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一线高中语文老师,笔者很赞同欧阳修“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观点,很荣幸能够成为第一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践行者,亦深知探寻“整本书阅读”教学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一、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理论及现状
(一)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基本理念
语言是人们情感表达、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我们生活在大群体里,在与人沟通交流的同时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想要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人群,基本的听说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高中阶段正是培养听、说、读、写的重要阶段,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逐渐地从口语表达转向书面表达,若肚子里没点“墨水”,则会无从下手。此时作为提升修养、开拓眼界的有效手段——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我们攀登阶梯重要的辅助,唯有读书破万卷,方可下笔如有神。学生通过语文课本了解夏至清的朝代更迭,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历程,领略大好山河、品鉴名人字画、畅读兵法著作、领悟人生哲理......阅读,带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挖掘”,但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得到的只是表象,要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取大量信息,不断地思考,经由大脑反复“咀嚼消化”,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使其得到升华,方可在之后的知识探索中游刃有余发挥自如,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
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将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佐。”17整本书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念,这种大局观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影响着学生阅读的兴趣、乐趣。要知道,阅读兴趣是阅读的保障,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去拓展,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持续不断的,是在将来的学习道路上不会遗忘的,是能够感染学生一生成长的,这是“碎片化”模式阅读所不可企及的。整本书阅读完后,定会让你豁然开朗,发现以往单篇短章给予不了的惊喜,而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感,就在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铺垫,整本书阅读就是提升惊喜感的源泉,只有通读全书,提升阅读和理解能力,揣测人物命运的安排、场景的布局,给予思维得以深入的可能性,才能开拓眼界,寻找到自己想要的表达方式,并将这种表达方式运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行动研究个案 ——《乡土中国》教学
(一)《乡土中国》教学的行动研究方案
研究背景
众所周知,阅读是相伴我们一生的精神活动,对每个人来说,在一辈子的生活中,要开展好这项精神活动,除了靠我们的阅读兴趣外,还要靠什么呢?那就是习惯。习惯是从小养成并伴随一身的,是要靠父母精心栽培的,是需要老师正确引导的。好的习惯会让我们减少思考的时间,提高做事的效率,面对困难险阻也丝毫不惧,应付自如,会让你比别人更快、更轻松地走向成功。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就高中语文学习而言,学生同样需要习惯,那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上,整本书阅读给予学生的能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课程变革和素质教育、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现今,高中“整本书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是现实而必需的要求。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学生阅读能力的内在发展,制约着高中教育的发展。因此在开展阅读时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注重整体力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并且有效结合“阅读”与“写作”,通过以上措施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高中“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为此,笔者搜集了各种文献资料,整理出有待解决的问题,走访各个学校实地考察,对学生进行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并与相关人员进行讨论,以求对问题本质的确实了解。根据我国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际情况,整理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并且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让部分高校教师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
三、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行动研究结果的反思
(一)行动研究个案的实施效果
俗话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悲欢离合,书中自有喜怒哀乐。书,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引领我们不断前行,构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因为有了书的存在,我们欣赏了古今流传的佳作,认识了大千世界,了解了大自然的神奇,窥探了茫茫宇宙的奥秘......书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之一,使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学会了优良的中华传统美德,明白了生命的宝贵,明确了人生的价值与目标。
读书的益处远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为此,我们展开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行动研究个案——《乡土中国》教学意义非凡。国内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要读整本书,因其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读书就是在根据书的作者给的理论和故事,反过来自己去思考和领悟自己的三观,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三观都想清楚,想明白了,就会活得更好,活得更通透,活得更自信。无论是从理论价值看,还是从时间价值来看,此次教学都为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借鉴,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实证支持。这次实验课,从前期准备至课程结束,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几种途径,展开探究“整本书阅读”行动研究个案——《乡土中国》教学的价值与意义,构思出完整的研究框架图,从主体研究至现状分析,通过不断地探讨、反省、总结,最后解决问题。
从教学未实施前的问卷调查与教学后的问卷调查结果对比,教师与学生都收获颇丰。此次备课与旁听的教师意识到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意识到了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和意义。教师表明自己没有很好的做到以身作则,自己部分思想过于老旧,跟不上时代进步,这不仅耽误了自身的发展,更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教书育人的作用。
(二)行动研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这次行动研究虽顺利实施完成,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改善。先来说说我国教育模式下的大环境。我国现今的教育大环境上升空间很大,不可否认,我国教育经过历年的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同时,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如果一直墨守成规,不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生活脱节、与社会脱轨,是迟早的事。因此,学校定要加强宣传教育、学习国外教育成功经验、借鉴我国古代思想,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目的只为学校更好的发展,教师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学生更好的学习,成为我国的栋梁之材。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由于很多原因,不少教师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地解读。学校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是教书育人、桃李天下的关键,学校更应该加以重视,从思想、理念、制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如何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贯彻教师自我“更新”、不断学习进步的思想,改进往日古板的教学模式。此举措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更为学校的育人事业添砖加瓦。要深知未来的社会职业是多层次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样化的,如若每位教师都按照单一、古板的教学进程走,那学生如何得到全面的发展?如何形成完整的人格?同理,高中语文的“整本书阅读”也是如此,老师必须因人、因时、因势利导,对学生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把考试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却不知他们的真正诉求。教师的每一个动作,哪怕是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带来一丝波澜,可能教师自己都未意识到这些动作、举止会让学生产生开心、难过、伤心、失望等情绪。这是之后教师应该发现并改正的地方。
结语
随着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飞速发展,我们的阅读也越来越快餐化、碎片化。我们的教育看到了此现象的弊端,便越来越重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阅读,试图引导其向深入化、整体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最新的教育改革中,“整本书阅读”首次正式登上了语文基础教育教学的舞台。教育部在选择高中语文教材的“整本书阅读”篇目时,突破了以往文学作品的体裁,高一必修上册的教材首次“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篇目就选择了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在此背景下,我选择了《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实践及指导进行了行动研究,试图破一破“这块冰”,探究一个可以将其作为常态化教学的方向。
本文通过进行大量相关资料的收集、查阅,确立了研究的方向;通过分析师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情况,了解到“整本书阅读”的开展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情况等方面的现状,从中分析出现阶段“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可实行的方案;最后,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分析行动研究的效果和不足,提出了实践变革的设想。不过,由于样本数量有限和研究时间仓促等原因,该研究还有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一线高中语文老师,笔者很赞同欧阳修“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观点,很荣幸能够成为第一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践行者,亦深知探寻“整本书阅读”教学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但是我们相信,凭着书籍的神奇力量,通过课程的不断变革和各同仁在教学岗位上孜孜不倦探索,会找到课内和课外的衔接点和各个学科和时间安排的平衡点,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摆渡人”,培养出灵魂更有力量的中国少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