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金融学视角下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影响研究--基于利差变动视角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60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51915381318920
  • 日期:2019-04-30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金融学论文,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对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风险和业务转型影响进行分析。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出现“滞胀”现象,为解决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经济发展不景气,失业剧增的经济状况,经济学家迫切寻求良方。西方经济学家较早对利率展开研究,以麦金农和肖为代表,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该理论以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为研究背景,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其根源在于政府对经济的完全管制,尤其是对利率的管制,做为资金的价格,利率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增长,而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出路在于放开利率管制,进行利率自由化改革。麦金农和肖的观点受到了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的普遍认同,各国政府先后推行了这一金融改革,大多数发达国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缓解了经济发展问题。例如,美国于 1986 年废除了“Q 条例”,意味着取消规定利率的上限。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发现利率管制的弊端,摸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利率市场化路径,例如,韩国、智利等国家于 20 世纪 90 年代放开了全部利率管制。至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世界范围内相继展开。
目前,席卷全球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接近尾声,有的国家取得了成功,有的国家经历了失败,但是从改革成效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推动商业银行控制经营风险,促进业务转型及提升盈利能力。
建国初期,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资本积累不足,资金严重短缺,为稳定金融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有必要实行利率管制。1978 年以前,商业银行主要经营活动是以支持国家政策、服务于国家计划的需要,而 1978 年以后,商业银行逐步从中央银行剥离出来独立经营,因此,商业银行越来越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存贷利差逐渐成为营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中国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完善公司治理,成为具有独立经营权的企业,应该持有资金的定价权。商业银行只有依照自身的经营成本和客户的风险状况自主定价,以体现差异性,才能使利率能够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1 世纪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表面上看,利率管制尚未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实质上是利率管制的弊端被其他因素所掩盖,利率管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并未消除,利率管制是银行业垄断利润的保护伞,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准则,造成了银行业的超高利润,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其他行业的持续发展。
..............................

1.2  概念界定
1.2.1  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1996 年 1 月,人民银行取消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管制,从此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利率市场化的概念进行界定。
1.从形成机制看,景学成(1999)认为,利率市场化是由市场主体根据资金供求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利率管制则是由人民银行依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利率水平。王文平(2005)提出,与管理当局相比,利率由市场机制决定较为合理,政府可以在市场失灵时对利率进行适度干预,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张桥云,陈跃军(2009)认为,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竞争关系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的确定由央行规定转向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周小川(2004、2011)认为,人民银行将利率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其对市场供求关系及资金稀缺性的判断自主确定利率水平。连平(2014)指出,在利率水平确定的过程中,市场机制起到了调节资金供求的基础性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2.从利率动态调整看,李社环(2000)认为,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不断动态调整的过程,货币当局对利率定价干涉较少,金融机构自主定价不断加大,最终形成均衡利率水平。王敬(2001)指出这个动态调整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完全的管制利率,货币当局将利率做为货币工具,以货币政策目标为导向,确定较低的利率水平,调整资金流向,带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并存的中间阶段,利率能够真实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和经济运行状况。三是完全的市场化利率。易纲(2009)指出利率市场化是一个由货币当局放弃对利率的定价权到金融机构承担利率定价权的动态调整过程,并提出金融机构自主定价体系与利率市场化程度密切相关。
3.从政府调控看,刘义圣(2002)认为,利率市场化是指央行运用间接调控方式,采取调整贴现、再贴现率、再贷款利率等一系列货币政策手段,减少对利率市场的直接干预。
综合上述三种角度对利率市场化概念的论述,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内涵可表述为:金融机构从中央银行手中接过利率决策权,根据市场供求对利率水平进行动态调整,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对利率进行间接调控,以促进经济增长。
.............................

