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江西省赣州市易地扶贫搬迁梯度安置模式思考[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02
  • 论文字数:37588
  • 论文编号:el2021082114291822874
  • 日期:2021-08-2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哪里有?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城乡关系发展历程以及扶贫搬迁移民发展历程,总结其特征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城乡关系演进下易地扶贫搬迁机制框架。随后以江西省赣州市作为研究对象,从“乡—镇—县”三维空间角度分析赣州市梯度搬迁安置模式,并通过模型分析这一梯度搬迁模式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基于上述探究,讨论在未来城乡发展更加融合的情形下,在乡村崛起和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下,应该超越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打破传统束缚,构建“乡—镇—县”三维梯度搬迁安置模式,实现空间、资源优势互补与配合,进而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体的后续可持续发展,并对如何在后搬迁时代实现搬迁安置区的长效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政策建议。

第一章 绪论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研究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特有的移民搬迁形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搬迁移民活动国内学者对易地扶贫搬迁相关问题研究较为丰富,总体来看,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实施、安置实施、搬迁效果与评价、搬迁主体后续可持续发展,涉及了扶贫搬迁前、搬迁中以及搬迁后的各个阶段。本文从城乡关系演进的角度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模式进行探析,主要从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模式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后续发展两个角度进行分类总结。
(1)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模式研究
回顾已有文献可知,学术界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的讨论主要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城镇化集中安置能够推动减贫效应最大化。陆汉文、覃志敏等认为城镇化安置有力促进城乡发展差距的减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贫困带来的发展阻碍问题[19]。周丽等通过 DID 模型分析,集中安置可以提高搬迁移民的社会资本和生计资本,对扶贫搬迁的减贫产生正向影响[20]。第二种观点是城镇化安置使贫困群体陷入被动市民化的窠臼中,这种状态限制其自身发展。邹英等认为由于自身劳动特性,被动安置在城镇的贫困群体会在市民化进程中陷入困境[21]。马流辉等认为过度遵循城镇化单一模式,易产生多重风险,对稳定搬迁成果的作用不显著[22]。以文军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政府主导的农民市民化方式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农民群体原有生活结构,导致产生被市民化困境[23]。第三种观点是对以上两种观点的折中,相关学者提出易地扶贫搬迁应当实施梯度化搬迁安置。汪三贵等认为易地扶贫搬迁不应当盲目照搬,而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掘村、县、市三级不同地域优势,实施梯度搬迁安置[24]。马流辉等在城乡联动视域下,提出要发挥城乡联动的三维空间协同效应,将村、镇、异地镇统筹起来应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发展问题[22]。
目录
目录
目录
目录
....................

第三章 赣州市易地扶贫搬迁梯度安置模式分析


1 研究区概况分析
1.1 社会经济概况
江西省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地处南岭、武夷山、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处,地形险恶,山地、丘陵居多,属于罗霄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共有 11 个贫困县、923 个贫困村、167 个深度贫困村,是江西省脱贫攻坚主战场。在 2010 年之前,贫困人口 215.46 万人,贫困农户 47.35 万户,贫困发生率为 29.9%,高出全国 16.5 个百分点。赣州市通过系列举措,于 2019 年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至 0.5%以下。在此期间,赣州市总体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逐步改善,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保持平稳上升(图 3-1)。
图 3-1 2010-2018 年 赣州市生产总值、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速
图 3-1 2010-2018 年 赣州市生产总值、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速
.......................

第五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2 对策建议
扶贫搬迁移民能否在安置地区形成稳定生活模式,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最终目标,否则将会再次陷入贫困困境。因此,扶贫移民的后续生存稳定性和生活稳定性的路径选择至关重要。对于贫困地区而言,落后的工业化水平,限制了地方城镇化发展,仅仅依靠城镇化辐射带动搬迁群体,这一作用显然有限。未来针对搬迁群体的发展,应当摒弃传统“城乡对立”观念,将乡村场域、乡镇场域和县域三级联合起来,充分利用城市、乡村两种资源、两种空间,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实现城乡互动和城乡“两头”发力,从而构建搬迁移民可持续发展路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2.1 提高县域综合承载能力
无论是分散安置还是集中安置,易地扶贫搬迁都离不开地方城镇化发展的辐射带动。面对“蜂拥而至”的搬迁群体,县域承载能力的强弱决定了未来搬迁安置成果是否可以持续稳定。因此,推动迁入地城镇化发展,提高县域承载能力,强化“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配合度,是避免搬迁群体“贫困平移”的有效做法[61]。
一方面要实现搬迁群体与经济发展有效衔接。易地扶贫搬迁通过将贫困人口从资源贫瘠地区有序安置至城镇、乡镇、中心村,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类人群的生存方式,也为迁入地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加快城镇化发展,既是承接搬迁群体的硬性要求,也是推动地方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将搬迁群体的后续稳定扶持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才能避免搬迁群体的“贫困平移”现象,关键是要实现三个维度的转变:首先是地域的转变(目前已基本实现),将搬迁群体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从贫困地区转移到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其次是从业方式转变,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变;最后是身份转变,从农民向市民转变。要实现三个维度的转变,应当同步推进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随之、生活习俗等逐步适应城镇,加快推进经济市民化、文化市民化和社会福利市民化[79]。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为搬迁群体提供可靠的发展环境。夯实扶贫产业基础,为搬迁群体的非农化就业提供保障;要加快市政建设,增强城镇化服务、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对搬迁群体的社会福利力度;完善公共空间活动、社交网络拓展、心理咨询服务站等举措,进一步强化搬迁群体的社会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