异。除此之外,考虑到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间存在“水床效应”,进一步基于货币政策有效性视角进行探究;最后,为确保实证结果的可靠性,一方面,在数据集的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检验;另一方面,手工搜集资金运用方所衡量的影子银行业务数据,并建立数据集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的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影响效果呈现东、中、西部递减的特点,综合运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会产生成倍的效果;货币政策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周期差异性,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业务的扩张作用要强于宽松性货币政策的抑制作用。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影子银行运作机制及其风险研究
影子银行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但其真正受到学者和监管部门的关注还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影子银行的定义最早出现在2007年美联储年会上,随后金融稳定委员会其定义为:游离于银行审慎监管之外,从事监管体系外的金融实体活动的信用中介,最主要的影子银行行为包括资产证券化和抵押品中介化。但这都是针对国外的影子银行而言,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官方的定义,只是从监管角度将影子银行系统性的分为三类。
区别于国外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银行,李建军等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是金融抑制下的产物,其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与传统银行相似。彭文玉和孙英隽将我国的影子银行运行机制分为三大类,包括将信贷资产和信托贷款转化为理财产品的运行机制;引入信托受益权的银行理财产品运行机制;券商资管通过将票据资产买断转移至表外以及券商代销银信合作产品的运行机制。梁琪和涂晓枫对上述运行机制进行了补充,认为除上述3种运行机制外,还包括委托定向投资和同业存单质押的运行模式,即受托行根据委托行要求直接进行投资,或委托行在受托行进行同业存款,由受托行将同业存单投资于资产管理计划,并从中受益。
...........................
第二节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数量型货帀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显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学术界关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争论从未停歇。一部分学者认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时占主导地位,盛天翔和范从来以银行为研究切入点,发现取消信贷控制后,数量型货币政策在派生银行贷款创造能力、调控贷款供给上更有效。刘喜和等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张龙和金春雨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发现经济周期不同,数量型货币政策通过银行信贷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效果存在非对称性。在经济萧条时期,银行出于安全性考虑,会紧缩信贷防范风险,从而引起金融市场较小的波动;在经济繁荣时期,数量型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的调控效果更为显著,在控制金融市场波动上更为有效。
另外,戴金平和刘东坡发现,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于不同的调控目标,产生的效果不同。数量型货币政策对投资、银行信贷等的调控效果较好,而价格型货币政策更倾向于调控人民币汇率、股票市场等,但总体来说,相较于价格型货币政策,数量型调控仍在局部情形占优价格型调控。从具体的调节效果来看,欧阳志刚和薛龙认为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对于农业企业调节效果较好;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则适用于小型企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则对信息技术企业产生效应。He发现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以回购利率、贷款基准利率等为代表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虽逐步显现,但作用效果仍弱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胡小文和章上峰认为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数量型调控效果优于价格型调控效果,但总体呈现数量型向价格型货币政策转化的趋势。
.............................
第三章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研究......................12
第一节理论假设提出........................12
第二节模型构建........................14
第四章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业务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28
第一节理论假设提出....................28
第二节模型构建....................28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启示..................39
第一节结论....................39
第二节政策启示........................39
第四章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业务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
第一节理论假设提出
一、货币政策的周期差异对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
影子银行业务发展是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下的必然趋势,张嘉明认为银行开展影子银行业务最重要的动机为监管套利,通过将表内资产伪装成表外资产进行放贷,达到盈利的目的,但在不同的货币政策周期下,影子银行的规模扩张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并且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态度。
一方面,基于我国现行的金融管制体制,在银行信贷较为宽松的情况下,银行的逐利性也会促使其继续发行非保本理财产品,满足盈利需求,弱化了宽松性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业务扩张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贷款客户不能及时了解到我国银行信贷规模的走向,即使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银行信贷规模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一部分客户会由于信息不对称继续选择影子银行渠道贷款。另外信贷黏性也是造成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业务影响非对称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影子银行渠道贷款会比银行传统贷款利率高,但同样的,限制条件比较宽松,能满足大部分企业的要求,即使放宽银行信贷,许多企业也会追求便利选择影子银行渠道进行贷款。因此,宽松性货币政策虽然会抑制影子银行业务扩张,但并不会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产生同等程度的效果。#p#分页标题#e#
............................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