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经济学的发展曾经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希腊色诺芬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中国经济学家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逐步由政治经济学向科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不断完善。(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理论困惑与现实需求
垄断一词自在经济理论中出现以来,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与讨论的热点。一直以来,对于垄断的一些基本理论,中外学者都持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发展过程中,垄断理论在现实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促进了整个经济理论的发展演进,且其重要地位在不可撼动。然而,事实上,一方面学术界仍然存在着理论研究方面的困惑与不解,另一方面,现实社会也对垄断理论的发展完善存在着迫切需求。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在对竞争问题进行探究时就有对垄断问题进行过讨论。例如,亚当·斯密就十分痛恨垄断厂商的经济行为,强烈要求将其消灭,积极鼓励市场竞争。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①就对垄断进行强烈抨击。他认为,一方面,垄断会扰乱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进而影响社会经济资源的自由配置;另一方面,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所需要的大量资源投入,属于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在传统经济学家眼中,垄断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新古典经济学则是从更多角度对垄断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当一系列假设条件得以满足时,新古典经济学论证得出完全竞争状态是社会经济的最优状态,能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在他们的分析框架下,就认为竞争越激烈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价格也会越接近社会的边际成本,直至实现利润最大化等式,也便使社会福利得以最大化。与之相对应,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下,垄断被认为是竞争的对立面,它可能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研发创新以及损害消费者利益,会导致经济无效率。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文的研究以垄断的社会成本作为主线,从新的视角对垄断进行分析。首先,对垄断的社会成本问题展开研究评述,重点梳理关于垄断的社会成本的主要理论研究。主要对哈伯格三角形、莱本斯坦因四边形、塔洛克四边形展开详细的综述与评析,最终总结出如下结论:(1)不应该将垄断的价格扭曲和成本扭曲分离开来进行讨论;(2)成本是机会成本,应从替代选择的角度来说明垄断的社会成本;(3)要严格区分行政垄断和一般垄断,二者其实完全不同;其次,在上文分析基础上,对垄断社会成本的效率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一方面,构建垄断福利损失的估计模型,统一分析价格扭曲和成本扭曲;另一方面,从替代选择的角度来阐释垄断的社会成本问题。最终得出,垄断的社会成本不存在,而行政垄断存在社会成本;然后,运用案例分析和定量分析对上述理论推演进行经验验证,选取农产品行业(完全竞争的代表性行业)、19 世纪末美国的石油行业(一般垄断经营的代表性行业)以及我国石油行业(行政垄断经营的代表性行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分别对各自价格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以检验理论结果的有效性;最后,归纳研究结果,总结出研究结论,并给出相关启示和建议。各章节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重点介绍了本文将行政垄断的社会成本问题的效率研究作为研究主题的原因以及研究的大体框架,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点及可能创新点等。第二部分:综述与评论。本部分主要是对垄断的社会成本相关分析问题的理论部分进行了研究评述,梳理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哈伯格三角形、莱本斯坦因四边形以及塔洛克四边形,以便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关于价格扭曲和成本扭曲的一体化分析。本部分即为论文的研究重点之一,将打破分开来讨论价格扭曲与成本扭曲的传统,将它们统一至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来对垄断的效率特性给出说明,构建垄断福利损失的估计模型来综合探讨分析价格扭曲和成本扭曲,以对垄断的社会成本问题加以说明,最终得出一般垄断不会带来社会成本,而行政垄断存在社会成本的结论。第四部分:寻租——基于塔洛克四边形的批判分析。主要是基于塔洛克四边形衡量垄断社会成本的方法进行剖析及反思,应从真切存在的替代性产业组织选择的角度来观察垄断的社会成本,运用超边际分析来对各产业组织的总福利进行比较才能说明问题,从而总结出塔洛克四边形与一般垄断的社会福利损失分析无关,它只与行政垄断的社会效率损失有关的结论。第五部分:垄断社会成本问题的经验验证。首先,通过对代表完全竞争的农产品行业和代表一般垄断的 19 世纪末美国石油行业的各自价格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来验证一般垄断并不存在社会成本的结论。其次,选取我国石油行业作为行政垄断的研究对象,通过纵向比较(我国近十年成品油价格变化趋势)和横向对比分析(2016 年新加坡汽油离岸价与浙江石化汽油出厂价格对比)来验证行政垄断社会成本的存在。第六部分:研究结论与展望。该部分归纳研究结果,并总结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关启示和建议,最后阐述本研究的局限并指出未来尚待研讨的问题。
...........
