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家校协同育人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学校、社区三方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调整,以确保教育质量和效果。为了持续发展家校协同育人,构建评价与反思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让家长、学校、社区更加紧密地合作,还能够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提高教育透明度。
一、绪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1.关于家校协同育人概念研究
目前为止,国外学者关于家校协同育人的概念理解为“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关系”。依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将这种伙伴关系定义为家庭、学校、社会合作伙伴关系是指将学校管理人员、教师与家庭、社区成员和区内各类型的组织机构以平等、合作的原则在一起共同制定计划、协调、执行开展各种活动,最终促使学生在学业表现、行为习惯、社会交往等方面取得成功。①美国学者爱普斯坦认为这种关系更好地体现了家庭、学校和社区三方面在在共同利益的指引下对孩子的教育和健康成长承担着共同的责任与义务,通过投入共同的时间与精力,最终对孩子产生重叠影响。
国内专家学者对家校协同育人的理解各抒己见,尚未形成明确统一定义。家校协同育人是在家校合作基础上发展起来。最早提出家校合作概念的是国内研究学者马忠虎,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会对学生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作用下发挥不同的功能,两者相互影响与制约贯穿于整个家校合作过程。③学者黄河清认为家校合作就是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中去,教师负责指导家长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双方相互配合相互支持。④这一观点具体明确了家校合作的基本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家长、老师的职责。上述两位专家都认为家庭和学校是家校合作主体,此时并没有将社区之一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力量纳入协同共育研究领域中。
三、江西H中学家校协同育人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公众生活品质的稳步提高,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关键在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紧密协作,因此,家校协同育人成为紧迫之务。然而,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四、五线城市的初中学校在家校协同育人方面尚存效率不高、效果不佳的问题。研究者所在学校虽已完成城镇化进程,占地面积和教室硬件资源齐备,但从教学软件环境来看,学校领导及教学管理人员对家校协同育人的认识尚不到位,仍以学生成绩作为评判教师业绩的主要依据。此外,教师队伍年轻化,缺乏与家长有效沟通协作的经验,社区对家校协同育人的参与度不高,均为阻碍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在家校合作共育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国高校都开展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科学研究项目。家校合作育人初见成效。但是家庭学校之间的合作和运作机制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强化的重要环节。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把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完善合作育人的体制,建立父母、老师、政府、社会等多方关心的全面发展机制。①2023年12月,江西省教育厅等十三部门关于《进一步健全全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意见》指出:“进一步加强了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家庭教育的服务;初步确立了父母的科学养育理念,更好地承担起了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责。”
五、江西H中学家校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与教师层面
1.家长与教师参与家校协同育人活动意愿不统一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家校协同育人问题,不论城市还是乡镇都在大力宣传家校协同共育。从图5-1可以得知,家长层面来看,大部分家长还是愿意参加家校协同育人的,占比超过66.74%,20.56%的家长只是比较愿意进行家校协同育人,但仍有12.7%的家长表现出一般、不太愿意、或者不愿意;老师层面来看,愿意或者比较愿意参加家校协同育人的占比92.65%,远远超过家长占比,老师们没有不愿意的。根据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在家校协同育人意愿中,学校老师占主导地位,家长一般是配合或者被动地位。例如初中二年级八(3)班的一位家长A20表示:“我们一家人都很配合,我和妻子都是农民,主要在家务农。除了农忙时节,我们都有空闲时间。如果学校有需要我们参与的活动,我们会尽量参加。”在回答志愿活动的角色问题时,该家长表示:“我们主要是观众,就是在那里观看。通常是学校老师打电话通知我们需要参加,然后我们就去。至于具体是什么活动,我们也不太清楚。”
七、江西H中学家校协同育人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家长层面
1.积极参加家长学校课程学习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研究者所调查的江西H中学位于南昌市城郊的湾里区,常住人口为当地几个村的农民,随着中国城镇化、老城区人口分流政策实施,近10年来也出现了一定规模人口流动,家长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原本的单一本地乡镇家庭逐渐转变为多层次、多背景的复杂群体,其中包含了因购房迁入和外来务工人员。尽管本地乡镇家庭文化水平基本为初中或者初中,还有部分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没有上过学,因购房迁入和外来务工人员只有少部分是本科或研究生,因此他们有寻求更优质的教育培训的诉求。他们也非常需要学校提供的教育支持。然而,据研究者所知,该学校为现有的家庭教育培训的基本都是当地教育部组织网络培训,近两年每学期随机安排1-2次,有的学期还没安排,是否参与培训由家长自由选择。培训内容包括缺乏系统性,培训频次也少,培训中对于家长未进行监督,培训后也未组织交流,导致这样的线上培训对家长的指导效果有限。此外,对于不同需求的家长群体,缺乏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这表明,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满足不同背景和需求的家长的教育支持需求。家长学校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路径。
结语
由于城乡之间在教学理念、教学质量、师资配备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特别是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乡镇地区,家庭与学校间的合作显得尤为薄弱,亟待社会关注。
在“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行下,乡镇初中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的均衡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为了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协同育人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双方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共同搭建一个高效协同育人的平台。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问题:家校双方在“双减”政策下存在理念差异,容易引发分歧。部分家长对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未能及时调整家庭教育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度。同样,学校方面也未能充分结合“双减”政策和家长需求,开展富有深度和针对性的家校协同育人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升家校协同育人的效果,优化现有状况,学校需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首先,学校应努力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家校协同育人制度体系,确保双方合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建立系统化的家长与教师分类培养机制,针对不同层次的家长和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支持。此外,完善评价反馈与监督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同时,为了深化合作层次、营造平等共育的氛围,学校还需要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充分了解双方的需求和期望。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家校互动活动,如家长会、教育讲座、亲子活动等,以增进家校之间的了解和信任。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家校双方可以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