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社会生产的增长,必然要求市场的扩大,从而要求各民族、各地区和各个国家连成一个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把分散的地方市场联合为统一的全国市场;把国内市场联合成为世界市场。(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和数量迅速增长。1978年城镇化率为 17.9%,2011 年城镇化率突破 50%,2017 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58.52%。城镇化具有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条件和依托。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拓展了经济与就业空间,促进了社会繁荣与进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在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上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十九大报告强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指出过去五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 1.2%,8000 多万转移的农业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毛有丰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的发展动力和最大的内需潜力,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能源是城镇化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对城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口往城镇的转移会引起城镇规模的扩大、消费习惯的改变、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现象,这些方面均能带来能源消费的增加。2011 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其占比超过 90%。我国人均能源储量与能源消费量相比,反差较大。随着城镇化进一步发展,“三高一低”经济发展模式将难以继续,城镇化与能源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为了保障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能源效率是必由之路。
.........
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分析城镇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时,综合分析城镇化发展水平,接着考察城镇化影响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镇化与能源效率关系的研究。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将研究地区划分为东中西部,体现区域差异,并详细分析各地区城镇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以及各地区影响能源效率的城镇化主要因素。同时,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不同地区能源技术以及能源政策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导致各地区能源效率存在空间相关性。空间视角下分析全国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城镇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更符合实际情况,有利于把握现实状况。
(2)现实意义:我国现处于城镇化进程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城镇化是国家经济增长动力,能源是城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城镇化与能源关系密不可分,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引起能源消费量增加,能源消耗过度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镇化与能源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突破能源限制,协调两者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整体以及分地区研究城镇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有利于我国实现节能、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目标,也为我国政府制定区域能源政策,区域发展战略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城镇化发展理论
城镇化的发展伴随着时间和空间上的演进。空间上来看,城镇化的发展兴起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若干小城镇,由于这些小城镇的发展快慢和规模大小不同,使得这些小城镇分别发展成为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中心城市通过其辐射带动力与周围城市共同形成一个城市带或者城市圈。若干个城市带和城市圈形成了全国的城市网络。城镇化通过这一过程,完成其空间上的梯次推进。时间上来看,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分为初期、中期、后期阶段,即 Northam(1975)[1]提出的“城市化进程 S 曲线”。在不同阶段,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城镇化发展初期,城镇化率从 10%提高到 30%。该阶段城镇规模比较小,数量比较少,城镇人口增长比较缓慢。经济基础也比较薄弱,农业占比比较大,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存在简单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刚起步且以商品销售行业为主。城镇化发展中期,城镇率从 30%提高到 70%左右。该阶段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增长比较迅速。经济规模也迅速膨胀,此时工业占比比较大,工业发展迅猛,推动着城镇化快速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从加工型和资源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第三产业发展较快,行业兴起较多,农业生产水平也大大提高。城镇化发展后期,城镇化率超过 70%。该阶段城市规模大,但增长率较低,城镇化发展目标转向提高城镇化质量。此时第三产业发展全面,工业现代化水平高,技术在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得到很大程度利用。
.........
