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选题应该能够解释关系较多人利益的现实活动,如用激励理论研究中国农业问题。解释范围太狭隘的选题写作意义也不大,但可以作为小品文,如研究清华北大占位问题。(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上海论文网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产业发展有了新的动向:工业经济开始向服务经济演变,而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又是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OECD 的主要成员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超过了 1/3,同时,其创造的就业也显著的超过了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营销活动、物流的配送在产业链的产生的附加值的比重也是与日俱增。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我国的制造业迅速发展,奠定了我国世界级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然而,现今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频繁的遭到一些国家的反倾销抵制,优惠的政策以及人口红利难以为继;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低附加值,这些问题日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特点,能够通过减少制造业的交易成本,深化产业分工,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式支撑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 2014 年的 8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对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强调了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激发内需潜力、扩大社会就业以及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十一五”规划就明确提出将“提高服务业”比重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三大重要任务之一,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得益于交通基础设施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尤其是中心城市的集聚现象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中的典型事实。例如美国纽约金融服务业集群,硅谷 IT 产业集群;国内北京中关村 IT 产业集群,上海陆家嘴金融服务业集群。学者们开始从对制造业集聚的研究转向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介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理论基础及文献评述。这一部分首先对文中的主要概念研究范围进行界定,系统地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接下来梳理了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关研究。第三章,首先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的原因,并提出由于供需错配导致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围城市溢出,指出其外溢路径主要有:人力资本的外溢、资本的外溢、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以及集聚的外部性。第四章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进行了测算,并探究了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情况。首先介绍了产业集聚的测度指标,接下来用区位商指数测算了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区位商和各个城市的区位商,最后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刻画工业空间分布状况第五章主要通过实证计量的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溢出效应进行检验。首先对本文的研究变量进行了说明,然后通过空间面板模型从整体上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最后用普通面板模型单独检验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以及 3 个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协调成都。第六章结论及政策建议。这一部分对前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最后分析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对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生产性服务业是格林菲尔德(H.Greenfield,1966)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时首次提出的。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服务的需求方主要是生产部门,供给方主要是企业、政府及非盈利组织。Browning&Singelman(197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性及专业化的特征,例如保险、金融、经济等,这些行业有助于生产过程持续进行从而提升产业水平。Daniels(198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除了消费性服务业外的服务业。在进一步的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后,Hansen(1994)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对产品的生产以及其他服务的投入发挥着纽带的作用。相较于国外,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起步较晚,闫小培(1999)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这样一种行业:提供的产品并不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而只是为其他企业提供中间服务的一种行业。李红梅(2002)明确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产品的服务业。通过对中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总结,刘曙光(2011)提出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脱离出来的,为各个生产环节提供支持的产业。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了满足下游生产需要、提供中间品投入而非提供最终面向消费者产品的行业。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其具有的强大的辐射力,可以对外围城市的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姜海宁、陆玉麒等(2008)利用引力模型测度了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状况,发现中心城市对外联系的强度都在不断地增强,但是存在区域异质性:上海对浙江的中心城市联系强度大,并且随着距离的增加,联系强度发生衰减;南京和杭州与外围城市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中心地位不够突出;由于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发达导致了宁波对外经济联系弱。赵雪雁、江进德、张丽等(2011)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分析皖江经济带各城市对外联系状况,依据经济总量、对外联系均匀度等指标确定了合肥和芜湖为中心城市,并计算了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单正英(2013)构建了考虑空间距离因素的中心城镇规模对外围城镇的影响模型来定量分析中心城市对外扩散效应,结果表明,中心城市会对非中心城镇的规模产生溢出效应。并以重庆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中心城镇规模对外围城镇影响力约占外围城镇规模的 1/3。牛华勇以北京和上海都市圈为例,选取多个指标来测度北京和上海两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力,结果表明这两个中心城市对周围城市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之所以北京和上海的辐射力存在差异可能是两个城市的禀赋和产业结构存在着差异,故而中心城市要因城施策。许冶,焦秀焕(2013)等利用中国大陆省级面板数据,用空间计量方法,测度了北京、上海两个中心城市技术扩散对全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北京与上海的技术扩散效应为正,且北京要强于上海,相应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分别为 0.01 和 0.004;在考虑地理距离这一因素后,通过 GWR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天津、河北、内蒙古、山东和河南这些省份而言,北京的技术扩散效应要强于上海,而江苏、浙江、福建和江西这 4 个省份刚好相反。金祥荣,赵雪娇(2016)利用全国市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极化效应,结果发现,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影响力同其经济规模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275,且通过了 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通过分城市群回归分析,他们发现中心城市依然对外围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正向溢出作用;分时间段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6 年津京冀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有着负向溢出作用,而山东半岛的济南对外围城市的溢出效应很显著为 0.317,青岛的溢出效应却并不显著。
..........
第三章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溢出的路径.... 15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集聚的原因.... 15
第二节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溢出缘由及路径............ 16
第四章 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基本情况分析.......... 20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基本情况.... 20
第二节 制造业基本情况...... 24
第三节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集聚对外围城市制造业溢出效应的实例.......... 29
第五章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31
第一节 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31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35
第五章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第一节 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一、模型的设定#p#分页标题#e#
依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在选择影响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时,除了要考察本文关注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这一核心解释变量外,还要考虑基础设施状况,人力资本投入、外商直接投资、货物周转率和信息化水平等因素。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以及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最后选取了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力资本存量、外商直接投资、货物周转率及信息化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另外,一些宏观经济变量的条件分布常常由于济活动中的边际递减规律而存在异方差,因此,在接下来的实证中,各变量均为自然对数的形式。虽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对周围城市制造业产生空间外溢,但是其溢出效应具有区域边界:(1)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与交易过程往往涉及到隐性知识,但隐性知识的特点是随着距离的增加,传播范围骤减;(2)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企业间不信任风险也越大;(3)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的存在(程中华、李廉水等,2017)。因此在分析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周围城市的制造业溢出时不能忽略地理距离。另一方面,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与其本身的规模息息相关,一般而言,城市规模越大其辐射范围越广,所以考虑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溢出效应时,中心城市的规模不能忽略,故本文把 3 个中心城市的区位商乘以城市规模与外围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空间距离比值。其中城市规模用人口衡量,空间距离采用百度地图上两个城市的通勤距离衡量。
..........
结论
本文先研究了 2003-2014 年长三角城市群 26 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然后重点研究了 3 个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对外围城市的制造业溢出效应。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文用区位商测算了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发现其始终在 1 附近徘徊,说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不够高。在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范围时,发现上海、南京和杭州 3 个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显著高于其他城市。长三角城市群的制造业分布具有空间相关性,这是因为相近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然后,整体考虑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溢出作用时,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都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为负,且空间计量回归的结果反映的负效应更大,这说明就整体而言,长三角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产生里“挤出效应”,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各个城市“各自为政”,纷纷制定求大求全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政策,导致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同时占用了大量的资源。研究还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 3 个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周围城市的制造业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这 3 个中心城市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也显现出了协调发展的态势。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