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哪里有?本文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矛盾经历的三次变化,目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丰富的、多样化以及多元化的,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需要、政治生活需要、社会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以及生态生活需要这五个领域。
绪论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研究中,从古希腊时期就有关于“美好生活”思想的阐述,包含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苏格拉底通过伦理学对美好生活需要真善美的分析、空想主义早期关于乌托邦社会的描述、空想社会主义对于旧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马克思在对于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下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论述。在他们每个人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描述中都离不开丰富的物质条件、社会平等、能够自由地从事劳动等方面,为本文分析美好生活需要的深刻内涵提供了理论基础。
而关于如何衡量和评价“美好生活”的研究,不少学者对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OECD”)的美好生活指数展开了研究。美好生活指数每年由官方发表,聚焦和测量各成员国的居民生活质量,主要从11个维度中选取相应指标,包含了经济、社会、民生、政治、生态等领域,每年由OECD官方网站发布。以下总结学者们对于美好生活指数的合理性及准确性相关的论述,ÁdámKerényi(2011)认为不能仅仅依据GDP的增长衡量人们生活水平,GDP在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比如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他在文中提倡绿色GDP理念,认为不能过度得利用环境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增长11。Boris Nikolaev(2014)同样认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需要依靠多个维度来衡量,GDP只是衡量物质生活水平的一种,并且物质生活水平的衡量需要涵盖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包含社交网络强度、教育质量、公民参与频率、个人健康以及心理健康。12。Carlotta Balestra等(2018)通过用户的回答对OECD美好生活指数的各指标权重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健康、教育和生活满意度是经合组织国家最重要的方面,各指标在性别层面呈现较大差异,男性更加注重物质条件,而女性更加注重生活质量13。
第三章我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限制因素
第一节经济发展不充分
一、产业结构问题
(一)产业结构分析
当前,产业结构高级化不足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不高。现阶段产业结构高级化推进受制约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为了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比例需要进行合理化调整,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资金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
从图3.1中可以看出从2012年至2022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持续降低而第三产业呈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在2012年就开始推进产业结构转型。而从图3.2中可以看出,我国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这11年来,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1%、5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总计对GDP的贡献率平均为94%。但从2020年开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有下降的趋势,考虑到2020年新冠病毒席卷全球以及目前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幻莫测对于目前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持续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依旧是我们国家发展及经济的首要任务。
第四章我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改革与创新发展赋能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推进人类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内在动力,也是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要素被不断激活35。但新时代下我国的生产力发展还存在不充分的问题,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我们的有效供给还不充分。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时代新变化,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现代中国更好实现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转变。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助力美好生活需要
结构性问题是制约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和分工体系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行业部门存在大量产能过剩和技术依赖问题。为此,我国提出了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改革的办法实现要素的合理优化配置。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此,我国加大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改善供求关系,提高国内外消费水平。这需要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
从企业角度看,由于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建设的不平衡,一些落后的产能企业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经济增长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企业应当采取更加有效的生产方式,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要素的分配效率,并大力推行降低成本、高效的工业生产方式。第二,企业要通过科技的创新大幅提升低效的高污染生产方式,从而使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中摆脱落后的低效生产企业的困境。第三,企业要通过产品更新迭代有效地改善资源,降低能耗,提升公司的竞争性,更有效地应对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同时提升产品的质量、种类和服务以满足目前我国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更好满足广大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节民生与制度建设保障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美好生活需要将人民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并保证社会发展成果不能被少数人独占而必须由全体人民所共享,这其中包含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囊括了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民生领域的丰硕成果。为了避免分配不公,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就要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共享,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社会、精神、生态领域的需要。我们需要完善制度,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工程中来,让每一位公民都能够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受益,同时也要确保人们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得到公平的对待,以防止由于财富分配不公平造成的贫困和落后。
一、以补齐民生短板为导向满足人民需要
民生建设是判断美好生活的重要维度和基础。无论是哪一个历史时期,民生问题都是最重要的大事。它绝不是简单的衣食住行的加总,而是覆盖到了物质条件的改善、教育医疗的完善、公平正义的补充等全方位多领域40。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整发展战略,补齐民生短板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政府推出的教育改革和双减政策,人们更加渴望能够平等地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文化素质,获取各种技能。但是由于近年来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完善,优秀的资源和教学力量仍然稀缺,根本无法覆盖全国任何地方,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尤为突入。因此,我们需要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持续深入并加大力度。第一,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保证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和人均公用经费以及教师工资逐步增长。第二,面对城乡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就学问题,政府需要进步一部建立和完善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在教育投入层面,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投入应向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倾斜,向贫困家庭子女以及残疾儿童倾斜,保障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子女以及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第三,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改变教育资源向重点学校倾斜的现象,合理化教育资源投入的比例,保证在各教育阶段的学校都能享有均等的教育资源。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我国人民美好生需要的内容,系统梳理、总结了我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演进,并结合2012-2021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进行了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满足程度分析,论述了现阶段导致我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难以得到满足的制约因素,并总结了建议和对策。
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通过系统分析,本文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矛盾经历的三次变化,目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丰富的、多样化以及多元化的,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需要、政治生活需要、社会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以及生态生活需要这五个领域。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项数据显示,通过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努力,我国在经济建设、科技建设等多个领域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但当前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还较为突出,因此还不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完成的,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应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我们党、我们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下通过在物质生活需要、政治生活需要、社会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以及生态生活需要这五个领域的不断努力从而推进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