第 2 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利率市场化理论源于有关利率理论,对利率的研究从 17 世纪开始,古典利率理论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交易媒介,没有对其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没有充分认识到利率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并认为利率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不能自行调整。利率理论随着货币体系发展而不断完善,经济学家也逐渐认识到利率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麦金农和肖多次论述经济发展中的金融问题,认为政府要放开利率管制。一般来说,利率决定理论、利率传导理论以及金融发展理论是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2.1.1  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决定理论主要以供求关系视角对利率进行研究,主要以古典利率理论、马克思利率理论、凯恩斯利率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以及 IS-LM 模型理论为主。
2.1.1.1  古典利率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以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30 年代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为研究背景,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庇古和费雪等。这一理论主要从生产、投资、储蓄等角度研究利率决定问题。该理论认为储蓄是资本的供给,投资是资本的需求,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利率将反映资金供给的储蓄和反映资金需求的投资联系起来,由市场自行调节利率,资本需求等于资本供给时的利率即为均衡利率。
利率决定理论认为利率能够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处于一种均衡状态。该理论认为在国民经济中,当储蓄与投资相比较大时,利率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减少储蓄,从而投资得以增加;当储蓄与投资相比较小时,利率就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会减少,储蓄会增加,从而使经济达到均衡状态。
古典利率模型的机理如图 2-1 所示。储蓄为利率的增函数,储蓄曲线 S 向右上延伸;投资为利率的减函数,投资曲线向右下倾斜。在储蓄增加时的情况下,储蓄曲线平行向右移动,在储蓄减少的情况下,储蓄曲线平行向左移动;在投资增加的情况下,投资曲线 I 向右水平移动;在投资减少的情况下,投资曲线向左水平移动。当两条曲线相交于 E 点,这一点表明储蓄和投资相等,此时 E 点代表的利率 r1是均衡利率。

............................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1.1  利率市场化相关理论
麦金农于 1973 年出版《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系统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指出政府的利率管制导致实际利率水平较低,甚至为负,引起资金效率降低。肖于 1973 年出版《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从不同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肖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实行金融自由化,使实际利率水平提高,增加储蓄,降低投资成本,提高资金效率,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麦金农与肖都认为利率管制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发展,建议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Hellman、Murdock 和 Stiglitz(1988)以东亚经济发展为背景,提出了金融约束论,该理论指出政府以制定金融政策的方式设定租金,有利于信息的流通传递,降低干扰市场竞争的行为,引导民间部门增加市场中短缺商品及服务的供应。同时,该理论也认为,与自由市场相比,在利率管制时期,企业贷款利率低,居民存款利率相对固定,存款安全性提高从而福利得到改善,金融中介也获得了租金,整个经济处于优化状态。由此可见,金融约束与金融抑制有明显的不同,区别在于政府在金融约束理论中为民间部门创造租金,而在金融抑制理论中从民间部门攫取租金。#p#分页标题#e#
2.2.1.2  利率自由化与经济增长
Kapur(1976)和 Galbis(1977)通过计量建模,认为利率市场化可以提高实际利率,促进投资和资本的积累。兰伊和萨姆阿格鲁(1988)收集发展中国家的历年 GDP 实际增长率和市场利率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GDP实际增长率与市场利率正相关。阿兰盖尔博(1989)在兰伊和萨姆阿格鲁研究的基础上对 34 个发展中国家的历年 GDP 实际增长率与市场利率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两者正相关。卡普和伦辛克(1996)指出解除存款利率管制后,会增加私人资本的积累。托宾(2000)不认同 IS-LM 模型中单一利率的假设,以投资成本的角度构建利率组合,用以判断货币政策效果。Saoussen(2009)以东亚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程度与改革路径选择相关,渐进式的路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激进式的路径对经济增长有消极影响。
2.2.1.3  利率市场化相关论述
世界范围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不都是成功的,国外经济学家在一些国家改革失败的基础上,对利率市场化的具体路径做了大量研究,对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提出建议。Yoon Je Cho(1986)指出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和银行业在社会融资中的位置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MacKinnon(1990)强调了一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状况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认为利率市场化要逐渐推进,不能一蹴而就,应该根据本国国情确定改革路径。麦金农(1993)对金融自由化的次序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他也非常关注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并提出改革的难点与建议。Yoon Je Cho(1990)、Heather D.Gibson 、 Euclid Tsakalotos(1994)和 Maxwell J. Fry(1995)对金融自由化的分析是以东亚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指出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艾德·泰科斯(2010)认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推进过慢,不利于改革的效果,指出现阶段经济增速放缓,是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Tarhan Feyzioglu(2010)、Nicholas Lardy(2012)认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能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有效地引导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尼古拉斯·罗迪(2013)认为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出现金融抑制的现象,央行的低利率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
第 3 章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影响概述 ................................ 33
3.1   中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历程 .......................... 33
3.1.1   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 ......................... 33
3.1.2   债券利率市场化 ............................. 33
第 4 章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分析 ......................... 54
4.1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现状分析 ....................... 54
4.1.1   营业收入增速放缓 ......................... 54
4.1.2   营业收入结构优化 ......................... 54
第 5 章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影响分析 ........................... 78
5.1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分析 ............................... 78
5.1.1   不良贷款增长趋势放缓 ............................. 78
5.1.2   逾期贷款增长放缓 ........................... 80

