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论文哪里有?本文根据山西省 2010-2019 年近十年的相关资料,分析了山西省主要自然灾害,分别研究了旱灾、洪灾和地灾,并基于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对自然灾害综合分析,以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了山西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
第 1 章 引言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从历年灾情变化趋势来看,自然灾害研究常见以十年为研究对象,大致以十年左右为一个周期。自然灾害风险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一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学者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视角:一是自然灾害研究的具体灾种及内容?二是指标体系如何构建?三是计量方法如何选择?四是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围绕这四个视角,学者们展开大量研究。
1.3.1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1)自然灾害风险内容研究。
梳理汇总大量国内外文献发现,自然灾害成果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布局、区域自然灾害的评估与划分、自然灾害发生不同时段的研究(发生前的预警、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及发生后的评估)等方面。不同的学者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各有侧重,研究内容各异,已有关于自然灾害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从自然灾害类型对文献进行汇总,整理具体如表 1.2 所示。
全球的相关机构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评估不断地制定出各种各样的计划,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也随着各种计划的不断修订而变更[27]。全世界的学者不遗余力的对自然灾害评估的指标体系做了丰富的补充和完善,意图使评估结果更具恰当性。Adikari Y 等(2013)[28]从洪灾的治理、对经济的影响、物理反应角度出发建立评估洪灾的指标体系;有学者提出集成化指数从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出发评估损失风险及各因子对风险的贡献;洪灾风险指数(FDRI)采用”H-E-V“框架对城市洪涝灾害进行研究,提出四因子具体的指标,并且加入新的因素(张会等,2005;张会等,2019;张婧等,2009;姜蓝齐等,2013)[29-32];谢婉丽等(2018)[18]选取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植被覆盖程度、地质灾害隐患点等指标进行评估;杨智琴(2015)[33]、孙小凡(2018)[34]提出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来构建指标,其中滑坡易发性指标提出道路密度代表人类工程活动;徐玉霞等(2018)[10]、杜华明(2015)[35]遵循灾害所固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风险相关原理,既包括自然因素,又涵盖社会经济因素,提出综合考虑危险性、脆弱性、暴露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因素;任怡等(2016)[36]提出干旱风险受致灾因子的危险程度和承灾因子的脆弱性影响。
经济社会发展论文范文
..............................
第 3 章 山西省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先前学者的研究,基于自然灾害相关理论,考虑山西省实际情况,结合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综合评价。致灾因子危险性是指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比如气象因素,用 H 表示;孕灾环境脆弱性,”孕灾“指受灾,自然灾害发生时容易受损因素即承灾体的潜在损失程度,用 E 表示;承灾体暴露性,其中”承灾体“指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系统,”暴露性“指承灾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威胁而造成的一些列损失,一个地区面临的风险因素越多,越有可能承受不可预见的灾难,用 V 表示;防灾减灾能力,防止、减少自然灾害,以及灾后恢复力。地区经济水平越高,恢复能力越强,灾害损失和灾害风险越小,用 R 表示。
3.1.1 干旱灾害
(1)危险性
影响干旱灾害危险性的原因主要是干旱频次和年平均气温。一般来说,若一个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年平均气温均高,那么该地区旱灾发生的可能性极大。
(2)脆弱性
孕灾环境主要与年平均降水量、粮食总产量、人均水资源量和高程等因子相关。年平均降水量、人均水资源量越少,孕灾环境越脆弱,海拔越高的地区水分越容易流失,粮食产量越大,发生自然灾害时对农业的影响越大,损失越大,灾害脆弱性越高。
(3)暴露性
在干旱灾害承灾体指标选取方面,主要选择人口密度、地均 GDP、年末常用耕地面积、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行政区面积六个指标,指标越大,发生灾害时损失越大。
(4)防灾减灾能力
选取人均 GDP、地方财政收入、医疗卫生人数、路网密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指标来对其进行量化。其中路网密度用道路总里程数/行政区面积表示。指标越大,相应其防灾减灾能力越强。
...............................
第 5 章 山西省自然灾害风险实证分析
5.1 干旱灾害风险评价
5.1.1 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山西省十一个地市 2010-2019 年十年面板数据为样本,来源于《山西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自然灾害数据库、《中国气象灾害年鉴》、各地市统计公报、山西省高程图、山西省行政区划图以及山西省灾情报道数据和公式计算等整理得到。对于缺失数据,本文采用算术平均法进行填补。根据2010-2019 年山西省各地市相关统计年鉴,对相应指标的数据进行汇总和计算,得出之后计算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库。原始数据详见附录,由于数量庞大,仅展示部分原始数据(以太原市为例)。
5.1.2 指标权重结果
根据 PP-CRITIC 法,依据计算步骤详见 4.1,得出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值,具体如表 5.1 所示。
表 5.1 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由表 5.1 可知,对山西省干旱灾害致灾因子影响最大的是干旱频次;粮食总产量对孕灾环境脆弱性影响最大,其次是年平均降水量;地均 GDP 对承灾体暴露性影响最大,其次是农业总产值;对防灾减灾能力其主要作用的是人均 GDP,其次是地方财政收入、水利基础设施投资额。
..............................
