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历经 30 余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经济结构不合理、行政干预过多、产业结构失衡、收入分配不公等等,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到中共十八大前这一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关于上述问题的改革,始终处于“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状态,改革的进程出现明显的拖延,为此,本届政府着力推行全方位的改革。针对本届政府的大规模的改革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一是具有“重新启动”中国改革进程的意蕴,这意味着过去十多年的改革其实处于停滞甚至部分倒退的状态;二是具有十分明显的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特征,这又意味着一度行之有效的中国改革由地方创新带来的自下而上的经验反馈特点消失了;三是这场改革恰又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呈现出异常的复杂性,这说明了原有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进一步的观察不难发现,市场化改革的停滞并未带来经济的衰退,但是在各级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以及由此直接或间接带来的投资驱动下,本世纪初的十年恰恰是中国经济增速最快的十年。由此,是否是因为土地财政的兴起阻滞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受“资源诅咒”假说原理的启示,土地财政是否也扮演着相似于自然资源禀赋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阻碍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亦即,本文试图梳理改革停滞与土地财政的关系来求证是否存在另一种类型的“资源诅咒”。进一步,政府或决策者的改革动机是渐进式改革推进机制的关键一环,那么,土地财政的愈演愈烈是否也对改革的动机产生影响?这也是本文尝试探求的。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研究意义
第一,本文的选题既同当前的经济现实相吻合,也与当下政府的行为逻辑相一致(土地财政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了不用依靠市场化改革也能够维持经济增长的条件,即在当前的“土地财政”体制下,以土地为中心的财政收入模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兴起,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对改革的依赖减少,导致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缺乏推进改革的激励与压力,改革被拖延),不仅深刻揭示了过去十多年中国市场化改革被阻滞的原因,而且严密论证了土地财政是一种变相的“资源诅咒”;第二,通过对土地财政兴起对中国改革停滞(拖延)问题影响机理的细致的分析,揭示出土地财政这种变相的“资源诅咒”是如何从局部到整体影响到中国改革——其实质为改革动力角色的扭曲,使地方政府失去了艰苦的市场化改革创新的努力动机,而这样一来又使得改革推进进程中的上-下双向互动机制遭到了破坏,失去了来自基层改革经验的支撑和反馈,(再加上其他的问题堆积)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中国的改革进入了单边(单向的)自上而下改革局面。这一点对于推动进一步的改革而言显然颇为不利的,对此文章进行了十分细致地分析;第三,对经济新常态、土地财政及其涉及到进一步的改革动力与机制问题分析,不仅对于解开中国改革拖延与停滞的症结,拓展中国改革研究的视野、丰富现有改革的文献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土地财政的衰竭等倒逼地方政府改革,使中国的改革进程重新回到上-下双向互动机制推进机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资源诅咒效应的研究综述
自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既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其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但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愈来愈多的资源丰裕型国家(尤其是位于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的国家)陷入经济增长困境之后,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这一传统观点开始受到空前的挑战。基于与上述传统观点相背离的经济现实,Auty(1993)首先提出“资源诅咒”这一概念,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对该问题作了深入研究与探讨。最初,“荷兰病”现象被视为“资源诅咒”假说的前身,狭义“荷兰病”是指荷兰的制造业在格罗宁根发现大量的天然气之后开始衰退的现象,广义“荷兰病”则为一国或地区的初级产品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Cordonand Neary,1982;Cordon,1984;Neary and Wijnbergen,1986)。通过对“荷兰病”现象的研究,Gelb(1988)首先分析了石油租金收入对经济的影响,并建立了资源诅咒假说的理论雏形;研究发现,1971-1983 年期间资源丰裕经济体的国内资本形成效率比资源贫乏经济体的国内资本形成效率经历了更严重的恶化;Gelb认为,使用石油资源收入的成本抵消了石油资源收入本身的收益。然而,“资源诅咒”一词于 1993 年由经济学家 Auty 首先提出,“资源诅咒”是指,从长期来看,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比那些资源贫乏的国家经济增长更为缓慢;尽管资源丰裕的国家可能会因资源价格的暂时性上涨而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但最终又会陷入经济低迷状态,即所谓的“富饶的贫困”。
........
第二节 资源禀赋与土地财政
针对土地财政本身及土地财政相关的研究不胜枚举,而从“资源诅咒”的视角探究土地财政相关问题则极为匮乏。关于土地财政本身的研究,最初时候,土地财政仅被指为地方政府通过竞拍土地方式,获取高额的土地出让金的财政行为(周飞舟,2006;陶然和曹广忠等,2007);也有部分研究者观察到了一些地方政府以“零地价”的方式出让土地的现象,由此,又赋予了土地财政中的“土地引资”的另一份含义,亦指地方政府用较为廉价的方式出让土地进行招商引资,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创造再就业(张莉,2011)。针对土地财政相关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财政的产生原因,规模测算,利弊影响与解决对策。(1)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分税制改革;二是,官员晋升考核机制;三是,二元的土地制度。(2)土地财政的规模测算:不少学者对国内的土地财政规模及依赖程度从不同层面(省级层面和市级层面)进行过测算,研究发现无论规模还是依赖程度,均有据大幅度的提高,总体上呈井喷式的增长。表现在,2000-2013 年期间,我国31 个省份的土地出让金水平年均增长速度为 39.17%,2013 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总额达到 4 万亿元。2000 年中国各省份的土地财政依赖度为 8.51%,2013 年则达到了 38.80%,十四年间增长超过 30 个百分点,年均增长速度为 12.38%(牟燕和钱忠好,2015)。(3)土地财政的利弊影响,主要是以下几种观点:好的方面,土地财政推动经济增长、弥补财政收支缺口和增进社会福利(杜雪君等,2009;周飞舟,2010;文雁兵,2015);坏的方面,土地财政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引发政府寻租和房地产泡沫,甚至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结构的演变(吕炜和许宏伟,2012)。(4)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对策主要从税、债、管控和监督机制方面提出:一、开征房产税与物业税以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二、推动地方债试点,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三、提高财政透明度,加强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监督,降低政府寻租行为。
........
