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基于博弈模型的上市公司交叉持股伙伴选择策略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70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50820535118884
  • 日期:2019-04-2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金融学论文,本文试图探讨上市公司在交叉持股伙伴选择时,是否存在某种倾向?上市公司在进行交叉持股伙伴选择时,是否会选择与自身相似的企业进行合作?在此问题的基础上,本文第五章结合博弈模型,探讨了上市公司交叉持股伙伴选择策略问题,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为什么企业会选择与自身相似的企业进行交叉持股,而不是随机地选择交叉持股对象,对于此问题地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一步地认识上市公司交叉持股行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交叉持股现象最初起源于日本,起因是日本阳和房地产公司在 1952 年被恶意收购,进而导致了三菱集团内部结构的调整,日本《反垄断法》在 1953 年修改之后,三菱集团下属子公司之间出现了相互持股的行为,目的是为了防止在二级市场被收购。即交叉持股的最初出现是日本的财团为了防止被恶意收购而推行的,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日本很多的企业通过交叉持股,使得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越来越多样化,在二战之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腾飞。中国交叉持股现象最早出现在 1999 年广发证券和辽宁成大之间,随后交叉持股行为被视为多样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有效方法。在 2005 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政府为了调整和优化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鼓励企业之间交叉持股,自此交叉持股的企业越来越多,渗透到了各个行业。近些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之间的交叉持股现象也是越来越普遍,同时交叉持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沙浩伟(2016)的研究中指出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涉及的资产总值从 2004 年的 900 亿元到 2014 年上升到了 2900 亿元,并且在 A 股中有超过 40%的上市公司存在交叉持股行为,其中制造业在交叉持股企业中占据一半的名额,由此可以看出交叉持股行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战略选择。
在自然界中经常可以看到鱼鸟成群,蚂蚁成堆,蜜蜂成窝的现象,同样的在中国古代哲学巨著周易中提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主要描述的是同类的事物会聚集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会相聚成群。不谋而合,在西方众多学者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结论,Nicholas Christakis(2012)等学者研究了基因对人类交友倾向的影响,他们发现人类总是倾向于与自己基因相似的人进行交友合作,相比于陌生人,朋友之间的基因相似性更为显著。同样在莎伦布雷姆(2009)的心理学著作《亲密关系》中,通过调查发现有着相似背景、个性的人们更容易彼此吸引。王育晓(2015)在研究联合投资伙伴选择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会选择与其资源相似的企业进行联合。上述的研究都可以证明,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在进行伙伴选择时,总是倾向于与自身相似的伙伴进行交友或合作。因此,本文以上市公司的交叉持股行为为基础,探讨企业在进行交叉持股伙伴选择时,是否存在某种倾向?是否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上市公司进行交叉持股呢?
上市公司之间的合作形式有很多,本文选择公司之间的交叉持股行为作为研究的基础。上市公司通过交叉持股,建立了公司之间以股权为纽带的合作关系,企业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实现了联合,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因此企业的交叉持股行为可以被视为是上市公司之间的“交友”,即合作行为。本文以上市公司的交叉持股行为为基础,从上市公司交叉持股伙伴选择的角度深入,探讨企业在进行交叉持股对象选择时,是否倾向于与自身相似的企业进交叉持股?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而后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上市公司为什么会选择与自身相似的企业进行交叉持股,而不是随机的选择交叉持股对象。
..........................

