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哪里有?本文基于甘肃、陕西、河北和山东四省 764 户粮食种植户和 756 户蔬菜种植户的研究数据,从二元利益非一致性视角出发,对农户土地利用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和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向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转化的实现路径,对提升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真正实现、提升当前的农业用地质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章 导论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1.1 关于利益非一致性的研究
(1)利益非一致性的矛盾与协调研究
利益非一致性,是指存在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与共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异。虽然利益主体各有不同,但他们隶属于同一个整体利益系统之下,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同利益主体往往会追求不同的目标,但彼此之间又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这种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对立态势,促进了社会领域中各种利益非一致性不同表现形式的出现 (Dagnino et al. 1989;Bookbinder et al. 1990;Fraser et al. 1980;Hipel et al.1990;Fraser 1992)。利益非一致性程度的不断加深,会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失衡与矛盾。利益非一致性是一种对立的状态,源于系统中利益主体在追求不同利益目标时所导致的利益间的对立性 (Meister et al. 1994)。隶属于对立与矛盾的不同利益主体会通过相互影响与联系,基于自身的最终利益目标、并结合自身所获得的信息与资源,辅之以配套的应对策略来影响和决定不同利益之间非一致性的发展方向,达到最终使自身受益的目的 (Kilgour et al. 1994)。利益非一致性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和动摇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与发展水平。因而减弱和降低不同利益之间非一致性的最优办法,则是在所获信息和资源充足的情形下,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和平衡,通过对自身各部分利益的均衡和调整,使该利益主体内部能够达成高度共识,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在总体上优化整个系统综合、稳定、协调的发展。
(2)利益非一致性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研究
农业生产用地是国民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农业用地价值的重要程度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的农户都投入到农业生产活动当中,随着利益主体的日趋多元化和不断扩大化,以及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目标与利益诉求的不同,导致利益关系的非一致性愈加突出,因此,农业生产及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利益非一致性问题也逐渐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的利益非一致性,是在其利益诉求和偏好的驱动下,各类需求对于稀缺土地资源的竞争,其实质是以土地利用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利益非一致性与矛盾(Tesfaye 2017)。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及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是造成土地竞争的自然根源,而人类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则是导致土地竞争的社会根源(Brahmanand et al. 2021)。不同利益相关者基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与利益诉求,竞相争夺数量有限的土地资源,从而导致土地利用过程中农户利益非一致性的产生(Fatemi et al. 2021)。国外研究对农业生产以及土地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非一致性进行探索与研究,为本文提供了较新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思路。
第三章 二元利益非一致性的测度
3.1 样本区农户基本特征
在本小节的研究中,主要从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生产特征和认知特征四方面对农户的基本特征进行统计与描述,并对不同区域内粮食种植户和蔬菜种植户在以上四个方面的特征进行比较与分析。
3.1.1 农户个体特征
3.1.1.1 全样本农户个体特征
如下表所示,表 3-1 中全样本农户的个体特征主要包括六部分,分别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身体自评健康状况、党员身份和村干部身份。在总样本 1520 份农户调查数据中,55.13%为男性,总体占比较大,44.87%为女性,总体占比较小;被调查农户当中,51~70 岁这个年龄段之间,被调查农户的人数最多,占比约为 52%,31~50 岁这个年龄段之间,总体占比约为总样本量的 34%,而 30 岁以下这个年龄段之间,总体占比仅为 4%,是总样本数中占比最少的部分;对于农户的受教育程度而言,整体平均水平则较低,多于 50%被访问农户的教育水平仅为小学或初中,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数多于小学文化水平的人数,由此可见,农户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是目前中国农村存在的普遍问题;就身体自评健康状况而言,大于 50%的被访问农户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有信心,自评身体健康或身体状况良好,只有 8%的农户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满意,在不同程度上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差或非常差;从农民身份来看,具有党员身份或村干部身份的人在总体样本中占比较小,具有党员身份的人大约占比 12%,具有村干部身份的人大约占比 4%。
第五章 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对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5.1 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现状
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主要包括农户对有机肥的施用行为、对绿色农药的施用行为和秸秆还田实施行为这三类,为使测量结果更为精准,本小节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分别对农户在以上三类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上的实际实施情况进行测量,具体的测量题项分别为:“您对有机肥的实际采用情况如何?”、“您对绿色农药的实际采用情况如何?”、“您对秸秆还田的实际采用情况如何?”,赋值情况均为:“全部地块均未采用=1,少部分地块采用=2,一半地块采用、一半地块未采用=3,大部分地块采用=4,全部地块均采用=5”。
5.1.1 全样本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现状
