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哪里有?本文通过对比 Logit 基准模型的边际效应(dydx=0.070)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估计结果(ATT=0.078),发现两者间的差距不大且都在 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外出回流经历对非农就业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即在其他特征类似的背景下,具有外出回流经历的回流劳动力选择非农就业的概率比无外出回流经历的留村劳动力选择非农就业的概率高出了 7.8%。
第一章 绪论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
一是研究视角上,国内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外流,外流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农民工流动过程中的工资差异,对于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随着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越来越多的迁移劳动力回流至农村,如何有效安置、利用回流劳动力已然成为农村发展的重点。并且,在数量不多的农村劳动力回流研究之中,大部分将是否回流作为被解释变量探究对其的影响因素:工资、房价、子女教育和户籍制度等,以及回流后的创业行为。而本文基于 CHFS2017 的微观数据,将外出回流经历作为解释变量,探究农村劳动力回流后的就业选择以及收入,可以丰富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研究。
二是研究内容上,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村劳动力回流后的就业选择聚焦于创业,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外出回流经历确实有利于迁移劳动力返乡后的自主创业,但是创业的难度和风险较大,部分的回流劳动力还是会选择工薪就业或是农业生产。本文将回流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分为农业就业和非农就业,并将非农就业分为工薪就业和自主创业,从而可以更全面的掌握回流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并在就业选择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外出回流经历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
三是研究方法上,本文基于 2017 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构建回归模型,探究外出回流经历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并检验就业选择是否存在中介效应。
第三章 机制分析和研究假设
第一节 外出回流经历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机制分析
一、外出回流经历与禀赋变化
外出回流经历会使迁移劳动者的禀赋发生变化,主要是迁移劳动力在外出务工期间更利于实现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方面,Galor and Stark(1990)提出迁移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相较于留村劳动力,迁移劳动力在外出务工期间更有机会接触到培训,从而学习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术,同时,视野、为人处事等方面也得到提高。外出经历对回流劳动力个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行为上,例如生产效率的提高(Zhao,2002)等方面。Ma(2002)通过分析有关劳动力回流的数据,发现外出经历能够实现人力资本积累,并且最佳的累积时间是 6 年。罗凯(2009)经研究发现,农村回流劳动力相较于外出前,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竞争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外出回流经历能够提高迁移劳动者的物质资本,李聪等(2020)提出劳动力外出务工能够显著减轻家庭贫困程度;王子成(2012)发现外出务工活动提高了家庭留守成员的人均收入水平;劳动力流动显著提升了家庭储蓄率(尹志超等,2020),外出务工期间寄回家的汇款积累也可作为迁移劳动力回流后创业的物质基础。在社会资本方面,徐超、吴玲萍(2017)等人提出与留守本地农民相比,有过外出回流经历的农民的社会网络更加广泛,而社会资本对外出务工缓解农户内部收入差距具有“协同”作用(于福波、张应良,2019)。
第五章 外出回流经历影响农村非农就业居民收入实证研究
第一节 数据选取与描述统计
为进一步研究外出回流经历是否会对农村非农就业居民收入产生影响,首先在前文中总样本的基础上剔除农村农业劳动力,并对非农劳动力的就业选择进行细分,其中 Job _second= 0为工薪就业,J ob _second= 1为自主创业。经过样本处理,农村非农劳动力的样本量为 18934 个,其中,具有外出回流经历的劳动力数量达到 3711 人,没有外出回流经历的人数为 15223 人,回流劳动力占比 19.60%。
上述农村非农劳动力样本中变量的具体定义及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 5.1 所示。相较于农村劳动力总样本中农村居民收入均值 6.591,非农样本中农村居民收入更高,均值达到 8.539,在数据方面可以从侧面验证了研究假设 2,即非农就业可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在剔除农村农业居民的样本后,具有外出回流经历的回流劳动力占比提高,说明外出回流经历对就业选择具有正向影响,即具有外出回流经历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选择非农就业。
第二节 模型构建
一、倾向得分匹配法
与上文类似,非农样本中也存在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的异质性,因此通过基准模型直接估计外出回流经历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考虑到这一点,本文将有外出回流经历群体和无外出回流经历群体分别划分为处理组和控制组,并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即通过 t 检验和卡方检验来估计各变量在群体间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以此来证明样本选择是否存在异质性,统计结果如表 5.2 所示。
根据表 5.2 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虽然在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并不显著。但是,在控制变量方面,性别、年龄、年龄平方、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子女数量和社会资本这些变量在两组之间存在着差异,且在 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其中,处理组中的男性比例更高;相较于控制组,处理组中的劳动力更年轻、更健康,并且受教育程度更高。因此,本文采用通过得分匹配法(PSM)来消除组别间的干扰因素,从而进一步研究外出回流经历对农村非农就业居民收入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二节 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针对如何有效利用回流劳动力资源建设农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落实,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加强引导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针对具有高技能水平的流动劳动者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创业补贴、返乡就业补贴等福利吸引外出务工的流动劳动力返回家乡,鼓励回流劳动力在自己的家乡稳定就业发展,为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上文的实证结果可知,回流劳动力相较于留村劳动力会有更多的收入,但收入多少并不是流动劳动力考虑返乡的唯一因素,交通、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水平也十分重要。政府可以加大建设农村地区,加强交通便利程度,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外出劳动力的返乡热情。
第三,加大对当地乡村企业的扶持力度。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引资以及相关优惠补贴政策等措施,大力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其规模适当扩大,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得回流劳动力在返乡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第四,关注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通过分析上文中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回流劳动力更倾向于选择非农就业,同时非农就业的确能够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放弃农业生产而转向非农就业。但是,农业生产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与帮助,通过农业贷款、技术支持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产量,帮助从事农业就业的劳动力提高收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