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学论文,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在于,目前,研究电子支付对货币供应影响的文献较多,而研究其对货币需求影响的经典文献较少,且现有研究文献中较少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关注了我国电子支付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影响,研究视角较新,并且采用了较具时效性的最新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本文从支付体系变革和金融资产货帀化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不足之处在于缺乏较多经典文献参考,在进行电子支付下的理论分析和定性分析时,分析深度可能有所欠缺,且由于支付体系变革较新,所能采用到的数据样本区间有限,可能会使定量分析有所偏差。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领域不断受到科技的冲击而持续革新,这种革新几乎席卷了保险、证券〈银行等金融领域的各个细分行业。“科技金融”逐渐成为金融领域的新焦点并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此趋势下,支付领域见证了众多变革。近年来,电子支付方式不断演化进步,电子支付业务的规模也得到了迅速的增长。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仅是2018年第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所处理的电子支付业务笔数便多达395.92亿笔,其金额高达746.33万亿元。而目前,不仅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电子支付领域谋求发展,新兴第三方支付机构也成为推动电子支付发展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网络支付业务1101.19亿笔,总金额已达51.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00%和93.15%。电子支付业务规模迅速扩张的趋势下,伴随着的是电子支付方式的不断演进。依托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成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电子支付场景。电子支付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日常的支付行为和生活方式,更是给传统货币理论带来了极大挑战。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传统货币理论中的经冉理论,该理论将货币需求分为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三类。其中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进行円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鲍莫尔和托宾对凯恩斯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建立了“货币需求的存货管理模型”,亦即鲍莫尔-托宾模型。这些传统货币需求理论曾经能够很好地解释当时的经济现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子支付的发展给它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电子支付的安全、便捷、高效使较高层次的货币或金融资产逐渐替代较低层次的货币,从而改变了人们持有货币的形式和结构。例如,近年来,现金在日常生活交易中出现的频率迅速下降,而具备高流动性的货币基金则成为人们手中一项重要的金融资产。
............................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电子支付,日本银行在“电子支付技术发展及其对货币政策影响论坛:中期报告”中将电子支付视作一种系统设施,它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如数字密匙、智能卡、网络等完成支付。在2012年发布的《零售业支付方式创新》中,巴塞尔委员会则将电子支付这一概念的重点落在了“电子”两字上,侧重强调支付的完全电子化或者部分电子化。国际清算银行支付清算体系委员会曾在2004年发布过一篇《电子支付和网络移动支付发展调查》,该文对电子支付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重点研究了移动支付和网络支付的发展现状,指出在金额较小的交易中,电子支付替代了现金的使用。
随着电子支付的出现与发展,众多国内学者针对电子支付及其对货币理论、货币政策造成的冲击展开了研究。张奎探讨了电子支付的概念,认为电子支付实质上还是一种完成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它需要客户直接或授权他人借助电子渠道传输支付指令。丁爱琴认为在我国,电子支付将越来越成为支持宏观经济良性运行、保持金融秩序稳定的战略基础设施,它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并改善资金流转。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电子支付的理论及其发展现状,她进一步讨论了电子支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监管上的一些建议。包春静研究认为,电子支付的发展以及新兴支付机构的出现将对商业银行造成较大冲击。商业银行需要应对的“脱媒”问题将多上“支付脱媒”一项。谢平、刘海二认为,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进一步普及完全有可能使移动支付成为未来主要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凭借其低成本的特点取代了部分现金的使用,也影响了货币需求的形式。为提高货币控制有效性,中央银行将需要创造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彭惠新指出移动支付在场景化竞争方面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支付场景的建立成为支付服务提供者获取并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刘罡、杨坚争在介绍我国电子支付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电子支付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不同支付服务提供者之间将通过分工合作提供更高效的电子支付服务。
............................
