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29
  • 论文字数:55856
  • 论文编号:el2021112722415424816
  • 日期:2021-11-27
  • 来源:上海论文网

区域经济论文哪里有?本文在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测度方法和研究视角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和创新。以往关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鲜有以城市群为研究单位,并且采用的测度方法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比较平均时,测度出的协调度也比较高的情况。

第一章  绪论

2.2  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学发展
区域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区域的形成,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起点,区域经济学最早追溯至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孤立国理论,在其理论中提出农作物种植区距消费市场的地理距离远近导致运输费用的不同继而影响农作物的布局[20]。其后,韦伯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扩展到工业区位的选择,在原有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加入了劳动力报酬的影响,并且考虑了集聚经济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总结出工业区位选择的标准:成本最小化[21]。以后的经济学者将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区位选择的第一标准,提出了以交易市场为中心,以赚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系统理论。此后,克里斯塔勒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地理论,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二战后,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更加注重模型的构建,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基础上,加入了基本公共服务等的效用最大化目标,区位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完善促进了战后区域经济学的快速发展[22]。
克鲁格曼认为,处理空间距离和收益递增问题的微观经济模型研究的滞后导致了空间问题一直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23]。1957 年,缪尔达尔提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旦地域间的经济差距出现就会影响到以后的经济增长,发达地区经济基础好,在其规模扩张阶段会不断的为自己积累优势因素,落后地区积累不利于其发展的因素,并且这种趋势不断循环,导致经济发展差距继续扩大,这就是著名的累积因果论[11]。此后各个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印证了区域经济学的发展理论的科学性,在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时,欧美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迎来井喷式增长,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实践又促使了新兴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为了解决区域发展的问题,政府干预理论在区域经济政策制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经济学家突破区位理论的限制,加入微观和宏观的经济理论,构建了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动态的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24]。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加入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二十世纪末期,经济学家将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模型和”冰山“交易理论加入了区域经济模型,建立了严密微观基础上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23]。考虑空间因素的新经济地理学成为了区域经济学发展的主流,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实践经验的不断验证相辅相成促进了区域经济学的不断发展。

区域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论文范文

..............................

第三章  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及效率分析

3.1  十大城市群概况
3.1.1  三大国家级城市群概况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简称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总面积 21.17 万平方公里。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城市群内的超大城市上海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全国中心城市,是国际著名的金融、贸易、科教中心。江苏省会南京是长三角城市群唯一的特大城市,是我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矿产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浙江省会杭州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之一。杭州是区域性的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是宁杭生态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苏州是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我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也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乡镇企业到之后的对外贸易再到后来引进台湾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长三角城市群经历了快速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历程。长三角城市群拥有发达的高速铁路网,有浦东、虹桥、萧山、禄口等国际机场,交通运输条件优越,城市群客、货运总量(见图 3.1)全国领先,城市群内更是有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两个吞吐量全球前十的港口。城市群内拥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世界双一流建设 A 类高校,拥有强大的科研能力,是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进入 21 世纪,长三角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节节攀升,如图 3.2 所示,2016年更是超过了 12 万亿。扎实的工业基础、合理的产业结构、发达的商品经济、雄厚的科研实力,这些优势使得长三角城市群成为我国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活力最旺盛的城市群,并且跻身世界六大城市群之列。
............................

第五章  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设计

5.1  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5.1.1  自然条件及资源禀赋
1.区位及地形
自然条件是决定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最直接的因素[11]。我国东西、南北跨度大,东部地区多平原,并且紧邻海岸线,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港口经济的发展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平坦的地势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群资源要素更充裕,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更高,城市群内的每个城市获得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机会更多,所以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更高。相反,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多高原、山地、盆地地形,本身就不利于城市群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交通轨道的铺设。再加之资源要素匮乏、自然灾害多发,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更加困难,稀缺的发展经济的机会更加向核心城市倾斜,造成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低下。在城市群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群所处区位以及自身所具备的地形条件客观上造成了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差距,影响了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无疑是影响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十大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东部地区的城市群比中西部的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更高,良好的区位和地形条件为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资源与能源
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就是资源和能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风能、太阳能、电能等。我国国土面积虽大,但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人类活动,耕地主要呈现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适宜人类活动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东部的土地资源更为丰富,更有利于发展经济,而在水资源方面,西北和华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缺水区,由于地表水的污染,这种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直接导致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下降。我国的西南、东北、东南多林区,而西北、华北地区生物资源比较匮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率比较高。我国的铁、铜等矿产资源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分布特点,而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与西北地区,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江河的上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西北高原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风能比较充足。十大城市群中,各城市群都拥有自己的资源、能源优势,如长三角城市群、珠江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风能都比较丰富,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风能比较丰富,长江中游城市群生物资源、水资源、风能、水能资源比较丰富,中原城市群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川渝城市群水资源、生物资源、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关中城市群风能、太阳能等资源比较丰富。十大城市群各自的资源和能源优势都为自身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城市群经济发展协调水平在各个城市经济共同增长的过程中得以上升。
..............................

5.2  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揭示我国十大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完善我国城市群经济发展政策的前提,为了进一步探讨影响我国十大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宏观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从城市群内各城市的要素投入差异、产业结构差异、工资水平差异、政府规模差异以及十大城市群的交通运输能力等方面入手,选取了十大城市群人口密度变异系数、科学技术投入变异系数、利用外资变异系数、固定投资变异系数来代表要素投入差异,选取了一产比重、三产比重代表城市群内产业结构的差异,选取了平均工资变异系数代表工资水平差异,选取了城市群客运总量与货运总量代表城市群的交通运输能力,以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度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以探求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5.2.1  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选取 2000-2016 年为研究时段,所使用的原始数据来源为 1999-2013 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1999-2017 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区的统计公报等,主要数据包括研究范围内各城市 GDP,人口密度,第一、三产业占 GDP 比重,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投入支出,水陆空客、货运总量,当年实际利用外资,全社会固定资产,职工平均工资以及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等。本文采用第三章中各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结果,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探求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面板数据模型既能观察时间序列维度的个体效应,又能观察截面维度的个体效应,拥有更丰富的样本信息,计量结果更加可靠。本文构建的面板数据模型的主要变量及情况说明见表 5.1。

表 5.1   变量基本情况说明
表 5.1   变量基本情况说明

................................

结论

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依照”协调发展度及协调效率——经济结构及主要问题—影响因素及机制设计“的研究思路,系统研究了我国十大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本文的实证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基于已有的研究对经济协调发展的测度模型进行了改进,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已成规模的十大城市群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十大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效率具体情况。然后从经济首位度和职能分配情况两个方面分析了十大城市群的经济结构,并且总结了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宏观分析和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并且设计了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全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十大城市群的经济协调发展实践水平不同,经济协调发展综合效率均有所上升。就目前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珠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已然处于高级协调的水平,海峡西岸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则处于中级协调的水平,其余五大城市群还处在低级协调水平。总的看来,经济协调度提高是十大城市群的总体趋势,但城市群之间经济协调度还存在差距,仍存在阶梯化特征。从城市群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能力来看,长三角、珠江、京津冀三大国家级城市群的经济协调发展已具有相对成熟的经验模式,能比较有效的抵御危机的冲击。城市群内部成员间的经济联系不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核心城市的经济带动能力差,这些是阻碍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城市群内部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效率而言,城市群内部经济协调发展的纯技术效率对其贡献较大。长三角城市群已经超过其最优规模,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效率也非最优水平,处于冗余状态;而现阶段的珠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均达到最优规模水平;其余五大城市群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规模效率未达到最优。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