第二章 综述与评论垄断的理论
发展史一直都是充满意见分歧,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大辩论。首先是由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提出不完全竞争理论,他们认为垄断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损害社会福利,但至于垄断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并没有展开研究。直至 1954年,哈伯格发表了 《垄断与资源配置》这篇文章,从此打开了研究垄断社会成本问题的大门。此后,有大量研究从不同视角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究。哈伯格认为垄断会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具体表现有:产量下降,价格上涨。这是垄断的由于定价行为所带来的效率损失。莱本斯坦因则认为由于垄断的存在,导致市场缺乏竞争,从而会使得垄断企业平均成本显著偏高,并用“X 效率”损失来对该情况进行定义。此为垄断的成本损失。塔洛克则认为企业为得到垄断利润会发生一系列寻租行为从而造成不应有的浪费,并用塔洛克四边形来表示寻租成本。这便是垄断的由企业寻租行为所导致的效率损失。虽然关于垄断的扭曲讨论视角还有很多,譬如质量角度层面的扭曲,但是综合来看,垄断扭曲分析的主体内容就由上述三个方面的扭曲分析组成,并且大量后续研究讨论主要是基于上述三个方面分析,不同之处只是估计的具体方法不一样,随之所得出的垄断福利损失的估值不过是量的差异。
第一节 垄断与价格扭曲效率损失
哈伯格(Harberger,1954)①对垄断的社会福利损失的分析研究基于的是新古典分析框架,他认为垄断会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产量同完全竞争行业相比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价格则是大幅上涨,并且构建哈伯格三角形来表示垄断的社会福利净损失,这是与价格扭曲相联系的垄断效率损失。关于垄断存在效率损失的思想及其证明的首创者其实并不是哈伯格,真正的思想起源应该是马歇尔(1920)、库尔诺(1838),哈伯格只是在前人基础上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表述,明确地用哈伯格三角形来对垄断的的社会福利损失进行度量,并给出经验估计。他认为垄断的社会成本应该是消费者剩余的减少未能与垄断者收益相对等的部分,其中,垄断者的收益指的是其垄断净利润,即垄断者收益减去相同成本下完全竞争者收益后余下的部分。借鉴马歇尔提出的消费者剩余概念,哈伯格建立了衡量垄断的社会福利效率损失的模型。为了便于展开模型分析,我们应该先对模型的相关概念和假设给出详细介绍。如图 2-1 所示,在该模型中,纵轴即为产品价格,横轴即为产量,产品的需求曲线是 DD。当市场是完全竞争状态时, 假定成本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由于激烈竞争以及成本曲线未有改变,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使得企业的竞争性价格 Pc与边际成本 MC 相等,即 Pc=MC=c;当市场属于垄断状态时,假定垄断企业的固定成本不存在,且其边际成本没有发生变化,此时企业的边际成本 MC 就变成与平均成本 AC 相等,即为 MC=AC=c,产品价格就变成是 MR=MC 时,对应到需求曲线上 B 点的价格。
.......
第二节 垄断与成本扭曲效率损失
虽然哈伯格的估算结果饱受争议,但是莱本斯坦因 ( Lebeistein,1966)①是首个从哈伯格的理论模型出发对其估算结果提出质疑的。莱本斯坦因的质疑角度是比较新颖的,他在其文章《配置效率与 X-效率》中指出,哈伯格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有一个重要的假设条件:垄断企业会有效地购买和使用生产要素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从而可以看出,当市场由完全竞争状态转为垄断状态时,成本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因而垄断福利损失不用关注成本问题,仅需要考虑价格扭曲情况。但是明显该方法过于理想化了,成本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忽视了垄断企业与竞争企业之间的一个显著不同:垄断企业所承受的市场竞争压力是很小的,且企业内部层次增多,关系会复杂化,因而将会出现生产效率低、浪费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便构成了垄断的效率损失,莱本斯坦因将这种状态称为“X-非效率”(X-Inefficiency)。这是与成本扭曲相联系的垄断效率损失。莱本斯坦因的分析前提在于他发现,对垄断的效率损失进行分析时除了要分析价格损失之外,还要将厂商的生产成本变化情况纳入分析框架:高市场集中度的存在不仅使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且使生产成本高于技术上最小的水平(Leibenstein, 1966)。他认为,企业因层次增多及关系复杂化会带来管理上的困难,且会由于垄断的优越性而降低努力程度,故而不能有效地使用要素投入,由此引起的潜在的社会福利损失要大得多,并且他认为这种效率是垄断独有的,与配置效率截然不同,将其取名为 X 效率(Leibenstein, 1966;Comannor & Leibenstein,1969)。#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 关于价格扭曲和成本扭曲的一体化分析...........20