全样本农户(N=1520)不同类型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实施现状如表 5-1 所示。由下表可知,对于有机肥的施用情况而言,在大部分地块采用和在全部地块均采用的农户累计占比 15.62%;对于绿色农药的施用情况而言,在大部分地块采用和在全部地块均采用的农户累计占比 22.34%;对于秸秆还田的实施情况而言,在大部分地块采用和在全部地块均采用的农户累计占比 32.06%。整体看来,在三种不同类型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中,农户在秸秆还田实施行为上的得分相对较高,在有机肥施用行为上的得分相对较低。此外,农户对有机肥、绿色农药和秸秆还田实施情况的平均值均在 3 以下,且均低于全样本农户对这三类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实施意愿的平均值,表明此时农户对这三类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实际实施情况相较于实施意愿整体较低,农户的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未能全部转化为实际行为,二者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第七章 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向行为转化的实现路径
7.1 政府层面
农业用地污染的治理、农业环境质量的提升以及农业绿色生产模式的开发,都不同程度上仰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无论是从农业绿色生产模式的顶层设计方案来看,还是从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具体实施方案看来,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引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农户往往会倾向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导致其在理性的行为目标下做出非理性的行为选择。因此政府便成为了农户是否实施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重要影响主体,只有通过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实时监管,不断净化和规范市场环境,并大力支持和鼓励农业组织的发展,基于此促进和引导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实现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和农田质量的提高。
7.1.1 加强宣传力度与技术指导
政府力量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核心,政府所制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方针,是鼓励和引导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实施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对农业绿色生产和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宣传力度和技术指导,将直接决定农户是否愿意实施绿色生产模式和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第一,加大政府对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宣传力度,告知农户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加之通过电视、网络、纸质媒体等途径对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宣传,提高企业、农户、社会组织等各主体对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认知水平,促使社会各界能够积极参与到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中,从内外两个渠道促进农户的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第二,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作用,加快土地利用亲环境生产技术的传播。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缺陷,例如农技推广专项资金不足、农技专业知识储备欠缺、农机专业人员老龄化等诸多挑战。因而亟需对目前农技人员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换代与升级,通过吸纳和引进一些新的农技专业指导人员来为集体增添一些新鲜血液,以此来提升原有农机专业人员对待工作的热情,增强农机专业人员与农户间的密切关系;第三,通过培育和组织田间学校,建起农户与农业高新科技间的无线链接,构建起农业科技领域转化为生产力效益的最佳实现路径。田间学校的开办与组织,应以服务农户内在需求为核心主旨、以增强农户学习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农户实践能力为动力、以鼓励农户相互交流为途径、发挥流动性课堂这一天生优势、实现农技人员与农户之间的无障碍信息技术交流、以及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无障碍信息技术交流。而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农作物种植类型之间,往往会有很大不同,因此田间学校应采取灵活的开课政策,依据农户的个性化需要和种植目标、采取非固定地点、非固定时间的开课方式,就农户面临的不同困境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2 研究展望
本文基于甘肃、陕西、河北和山东四省 764 户粮食种植户和 756 户蔬菜种植户的研究数据,从二元利益非一致性视角出发,对农户土地利用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和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向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转化的实现路径,对提升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真正实现、提升当前的农业用地质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以有机肥施用行为、绿色农药施用行为和秸秆还田行为为代表,对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影响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对其进行了分析与验证,而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除以上提到的三类亲环境农业生产方式外,农户在对地膜、农药瓶和化肥袋等等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上也可能存在一些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由于本文研究过程中的精力有限,未对农户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在此类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上的作用机理进行验证,故本文现有的研究结论是否能够在农户其他类别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中依然成立,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与验证。在接下来的研究过程中,也可将亲环境采纳行为的研究范围和领域进行进一步扩展,对农业生产中其他类型的亲环境采纳行为加以分析,以探索和验证前文的研究结果和结论是否依然稳健。
另外,本文选取农户截面调查数据为依据,无法对农户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在其亲环境采纳行为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的相应影响作用做出判断。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设立农户对于亲环境采纳行为的固定观测点,获取农户在二元利益非一致性和土地利用亲环境意愿及亲环境行为等方面的面板数据,以全面验证上述三者在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