5.2 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5.2.1 指标权重结果
(1)危险性评估与区划
从表 5.6 和图 5.2 中致灾因子危险性区划图可以看出,洪涝灾害轻、低危险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即太原、吕梁、忻州和阳泉,主要由于该地区比较干旱,湿度较小,因此暴雨频次较低,年平均降水量较少,不易发生洪涝灾害。中危险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南部,即朔州、大同、晋中和长治,这两个地区暴雨频次较高,年平均降水量较多。高危险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即临汾、晋城和运城,南部天气相对炎热,湿度相对大,因此暴雨频次高,年平均降水量多,易发生洪涝灾害。
(2)脆弱性评估与区划
由表 5.6 和图 5.2 中孕灾环境脆弱性区划图可知,轻脆弱区主要是大同市,其地处山西省北部,天气相对寒冷,湿度较小,非农人口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少,损失程度小;另外小学生是易受灾群体,其在校人数较少,受灾影响就会较小。山西省脆弱性主要以低、中等级为主,即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这些地区粮食产量较多,洪涝灾害对农业影响程度居中,非农人口较多,人口相对集中,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较大,小学在校学生数较多,易损程度较大。高脆弱性主要为临汾市,其地处山西省较南部,天气炎热多雨,地区面积大,粮食总产量大,洪涝灾害对农业影响程度大,非农人口多,人口集中,另外小学在校人数最多,极易受洪涝灾害影响,潜在的受灾程度重。
(3)暴露性评估与区划
由表 5.6 和图 5.2 中承灾体暴露性区划图可知,轻暴露区主要为晋中和临汾。其中晋中,由于工业增加值和农业总产值最少,工业总产值较少,社会经济不发达;临汾,由于行政区面积较大,人口密度最小,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较少。低暴露区主要为阳泉、朔州和运城,由于人口密度较小,工业产值较少,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较少,经济欠发达。中暴露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由于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较大,人口密度较大。高暴露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南部,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口集中,工业增加值和农业总产值大,行政区面积大,社会经济发达,因此暴露性大。
..........................
第 7 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与建议
7.1.1 结论
本文根据山西省 2010-2019 年近十年的相关资料,分析了山西省主要自然灾害,分别研究了旱灾、洪灾和地灾,并基于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对自然灾害综合分析,以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了山西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
第一,依据自然灾害理论,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一级指标对山西省三种自然灾害进行研究。建立各自的指标体系,并采用 PP-CRITIC 法对指标赋权,运用灾害风险指数模型以及加权法进行计算,并且基于 GIS 技术对山西省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和区划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第二,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大致呈现出从北向南递增趋势。北部的风险水平为轻和低,而南部的风险水平为中等。高风险地区是太原和运城。轻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同、忻州和阳泉。低风险区位于朔州和晋城。中等风险地区主要集中在吕梁、晋中、长治和临汾。总体而言,干旱灾害中、高风险区占山西省区域的近60%。经验证,结论有效。
第三,山西省洪涝灾害风险呈现出从中间向南北两方递增的趋势,并且东南部更甚。各地市洪涝灾害风险差异较大,忻州洪涝灾害风险最小;长治风险最大。山西省洪涝灾害主要以低、中等级为主,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和西南部。表明山西省城市洪涝灾害影响程度较大,风险较高。中和高风险区占整个山西省区域的 55.6%。经验证,结论有效。
第四,山西省地质灾害风险呈现出北部风险较小,南部风险较大的趋势。太原市风险等级最高,忻州风险等级为轻,低风险区分布于山西省北部和南部,分别为大同,朔州,阳泉和运城。中风险主要集中于山西省南部的吕梁、临汾、晋中、长治和晋城。总而言之,山西省南部风险等级总体比北方较大,且中、高风险区占山西省区域的 56%左右,表明自然灾害对山西省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整体影响较大。经验证,结论有效。
第五,山西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总体呈现出北部风险较小,南部风险较大的趋势。太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最高,由于太原市旱灾、地灾发生概率都很高,导致其多种自然灾害的综合风险等级最高。其次高综合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南部的临汾、运城、长治。中等综合风险区域分布在大同、吕梁、晋中和晋城。低综合风险区域主要集中于朔州和阳泉。轻综合风险区域只有忻州,忻州三种自然灾害风险指数均很小,致使其多种自然灾害的综合风险等级最小。中、高综合风险区占到山西省区域的 74.3%,将近山西省区域的 3/4,可见灾害情况不容乐观,需得到各部门重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