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湖北省农村人口结构、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思考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25966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2-10-17
  • 来源:上海论文网

经济论文哪里有?本文从耦合协调度发展状况来看,三大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在2018年之前表现出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的趋势,仅在2018这一年才达到勉强协调水平。子系统相互之间的耦合协调大体呈现上升趋势,都经过了失调再到协调的过程,但总体耦合协调水平不高且上升缓慢,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第1章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2.1人口结构与粮食生产关系研究

对于人口结构与粮食生产关系之间的研究,现已有大量研究成果。最初从人口总量为出发点,研究人口与粮食之间的关系,此后以人口结构为切入点,考虑不同的人口结构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为此,本文将从人口总量与粮食生产关系、人口结构与粮食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关于人口总量与粮食生产的关系研究,McMichael A J(2001)[4]指出,由于人口的增长,在未来的半个世纪中,全球粮食总需求将增长大约三倍,另外气候多变性进一步增加了未来粮食生产的风险,因此他提出有必要进行“预防原则”,提高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来满足粮食生产对于人口变化的供应能力。Charles(2010)[5]同样认为人口增长会带动粮食需求增加,但耕地数量没有增加甚至出现耕地面积下降的情况,这导致粮食供给不足,通过完善耕地保护制度等措施来保障粮食安全变得尤为重要。此后的研究中,杨伟州等(2016)[6]从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角度,认为人口的增加将导致耕地的减少,从而影响粮食生产总量;另一方面,人口增加将迫使人们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为进一步解决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粮食问题,Uwe A.Schenider et al.(2010)[7]量化了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指出人口增长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大,预计的收入变化对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的影响最大。Lucia Tamburino et al.(2020)[8]在分析粮食生产如何满足世界快速增长的人口所带来的粮食需求问题中,将重点放在三个潜在杠杆上:总食品产量、人均粮食需求和人口总量。

经济论文怎么写

第3章农村人口结构、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3.1农村人口结构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人口则是农业生产中一个重要生产要素。农村人口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主体,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实际上是粮食生产要素的变化。了解农村人口结构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具体关系,对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潜力、合理调整农村人口结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1农村人口结构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由于本文将人口结构分为城乡结构、从业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性别结构和教育结构五个方面。农村人口结构对粮食生产则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影响。首先,人口城乡结构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由于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异,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体变为一种单向运动,单向输出以青年男性及有知识水平的人口为主,致使粮食生产主体老龄化、妇女化,而“老年农业”支撑不具有可持续性,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面临结构性短缺(冷智花,付畅俭,2014;徐李璐邑,2020)[51-52],但在另一方面,城镇化带来的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徐李璐邑,2020),城市人口增多,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许高峰,王运博,2013)[53],为政府提高农民收入、出台惠农政策创造了条件,使得粮食生产稳定性得到保障。其次,农村人口从业结构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非农从业人员比例的变化对粮食生产有着双重影响。当非农从业人员比例上升时,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投入减少(许高峰,王运博,2013)[53],粮食生产队伍缩减。但部分农业劳动力外出就业又带来了多种途径的收入,对农业生产投入产生正向效应。第三,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由于经济和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老年人口体力限制对粮食生产产生负面效应(张志新等,2021;何福平,2010)[54-55]。

第5章湖北省农村人口结构、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实证分析

5.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为达到科学、全面、真实的反映农村人口结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每个子系统之间所选取的指标既要有各自的独立性,各指标与其他指标之间又要有关联性,从指标本身反映子系统的特点以及子系统之间的关联。

(2)科学性原则

农村人口结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三个子系统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在选取指标时,要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选取能够反映客观情况的指标体系。

(3)可操作性性原则

选取指标要考虑到指标体系本身与数据的可获得性,指标数量需合理,数据不易太过复杂,保证数据获得的准确性与代表性。

(4)动态性原则

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耦合协调程度,不是某个时间点所能反映的,且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以指标的选取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选取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数据,保证研究对象的动态性特点,体现系统之间的变化趋势。

5.2耦合协调模型及计算方法

5.2.1指标数据权重的确定

熵是不确定性的度量,用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若指标熵值越小,则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也越大。由于选取的指标之间单位不尽相同,再进行权重计算之前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经济论文参考

第6章结论与启示

6.2启示

湖北省农村人口结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三者之间发展差距明显。与此同时,子系统相互之间的耦合水平以及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有所提高,但协调等级仍然较低。从农村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这两个主要制约因素出发采取合理措施,对于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湖北省实际发展状况,得出以下启示:

(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根据本文研究显示,湖北省粮食生产子系统综合水平相对较高,但从其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出发,其发展水平可得到进一步提升。化肥与农业机械总动力是湖北省粮食生产投入的两个关键要素。合理化肥施用量可以增加粮食产出,过度的化肥投入会带来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从化肥用量与机械化水平出发,持续合理控制化肥施用量,坚持化肥减量提效,减少农业污染;因地制宜推动农业机械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粮食生产质量与效率。在推行农业机械发展同时,要根据湖北省土地地势及粮食种植结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适用性机械推广,并将农业生产主体特点纳入机械推广工作的考虑范畴,重视农村人口年龄、性别、文化结构对粮食生产技术的接受程度,有针对性的加强相关机械应用的技术指导,提高机械使用率与技术到田率,强化农业绿色环保生产理念,多措并举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研究结论表明,经济发展子系统综合水平滞后明显,而居民生活水平是其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要通过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进而优化人口就业结构与城乡人口结构,改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首先,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持续推进对粮食生产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拓展农业功能、延伸粮食生产产业链,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同时,政府要完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保障农民的农业补贴,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对于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乡村从业人员,在福利待遇上,应于城镇居民同工同酬,促进资源均衡分配,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其次,提高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效率,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湖北省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上升,提升整体协调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