第三章 土地财政是变相的“资源诅咒”吗?——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 17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模型....... 17
第二节 计量模型设定、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21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27
第四节 本章结论.......... 34
第四章 土地财政、政府行为与改革动机.......... 37
第一节 理论模型:基本假设及均衡解.......... 37
第二节 计量模型设定、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41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48
第四节 本章结论.......... 58
第五章 全文结论..... 60
第四章 土地财政、政府行为与改革动机
在上一章中,我们通过“资源诅咒”假说原理,并运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方法研究了土地财政对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影响,得到土地财政是变相的“资源诅咒”的结论。但上述考察仍有不足之处:首先,中国的改革是由政府主导而进行,实现政府改革目标的方式是为民众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所需手段为经济增长或财政增收,其实现路径无外乎市场化改革和非改革两种方式,但随着非改革手段使用的日益增加(表现在土地财政规模的不断膨胀)给政府带来愈加丰厚的财政增收,也能为民众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的政府目标,从而市场化改革的手段被逐渐抛弃。然而,探究其论证逻辑不难发现,土地财政通过财政增收影响经济增长(或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的来源从而改革拖延;考虑到改革的动机也是中国渐进式改革推进的关键一环,加之政府寻租和政府公共物品的供给同属于政府行为,那么,与之类似的,土地财政通过财政增收影响政府行为(政府公共物品供给和政府寻租)从而也会影响市场化改革的动机吗?其次,如果存在土地财政影响政府公共物品供给和政府寻租行为从而改革动机,那么,其影响程度又是多大呢?上述问题在第三章中都缺乏讨论。有鉴于此,我们参考卢新波等(2017)的研究思路,试图对上述主题展开整合研究。其逻辑是:首先,在 Perez-Sebastian and Raveh(2016)模型基础上进行拓展,描述改革动机缺失的过程,分析土地财政是如何影响政府公共物品供给和政府寻租等行为,进而影响市场化改革动机的可能;然后,辅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在实证上为理论模型推论结果做进一步的研究佐证。概言之,本文意在构建一个“土地财政—政府行为(公共物品供给、政府寻租)—改革动机缺失”分析框架,将土地财政影响政府公共物品供给和寻租从而改革动机缺失这几个问题进行整合研究,为理解“中国市场化改革停滞的同时,经济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之现象提供一种可能性的分析思路。#p#分页标题#e#
.......
结论
本文首先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推进机制的假说,作为理解政府或者改革决策者的动机与行为原则,从而理解中国改革推进机制的关键。其次,以此为分析框架,阐述土地财政阻滞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内在逻辑。接着,运用 1999—2014 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上分别考察了土地财政规模的扩张对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影响。同时,鉴于政府或决策者的改革动机亦是渐进式改革推进机制的关键环节,我们首先在 Perez-Sebastian and Raveh(2016)模型基础上进行拓展,描述改革动机缺失的过程,分析土地财政是如何影响政府行为,进而影响政府的改革动机的可能;然后,辅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一步地深入分析愈演愈烈的土地财政对政府的改革动机所产生的影响。得到如下研究结论:在土地财政规模的扩张对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影响的实证分析中,本文利用固定效应、DIF-GMM 和 SYS-GMM 模型估计显示,土地财政与市场化改革之间的系数均在 5%的水平下显著为负,土地财政每增加一单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平均降低 0.45 个百分点;采用土地财政依赖度替代土地财政,用同样方法估计得出,土地财政依赖度每上升 1%,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平均下降 0.36%,回归结果依然一致;通过构建财政分权和土地财政的交互项,经克服内生性的DIF-GMM 与 SYS-GMM 模型检验发现,财政分权对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也存在影响,财政分权通过土地财政这一中介而对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产生阻碍,这种中介效应的平均影响程度为 0.25%,在控制了影响市场化改革的多种因素后,估计结果依旧稳健。本文的研究为市场化改革停滞原因的探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上述分析结果同当前的经济现实以及政府的行为逻辑(土地财政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了不用依靠市场化改革也能够维持经济增长的条件)也是相符的。在目前的“土地财政模式”下,土地财政的兴起使得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来源对市场化改革的依赖减少,导致中央和地方政府缺乏推进改革的激励与压力,改革被拖延。亦即,论证了土地财政为“变相的资源诅咒”。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