2电子支付影响交易性货币需求的理论基础
2.1电子支付与交易性货币需求的界定
2.1.1电子支付的定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支付这一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维基百科认为,电子支付的存在使我们能够完成线上交易,它将电子支付解释为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一种支付方式。在2012年发布的《零售业支付方式创新》中,巴塞尔委员会则将完全或部分支付行为通过电子化渠道完成的支付方式定义为电子支付。从这两者的定义中可见,电子支付的侧重点在于支付手段的电子化。
在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电子支付成为一项円常支付活动。它被认为是指消费者、商家和金融机构之间使用安全电子手段把支付信息通过信息网络安全地传送到银行或相应的处理机构,用来实现货币支付或者资金流转的行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电子支付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中国人民银行曾在2005年发布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中给出过电子支付的官方定义,它指出电子支付是指单位、个人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按照指令发出的类型,电子支付可以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从中国人民银行的定义来看,电子支付这一定义的重点在于支付指令载体的不同,与电子支付相对应的则是纸基支付,即以纸质票据、支付结算凭证为载体发生的借记和贷记支付。同样这一定义涵盖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基本涉及所有以电子方式完成的支付活动,同时“其他电子支付”这一表述包含了所有可能的未尽事项。
基于上述观点,本文对电子支付的定义与中国人民银行给出的电子支付定义一致。同时,结合目前电子支付快速发展所呈现出的发展特点,本文将进一步分析近年来电子支付发展所带来的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影响。
..........................
2.2交易性货币需求的传统理论
2.2.1凯恩斯的交易性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在1929年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他在研究货币需求时,将货币、利息问题与产量、就业和收入等经济问题联系在一起,系统地提出了一套货币需求理论。由于凯恩斯认为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他的货币需求理论也被称为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根据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等持币动机的不同,凯恩斯将人们的货币需求划分为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三个部分。
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凯恩斯认为,人们对交易性货币的需求出于交易动机。交易动机的产生则源于收入与支出时间上的间隔,也即收支之间的时距。对于个人而言,收入在特定的时点取得,但是交易支出的时间却是时常发生且不定的,因此个人为满足円常交易支出,需持有一定的货币。如果收入与支出能够同步,人们便不存在交易性货币需求。因此,当收入一定时,收支之间存在的时距越长,交易性货币需求便越大;收支间的时距越短,则交易性货币'赛求越小。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凯恩斯还认为,人们对未来的利率变化有一个确定的预期,因此人们会在货币和债券储蓄之间进行选择,并且只会两者择其一,而不会同时持有。正常情况下,在收支时距因素之外,基于交易动机所需持有的货币数量只会受经济形势与收入水平的影响,而其他因素基本不会对此产生影响。
............................
3我国电子支付发展现状及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16
3.1我国电子支付的发展现状...............................16
3.1.1传统金融机构电子支付发展...............................16
3.1.2新兴支付机构电子支付发展...............................16
4我国电子支付影响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32#p#分页标题#e#
4.1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32
4.2平稳性检验...........................32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42
5.1研究结论...........................42
5.2政策建议...........................42
4我国电子支付影响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
4.1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本章采用最新的国内统计数据,借助Eviews7软件进一步定量分析我国电子支付对居民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影响。本文将选用VEC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VEC模型在构建时以各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基础,实际上是一种有协整关系约束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因此它只能在协整关系存在时,对时间序列进行建模分析。同时该模型可借助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工具等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在宏观经济金融分析中被广泛应用。
.........................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研究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深化,近些年来,支付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影响着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也逐渐渗透至人们的日常交易行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电子支付的发展使得电子支付具备更广泛、更日常的应用场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易支付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交易性货币的需求。针对我国电子支付发展对交易性货币需求造成的影响,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我国电子支付的发展将会造成交易性货币需求的下降。本文所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电子支付成为日益常见的支付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交易行为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支付方式与需求场景的对接使得电子支付这一支付方式在日常交易中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电子支付业务规模的扩张,尤其是移动支付业务的迅速发展均表明电子支付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常见和越来越重要的交易支付方式。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电子支付所表现出的方便快捷、融合支付场景等特点使电子支付逐渐取代现金等传统支付方式,从而改变了人们日常交易行为模式。
(2)电子支付赋予金融资产更多流动性,金融资产呈现货币化趋势
持有者在进行资产选择时往往面临流动性与收益性的权衡取舍。具备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如现金或活期存款,无法为持有者赚取收益或较高收益,而能为持有者带来高收益的金融资产却无法满足日常交易高流动性的需求。然而,电子支付的发展能够降低持有者在高收益资产向低收益资产转换时需要承担的转换成本,从而使高收益金融资产获得更多流动性。在电子支付的条件下,较高层次的货币或金融资产能够及时以更低的成本转换为可供支付的低层次货币,从而使投资者获得低层次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进金融创新,使得一些兼具高投资回报与支付手段职能的金融产品得以问世。依托于电子支付渠道,这些金融产品本身可直接作为货币进行支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