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哪里有?本文立足于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此为基础对进口中间品如何能够推动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产品质量升级进行研究。利用 2000-2013 年中国海关以及工业企业数据库,在对数据进行筛选清洗以后,计算出中国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进一步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对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程度进行了计算。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进口中间品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创新点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文全面考察进口中间品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关系,为完善进出口市场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本文在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下考察进口中间品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的作用机制,为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提供政策启示。
第二,本文把进口中间品、企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等与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结合在一起,有助于为中国出口方式的转型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研究的局限性有:第一,本文所用数据包括中国海关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投入产出表。在对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数据进行匹配处理过程中,难免因数据库本身存在的诸如,数据缺失、遗漏等问题,无法避免地将可能对后续的实证研究的结果造成一定偏误。第二,由于统计数据处理的限制,本文的研究仅局限于 2000-2013 年,因此只能直观解释这一段样本期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整体特征与变动规律,但对于当前新变化和新问题的解释则略显不足。
第三章 进口中间品现状分析
第一节 进口中间品的定义和分类
一、 中间品的定义
进出口中间品是指,消费者所使用的需由国际贸易中所存在的用以加工形成进出口产品的那一类中间产品及原材料(Sanyal 等,1982)。除此之外,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由市场所完成交易的最终产品都是由一类较为初级的原材料及产品加工和附值所形成。同时,他们在研究中还划分了两个层次的国内经济活动:首先是中间品的生产过程,亦即本国生产要素加入到中间品的生产及将所生产的中间品出口到世界市场;其次为最终品的生产过程,亦即在最终品的生产过程中本国资源禀赋与进口中间品的结合,以及对可使用消费的最终产品的生产。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垂直专业化往往表现出两种特征:产品的加工生产过程需为多个连续过程(两个及以上),产品的生产过程需是经由多国参与(两个及以上),此外,在生产过程涉及产品的增值即满足对产品附加值的创造过程(Hummels 等 1999)。在此基础上,他们认识到中间品贸易与前述所指出的垂直专业化的两个特征相吻合,但不同于前述特征的是,中间品贸易往往不涉及最终品出口的环节。这意味着,由中间品加工而得的最终消费品既可以在本国销售,也同样可以出口到世界市场由他国消费者所消费使用,抑或是其中一部分用以出口活在本国进行消费。总之,上述对中间品的定义是相对最终品而言的,在与后者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如下几个特点:一,中间品是由多种生产要素加工所得到的;二,对中间品的生产的目的不在于直接使用或是消费,而是用以投入最终品的生产为目的导向的。通常,中间投入品主要为:以食品饮料、工业用品以及燃料润滑剂等初级品为核心的原材料,需要近一倍加工且具备最终品部分属性及形态的半成品,以及工业生产中所需的诸如机械设备零部件和汽车零部件等组成的生产零配件。
第五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处理
一、 数据来源
为了全面透彻的研究进口中间品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为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企业数据库两套数据。其中,企业层面的各种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主要来源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这一企业层面的数据,测算被解释变量出口产品质量所需要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海关数据库这一数据。现有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时间段为 1998-2013 年,海关企业数据库时间段为 2000-2015 年,考虑到两套数据涉及的年份,研究期间选定为 2000-2013 年。在对两套数据库进行清洗以及匹配后,本研究运用匹配完成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指标测算和实证分析。
二、 数据处理
(一) 工业企业数据
2000-2013 年工业企业数据库样本包含全部国有企业以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统计口径中制造业占比 90%以上,该数据库报告了企业两类信息:一类是企业的基本信息(如法人代表、企业名称等),另一类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如流动资产、固定资产、营业利润等)。工业企业样本量大,指标多,时间序列长,但存在着样本错配、指标缺失、指标异常、样本选择和测量误差等诸多问题(聂辉华等,2012)。因此在使用工业企业数据库之前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生成一个以企业 ID 和年份为二维的面板数据,来解决企业在中途更变企业代码的问题。借鉴 Brandt 等(2012)方法,采取序贯识别法,分别根据企业代码、企业名称和其他信息识别出同一企业。其次,统一了 2000-2013 年4 位码行业代码。最后,由于一些关键性指标的原始数据在统计上存在缺失或错误,删除工业增加值、从业人员年平均数等关键指标有缺失或负值的企业样本,删除雇员人数小于 8 人的企业样本以及不满足会计准则的观测值。
第二节 变量选取以及计量模型的构建
一、变量描述性分析
本文根据变量的含义与定义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等相关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等指标进行了测算,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 5-1 所示:
从表 5-1 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得出,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是一个取值为 0 到 1 的数值,企业劳动生产率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异很大,这充分说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水平差异很大,企业生产能力不均衡。控制变量从业人数、企业年龄、融资约束、企业规模、资本密集度、企业利润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异也很大,这也充分说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企业规模、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和信贷约束都不均衡。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相应政策应适当向部分贸易加工企业倾斜,进而引导这部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鉴于现实中不同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受进口中间品的影响确乎有所不同,其体现在中间品自身技术以及企业异质性两个方面。从本文对进口中间品的研究从而有效为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中所起到的积极效应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此同时,本文的基本事实表明,加工贸易类企业不同于一般贸易企业,其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对进口中间品有更加积极的响应,这更加坚定了一点,即该类型企业的“学习效应”。因而,政府的政策应当更加关注此类企业,适当时有必要对其政策倾斜,加大对其扶持,从而促进其自主创新。
鉴于当前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试图通过引进高精尖技术的中间品来推动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这一方法收效甚微。故而,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应当加大对研发、创新等领域的投入——包括对人力资源、资本投入以及相应要素的投入,从而可以更好地吸收与转化进口高技术中间品中所蕴含的先进工业技术。更重要的是,企业应当加大对研发人员和高技术员工的培训,以此更好地发挥进口中间品的知识溢出效应。此外,中国应当转变进口中间品的结构,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转向更多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以确保对进口中间品的知识溢出效应的充分利用。
第二,在扩大进口规模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对中间品进口结构的优化。通过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表明,中间品进口的多元化以及企业进口规模的扩大,可以有效降低进口产品在采购及存储方面的单位成本,从而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由于在短时间内,相应制造业企业无法实现自身技术的突破,以及对自身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故而对国外高精技术水平的中间品的进口是其在短期内生产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环节。以往中国企业依赖人口红利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优势所取得的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很可能因为对探索自身出口产品质量方法的忽视而无法保持,在这被动的局面下,中国企业将不得不面临在未来仍旧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因而,本文意识到,中国亟需在进口规模扩大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对中间品进口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