第 6 章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影响分析

6.1  中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现状分析
6.1.1  资产业务
6.1.1.1  公司贷款业务在结构调整中转型
2016 年,公司贷款业务规模进一步增加,但受利率市场化导致存贷利差收窄的影响,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公司贷款增速较上年有所放缓。利率市场化对公司业务发展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要持续发展就要发挥协同效应,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目前,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加大了对小微企业贷款,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显著下降。
1.公司贷款是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构成,公司贷款占比有所下降
受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转型等因素影响,公司贷款有效需求不足,近年来上市银行公司贷款的增速与占比均出现持续下降。大型商业银行公司贷款占比由 2015 年的 66.03%降至 2016 年的 62.19%,公司贷款增速由 4.22%下降至 3.57%;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贷款占比 2015、2016 年分别为 65.47%、61.56%,公司贷款增速由 9.46%上升至 10.79%(见图 6-1)。

.........................

第 7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本文以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利用 wind 数据库 16家上市银行为研究样本,充分考虑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的综合因素,运用更适合中国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模型,选取净利差作为解释变量,加入银行个体特征和宏观经济运行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在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方面,采用总资产收益率(ROA)作为被解释变量;在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方面,
选取银行破产指标(Z-SCORE)、不良贷款率(NPL)作为被解释变量;在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影响方面,选用利息净收入占比(Str1)、前十大贷款客户占比(Str2)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风险及业务转型影响,并比较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业的影响差异。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从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分析,净利差与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尤其是央行对存贷款利率的放开,商业银行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必会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呈现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的趋势,带来存贷利差的收缩,净利差也随之收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净利差与总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因此,利率市场化带来净利差收窄,导致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从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比较分析看,净利差收窄对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的影响略高于中小型商业银行,说明利率市场化对大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较大。
2.从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影响分析,本文分别以银行破产风险和信用风险为视角。首先,从商业银行破产风险来看,净利差与商业银行破产风险(Z-SCORE)显著正相关,而 Z-SCORE 是一个逆向指标,Z-SCORE 值越小,银行破产概率越大,商业银行破产风险越高。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净利差呈缩小的趋势,而净利差与银行破产(Z-SCORE)显著正相关,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引起净利差缩小,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从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对比分析来看,净利差对大型商业银行破产风险的影响不显著,而对中小型商业银行显著正相关,说明利率市场化增加了中小型商业银行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其次,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来分析,净利差与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NPL)显著负相关,具体表现为净利差越小,不良贷款率(NPL)越高。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净利差呈收窄的趋势,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增加了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对大型商业银行与中小型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为净利差对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明显高于中小型商业银行,说明利率市场化对大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较大,大型商业银行应该控制不良贷款规模,提升资产质量。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