第二节 交叉持股相关文献综述
交叉持股行为最早是在 1952 年日本出现,随即在西方的发达国家开始蔓延和普遍。国外交叉持股的出现在时间维度上相比较国内早了接近四十年的时间,因此相比较于国内的研究而言,国外对于交叉持股的行为研究范围更广,这与国外资本市场的发达也有一定的关系。国内外在交叉持股上的研究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的几个方面:交叉持股的动机研究、交叉持股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以及交叉持股的其他相关问题。
一、交叉持股动因研究
(一)国外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交叉持股动因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以下的三个方面:规避风险、抵制恶意收购和构成垄断。
对于规避风险动因方面的研究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Klein(1978)and Williamson(1979)研究发现为了规避企业在经营和投融资中面临的风险,企业会通过交叉持股的行为对其进行规避,特别是在特定的商品交易时,变现尤为明显。因此他们认为交叉持股的动机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对风险的规避。Jokow(1985)and Tirole(1988)的文章中指出企业之间通过交叉持股可以规避两企业之间签订长期合同的风险,从而在长期的合作中获利。Gilson and Roe(1993)的文章中认为日本的交叉所有制可以更好地理解为在产业组织和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交叉持股通过允许其他方作为供应商和股东获取信息,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成本,还可以增加在公司陷入困境时进行干预的动机,以节省股票投资和帮助供应商,最后提供额外的干预手段,因为股东既是产品的购买者又是股票的所有者,因此既可以行使话语权又可以退出。
关于抵制恶意收购动因研究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以融资并购为主的并购浪潮。同期 Bradbury and Calder Wood(1988)以此为出发点,用新西兰的企业作为样本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企业之间交叉持股行为可以抵制被恶意收购。Roe(1993)、Sheard(1994) and Nakamura(1999)的研究发现企业之间通过交叉持股来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从而减少被恶意收购,利与公司自身稳定的发展。
之后又出现了第三方面关于构成垄断动因的研究。Reynolds and Snapp(1986)的文章中表明企业在存在相互竞争关系的环境下,当它们之间形成交叉持股时,它们的总产量就会下降,因此价格会上涨,从而形成垄断的局面,并且获得更加丰厚的利润,这些影响的产生仅仅是因为这些安排将实际或潜在竞争对手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利润之间产生了正相关。Shapiro and Farrell(1990)的文章分析了在非寡头垄断下的横向合并。他们发现了这种合并提高价格的一般条件,并表明任何不产生协同效应的合并都会提高价格。并且他们还开发了一个程序来分析合并对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的影响,从而为盈利的合并提供充分的条件来提高福利,研究发现交叉持股行为同样能够达到相同的目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加丰厚的利润。Amundsen and Bergman(2002)对电力市场中这种交叉所有权的影响进行了评估,研究指出交叉持股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双方达成一致的决议,从而形成垄断的局面,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Clayton and Jorgensen(2005)的文章分析了公司首先选择彼此的股权头寸,然后从事导致外部性的经营活动。面临正外部性的公司最优选择长期股权,以增加利润,研究中发现企业通过交叉持股行为可达到垄断的结果。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交叉持股概念与分类
一、交叉持股概念
交叉持股最初在德国和日本较为普遍,所以在冉明东(2011)的文献中将其称为“日德模式”。交叉持股源自英文“Cross-Holdings”,在英文的文献中有多种表达形式比如“Cross-Ownership”、“Intercorporate Shareholding”、“ReciprocalOwnership”等,其中对交叉持股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有些文献指的是企业间双向的投资关系,有些则表示企业之间单向的持股关系。国外的研究中有些学者对交叉持股的定义更为苛刻,将其定义为股权投资关系发生在非母子关系的关联企业之间,并且公司之间的持股没有达到控制关系的程度,但是仍足以影响到对方的生产和经营决策。此外也有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形成的股权投资关系,并且持股比例达到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的程度。
国内学者李青原和刘志成(2010)、冉明东(2011)在研究中,将交叉持股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出于特定的目的而相互持有对方的股份,进而形成企业之间相互投资的现象。而后施金启(2012)等学者将交叉持股的范围扩大,将企业间单向的交叉持股也视为交叉持股行为。赵翠(2012)在她的研究中指出将交叉持股分为狭义交叉持股和广义交叉持股两种类型,其中狭义的交叉持股指的是两家独立的企业持有对方股份,形成相互持股。狭义的交叉持股行为也被称为直接交叉持股,也是传统意义上真正的相互持股,而广义的交叉持股包括直接交叉持股和企业之间单向的持股行为,以及扩展到多个企业的复杂形式的持股,例如网状交叉持股和环状交叉持股等。#p#分页标题#e#
目前在国内对于交叉持股的研究中,众多学者如沙浩伟(2016)、马洪坤(2017)等都是基于广义的交叉持股概念进行的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中交叉持股定义参考的是赵翠(2012)文献中的广义交叉持股,即交叉持股包含企业的直接交叉持股也同时包含企业的单向持股关系。
..........................