第一节 竞争经营与一般垄断经营的比较........20
第二节 一般垄断经营与行政垄断经营的比较.......24
第三节 本章小结......26
第四章 寻租——基于塔洛克四边形的分析.....28
第一节 并非一般垄断的社会成本......28
第二节 部分构成行政垄断的社会成本.....29
第三节 不恰当的垄断社会成本度量.........31
第五章 垄断社会成本问题的经验验证......34
第一节 一般垄断社会成本的验证分析.....34
第二节 行政垄断社会成本的验证分析.....38
第五章 垄断社会成本问题的经验验证
在垄断及其相关的问题上,人们的理解基本上一直是基于新古典分析框架建立起来的。而这些认知往往是没有现实基础、缺乏逻辑一致性的,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有一个大体了解这也无妨,问题是一旦在经济实践中将这些认知也渗透其中的话,无法保证不会产生危害。反垄断问题在我国经济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中,逐渐提上议程。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1993 年出台《反不正当竞争法》,十五年后,《反垄断法》出台,在此基础上,发改委又制定实施了《反价格垄断规定》和《反价格垄断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因而,就迫切需要通过对现实经济进行总结分析来对本文所提出的垄断的社会福利效应结论进行验证。任何类型的产业组织都是用来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其提供的产品的质量、价格来说明该产业组织的社会成本。这种比较不是产业组织自身在边际内的比较,而是各个产业组织之间的超边际比较。其中,对垄断产业组织来说,现实世界的数据无法直接用来计算出垄断的成本,因而就需要做历史比较,即跟没有垄断的情况比较,价格是否有所提高,质量是否发生恶化。在时间过程中,质量通常都是发生改善的,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比较价格来对垄断的社会成本问题进行说明。
第一节 一般垄断社会成本的验证分析
垄断之所以饱受诟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垄断会带来高价。而在现实中,我们找不到一般垄断行业中厂商提高价格的例子,反而随处可见的是其降低价格的例子。譬如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首次实现了铝制品的商业化的美国铝业公司凭其熔铝技术专利垄断了铝锭的生产。尽管后来专利到期,但是铝业公司凭借其活跃的研发能力继续在市场上独占鳌头,直至后来占据了美国近 90%的市场。铝业公司多年的垄断和持续研发的结果是:铝锭产量大增和价格大幅下降。产量方面,日产量在 1889 年到 1897 年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增加了近 160 倍。价格方面,则是在半个世纪里不断下降,从一开始的每磅 5 美元持续下跌至每磅 22 美分。这样的结果是令人惊叹的,美国铝业公司的独家垄断非但没有造成巨大的社会损失,反而促进了铝锭产量的大增和价格的大跌,并且该公司不断为社会创造福利,1910年开发出铝箔新产品,成功将铝应用到了当时美国的新兴产业,极大的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类似例子在现实中不胜枚举。
.......
结论
虽然新古典分析为我们建立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框架,但是,这个框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以致于它高估了垄断的福利损失。现实经济中,更加多见的是少数拥有垄断势力的厂商存在于市场之中,消费者也从中享受着不断降低的价格和不断提高的质量,因而我们有理由怀疑主流垄断导致社会福利损失的理论是否站得住脚。基于此,迫切需要开展经验研究,以对各种理论进行检验。本文首先通过构建福利损失估计模型分别对竞争经营与一般垄断经营的福利情况以及一般垄断经营与政府规制下的垄断经营福利情况进行比较,进而对垄断的效率特征进行说明。然后在模型讨论的基础上,分别对现实经济中的两种情况进行经验验证。综合全文研究内容及结果,主要得到以下几条结论。虽然一般垄断与行政垄断都被叫做垄断,然而它们其实并不是同一类事物。通常一般垄断是通过努力降低成本、潜心发明创造这样的市场竞争获得的,行政垄断则是反市场竞争的产物。主流理论并没有对行政垄断和一般垄断做出清晰界定,以为二者是同一类事物,理所当然地认为厂商为获得垄断利润都会进行寻租行为,从而错误地认为只要垄断利润存在就必然有社会福利损失出现。如果想要通过探讨多大比例的垄断利润才算垄断的社会成本来纠正这一错误的话,反而会更加混乱。一旦把替代性产业组织的比较融入到分析之中,那么在位厂商为了保有垄断利润和垄断地位而产生的费用支出,就不能算做是一般垄断的社会成本了。塔洛克及其相关分析的根本问题,不是关于垄断的与寻租相联系的社会成本度量的“量”的错误,而是“质”的根本性错误。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