2.2 文献回顾
2.2.1 城镇化研究回顾
国外城镇化研究较早,18 世纪工业革命后,涌现出较多关于城镇化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是城市化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马克思认为“现代的历史为乡村城市化”,明确使用“城市化”一词;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揭示出城市形成机制,两人深刻认识到城市化对人全面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城乡关系,并且意识到城市的高度集中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伴随着负面影响。不少学者提出具有影响力的城镇化理论:主要包括区位论、非均衡增长论、结构论等。区位论主要有杜能(J·H·Thünen)提出的农业区位论、韦伯(A·Webber)提出的工业区位论、廖什(A·Losch)和克里斯托勒(W·Christaller)提出的城市区位论。非均衡增长论主要有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提出的中心边缘论、佩鲁(F·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论、缪尔达尔(G·Mydal)提出的循环累积论。结构论主要有刘易斯(W·A·Lewis)提出的城乡二元论、乔根森(D·W·Jorgenson)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论、钱纳里(H·Chenery)提出的就业结构转换论。法国地理学家 JeanGottmann(1957)[3]首次提出“大都市带”概念,开启了国内外对城镇化的研究之路。在 UrbanGeography 一书中,Northam(1975)[1]分析各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得出城市发展轨迹,即“城市化进程 S 曲线”。太平洋城市带出现以后,20 世纪 80 年代,Gilber 和 Gugle(1982)[4]、Amstrong 和 McGee(1986)[5]等学者开始研究其形成机制以及演变趋势。随后学者逐渐深入分析技术、金融等因素对城市带发展影响的程度。90 年代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学者开始对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展开研究。Stren 和 Yeng(1994)[6]认为影响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一个显著因素是“二元的经济结构”,城镇化的发展应当与政策紧密结合,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功能。Rondinelli(1991)[7]针对政府政策和城镇化发展研究也指出,政府政策对城镇化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
3 城镇化、能源消费现状及城镇化影响能源效率机制分析.......15
3.1 城镇化概况..............15
3.2 能源消费概况..........2
03.3 城镇化影响能源效率的机制分析..............24
3.4 本章小结......27
4 城镇化综合指数、能源效率的测度及空间分布............29
4.1 城镇化综合指数测度..........29
4.2 城镇化发展概况及空间分布..........31
4.3 能源效率的测度......32
4.4 能源效率概况及空间分布..............35
4.5 本章小结......36
5 实证分析......37
5.1 空间权重矩阵..........37
5.2 空间相关性检验......37
5.3 空间计量模型..........44
5.4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说明..........45
5.5 模型检验和结果分析..........47
5.6 本章小结......55
5 实证分析
基于第四章分析得到的城镇化综合指数值和能源效率值,本章主要分析城镇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以及城镇化影响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对象首先是全国 30 个省份,接着是东中西部地区,以此考察我国的地区差异性。考虑到相邻省份的经济技术会存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因此本文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来考察城镇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5.1 空间权重矩阵#p#分页标题#e#
构建空间权重矩阵是进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的前提。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基础通常是根据地区之间的“距离”来定义,也就是地理距离比较近的地区,相关性就越大,地理距离比较远的地区,相关性就越小。本文研究城镇化对能源效率影响时,考虑到各省份之间的空间相邻关系,空间权重矩阵设定原则为 Rook 相邻,也就是两个区域存在着共同的边界,即视为两个区域相邻。Rook 相邻原则能够清楚表达出区域之间的相邻关系,因此被广泛采用。
........
结论
本文基于 2005-2016 年 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主要从三个角度:人口、产业、技术,采用四个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城镇居民人均专利量,运用 DEA 模型中的基于松弛变量的超效率模型测算能源效率,构建二进制空间连接矩阵,利用空间面板计量 SEM 模型和 SAR 模型分析城镇化与能源效率之间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通过分析我国 30 个省份 2005-2016 年城镇化以及能源效率的空间分布情况,本文发现城镇化的空间全局莫兰指数总体上在逐渐增加,2005-2016 年城镇化全局莫兰指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我国各省份的城镇化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正相关关系,相邻省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会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我国城镇化在空间上并不是随机分布的,各省份城镇化呈现正向空间集聚现象,也就是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低)的省份与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低)的省份相邻,呈现相似特征。能源效率全局莫兰值也在不断增加,2008 年莫兰值开始稳定转为正值,2009-2016 年莫兰值每年在逐渐增加,2016 年莫兰值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我国能源效率在空间格局上也具有正相关关系,并且相关性在逐渐增加,相邻省份的能源效率会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我国能源效率在空间上也不是随机分布的,各省份能源效率呈现正向空间集聚现象,也就是能源效率水平高(低)的省份与能源效率水平高(低)的省份相邻,呈现相似特征。总体而言,我国城镇化以及能源效率均存在逐渐增强的正向空间相关性。
第二,从总体上来看,城镇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为正,SEM 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城镇化综合指数系数为 0.065,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城镇化对能源效率产生正向影响。分角度考察城镇化对能源效率影响结果如下:人口城镇化系数为-0.413,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产业城镇化中的第二产业占比系数为-0.044,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产业城镇化中的第三产业占比系数为-0.019,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技术城镇化系数为 0.003,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人口城镇化对能源效率产生负向影响,产业城镇化对能源效率无显著影响,技术城镇化对能源效率产生正向影响。城镇化分角度研究中,技术城镇化是提高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