第二节 交叉持股相关理论
一、经济协同效应理论
经济协同效应主要指的是企业的整体效应相比个体效益之和要更大,用简单的数学公式表述即是 1 加 1 大于 2 的效果,企业可以通过各自部分的整合,增加行业的竞争力,扩大规模来实现。经济协同效应主要由 Mintzberg H(1990)提出,而后在西方的发达国家的企业兼并和收购中被经常运用。
在国内的研究中,企业之间的经济协同效应主要被分成四种类型。
经营协同效应主要描述的是企业之间通过并购使得整体的经营绩效得到显著的提升。企业之间通过并购来增加行业的竞争力,扩大经营业务的范围,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整体的收益得到提升。
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指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财务的整合,内审监督制度得到改善,财务的风险降低。通过财务的整合,使得财务管理较弱的企业的管理制度得到完善,加快资本的运作。
市场协同效应是指企业通过兼并使得市场的规模扩大,形成战略联盟,得到了议价的权利。相较于兼并之前,市场整体的竞争优势增强。
企业之间通过交叉持股形成企业战略联盟,虽然相较于并购这种形式而言有所差异,但是通过交叉持股行为形成的联盟结构也会产生经济协同效应。企业之间通过交叉持股对各自的绩效收益也会产生影响。
二、收益分配理论
交叉持股使得企业之间的收益相互联系,对于交叉持股收益分配方法的问题,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法,分别是直接分配法和间接分配法。其中直接分配法的思想主要来自于 Bresnahan and Salop(1986)的文献,间接分配法则是以 Flath(1991)的文献为代表。
直接分配法在确认企业的收益时,将收益分为三个部分,主要包括自身的收益部分,被持股企业带来的收益部分,以及若自身为被持股企业则需要减去将收益分配给持股企业的部分,三部分的总和即直接分配法计算的企业收益数值。
相比较直接分配法,间接分配法相对更加简单。间接分配法将收益视为两个部分组合,包括自身收益的部分,以及被持股企业收益的部分,两部分的加总即为企业的收益。
.............................
第三章 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现状与特征........................19
第一节 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现状...................................... 19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特征................................... 21
第四章 上市公司交叉持股伙伴选择问题研究..........................23
第一节 研究假设............................ 23
第二节 数据采集与处理............................... 24
第五章 基于博弈模型的交叉持股伙伴选择策略研究................................33
第一节 博弈模型介绍................................... 33
第二节 博弈模型构建........................... 34

第五章 基于博弈模型的交叉持股伙伴选择策略研究

第一节 博弈模型介绍
在前一章中主要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上市公司在进行交叉持股伙伴选择时存在的倾向,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会倾向于与自身相似的企业进行交叉持股。在本章中主要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企业在进行决策时,为什么会选择与自身相似的企业进行交叉持股,而不是随机的选择交叉持股对象,作为前一章进一步的研究。
一、博弈模型思想基础
20 世纪 50 年代,在传统博弈理论的研究中,基于个体对经济行为的完全理性认知,一般可以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能够完全的利用所有信息。第二,决策者对于其他决策者的决策行为能够准确的预知。第三,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完全理性,能够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随着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众多学者对完全理性的假设提出了质疑,Herhent Simon(1956)的经典书籍《管理行为》中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他认为在实际的生活中决策者会因为经验或者是惯性去做决策,因此决策者在进行决策行为的时候不能够做到完全理性,并且决策者的认知能力有限,并不能够完全的利用所有的信息。Herhent Simon(1965)提出的有限理性概念强调博弈主体在理性程度上存在局限性,更加的贴近现实,被后人作为研究博弈模型理论的基石。
有限理性假设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在博弈模型中,谢识予(2001)的文献中提到博弈主体参与者出于理性的决策,总是会选择使自己收益最大化的决策,并且在博弈过程中,所有的博弈主体并不能立即就达到均衡状态,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博弈,不断的改变策略进行调整,最终实现自己收益的最大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本文在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受到 Nicholas Christakis(2012)、王育晓(2015)等文献的启发。结合国内外对于交叉持股的研究,本文以上市公司之间的交叉持股行为为基础,从伙伴选择的角度来研究企业之间的交叉持股行为,探讨企业在进行交叉持股伙伴选择时,是否存在某种倾向。而后本文在博弈模型的基础上,结合 Doebeli(2004)对于博弈模型的研究方法,对博弈模型的应用进行了拓展,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研究上市公司在进行交叉持股伙伴选择时,为什么会倾向于选择与自身相似的企业进行交叉持股,而不是随机的选择交叉持股对象。
本文在第四章,以 2017 年中报中存在交叉持股的企业为研究样本,并对数据进行删选与整理。而后选取了十个财务指标,其中包含总市值、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流动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净利率和销售净利率。十个指标分别代表的是企业的五个方面,分别是由总市值和前十大股东比例衡量资产股权结构,流动比率和有形净值债务率衡量偿债能力,由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衡量成长能力,由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衡量营运能力,由总资产净利率和销售净利率衡量盈利能力。而后将指标代入模型中进行 logit 回归分析,通过系数来判断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对象选择倾向。
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指标之间的差额进行回归都对交叉持股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回归的系数均为负数。因此,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在进行交叉持股对象选择时,倾向于与自身在资产股权结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营运能力五个方面相似的企业进行交叉持股。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