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影响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可归结为农业现代化生产条件有待加强,特别是山地农机的应用以及水利设施的改善;产业体系有待完善,主要是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够完备等,结合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以及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安排,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具体解决对策。
1 引言
1.3.1 关于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研究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Theodore.W.Schultz[12]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农业现代化概念的学者。他认为,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将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农业现代化”就是指这个改造的过程。此外,他还强调“农业现代化不是目的本身,它只是传统农业技术在进步过程中出现的结果。”
德国经济学家 Adolf.Weber[13]则从经济手段的政治化背景出发,通过对战后的西德和东德1传统组织农业的现代化与发达经济体中集体组织农业的现代化进行比较,追溯了从 19 世纪初至 70 年代对大型农场组织的各种观点,描述了东西德工业和农业的结构,为后人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 Michacl.P.Todro[14—15]指出,在一个经济体中,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发展成正比关系,两者密不可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将有助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农业现代化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将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此外,他认为当农业发展迈入第三阶段,即农业单一经营向混合多种经营转变的发展阶段,农业就成为了能够满足多种需求的专业化产业。
荷兰瓦格宁根大学 Lummina.Horlings[16]等学者则是采用案例分析,对源自亚洲(中国)、非洲(埃塞俄比亚)和拉丁美洲(巴西)的案例进行研究,探讨了什么可能是“真正的”农业生态现代化过程,其中包括社会、文化、空间和政治等方面,从农业生态现代化的角度研究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在研究过程中纳入生态因素,并对其理论不断丰富和延伸。
巴基斯坦 Hena.Sehresh[17]等学者以亚洲的两个国家(中国、巴基斯坦)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作为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并且试图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作出相应解释,最后经过详细计算认为粮食供给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3 江西省农业发展历程以及 SWOT 分析
3.1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的农业发展历程
就江西省而言,“三农”领域自 1978 年来的改革和发展,与全国的整体态势和前进步伐大致相同,历史脉络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1.1 第一阶段:1978—1984 年,探索突破时期
1978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传统的以“一大二公”为典型特征的人民公社体制在不断高涨的“大包干”声浪之中被终结。在农村逐步建立了对外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则是“分田单干”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再加上国家自 1979 年起提高了粮食、油脂等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这就出现了农业总产值长时间以来的第一个大幅增长,增长速度较快,同时,全国粮食产量也是接连上涨。在这一时期,我国广袤农村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得最快的时期。和 1978 年相比,1984 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218.5%,达到 2815.6 亿元;粮食总产量增加 1 亿多吨,增长 133.6%,达到 4.0731 亿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221.8 元,增长 266%,达到 355.33 元。江西省农业总产值从 1978 年的 49.29 亿元增长至 1984 年的 100.32 亿元,突破百亿大关,年均增长率高达 12.57%,粮食作物总产量增长近一半左右,从 1978 年的 1050 万吨,增长至 1984年的 1549 万吨,其余的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几乎成倍增长。困扰中国劳动人民几十年的“温饱”问题终于在这一时期迎刃而解。并且,伴随着农民购买力的提升,也促进了国内商品市场的持续繁荣。持续向好的生产形势、活跃兴旺的市场环境、生机勃勃的乡村社会,这一切的喜悦都来自于“三农”问题的明显缓解。
4 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测评分析—-基于 1978——2019 年时序数据
4.1 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1.1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前文对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可知,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资金、农药、化肥、农机等具有现代特征的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并通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转变农业的经营模式以提升农业的产出能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广泛应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另一方面又在于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要素会导致出现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如何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要素,以维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也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内容。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对江西省农业发展现状的描述,本文在借鉴辛岭[88]、于正松[89]、张航[90]和艾洪娟[91]等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能力、农业经济结构、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等 5 个方面构建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江西省境内山地丘陵面积广阔,耕地面积较少且碎片化严重,这就使得江西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选取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单位耕地面积农村用电量、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有效灌溉率和亩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等具体 5 项指标来测度农业投入水平。
(2)随着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不断优化,江西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 21世纪,农业产出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尤其是江西省境内河湖众多,水产丰富,水产品产出率逐年攀升。因此选取农村土地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均粮食产量、劳均肉类产量、劳均水产品产量等 5 项指标对农业产出能力予以测度。
4.2 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算
4.2.1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于 1978—2019 年的《江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江西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江西省水资源公报》和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因为时间跨度较大,改革开放之初统计工作的不完善等客观原因,一些数据的个别年份数值存在缺失,为了保证能有效处理数据,需要采取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处理,本研究主要采用相应指标相近年份的数值进行代替或者采用情况接近省份的相应指标值代替,将误差降到最小。
从一级指标上来看,根据图 4—2 可知,农业产出能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农业投入水平和农业经济结构。并且五个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数增速也有一定差距,其中农业产出能力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增速最快,但是农业经济结构出现负增长,表明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并没有全面发展。
5 加快提升江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夯实根基
(1)加快农村各级道路建设。一是持续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需要对现有农村各级道路进行改造升级,深入推进县级、乡级道路等级提升工程,加快完善危险地区的道路安防设施,最大限度给农民提供出行便利保障。二是需加快整合江西省农村区域性的物流设施布局,特别是冷链物流建设,实施物流设施的末端网络建设工程,着力构建城乡融合畅通的物流体系。此外,各地必须牢固树立“建好、管好、护好、用好”的原则,坚持“围绕中心建设,紧盯难点管理,整合力量养护,解放思想运营”的做法,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工作,使农村公路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2)做好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一是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尤其是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同时做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对一些已损毁无法排灌的小水渠和末端水渠进行恢复重建,确保完成灌溉任务。二是加强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用水协会等自治组织力量,鼓励引导人民群众能够参与到水渠管理当中,政府部门也应加强日常管理,重点疏通淤塞堵塞的灌溉渠道,确保及时修复新修耕农田的堵塞渠道。三是建设小型灌溉后备水源,可以因地制宜地引导当地农民和村集体以村为单位,合理开挖小水塘,有条件的可以建小山塘,疏通农村水网,提高田地的蓄水抗旱能力,真正做到“旱季无旱,水源不干”。
(3)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当前,江西省不仅要把沼气、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作为农村能源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的开发多种再生能源,优化能源供给结构。还需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能源输送体系,加快实施电网改升工程,提高乡村配电网供电能力和质量。更要通过宣传转变农户的固有认知,在农村积极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和农用节能技术、产品,助力能源消费的提档升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