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基于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探讨——以S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培养为例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35622
  • 论文编号:el2022011319540128186
  • 日期:2022-01-13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教师教育论文哪里有?本研究尝试将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理论及实践成果和问题呈现出来,期望为以后对教师教育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建构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章 绪论


(三)研究述评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当前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深入系统地研究相对较少。根据文献的搜索得知,当前我国卓越教师的研究更多的局限于对卓越教师培养的理论探讨阶段,集中在卓越教师的内涵、特征、培养模式等方面;各高校对于教师教育共同体培养模式一直处于实践运行层面,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与指导;对于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研究也是寥寥几篇。其次,已有的研究成果水平不够理想。对于培养卓越教师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如何建设以及保持长效运行、合理的监督与保障方面研究还较少。缺乏对教师教育共同体有效性的研究,同时,我国对于教师教育共同体整体的发展程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质量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当然对于教师教育共同体如何建构的理论很丰富,但如何去解决各成员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深度合作的难题还没有一个妥善解决方案。

卓越教师作为教师发展的一个指向,究竟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去获得更高质量的未来教师,不同的高校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有哪些切实提高未来卓越教师素质的举措值得借鉴学习,这些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本研究将立足于已有的研究,试图对构建培养卓越教师的教师教育共同体理论基础、原则及功能等要素进行分析。通过借助当前一些参与卓越教师培养项目高校的具体实践探索,进而开展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研究,展示当前各高校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建构的进展,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以期为其他培养卓越教师的高校提供一些发展性的启示与借鉴,不仅可以丰富理论研究,更能有效地在实践层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促进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师教育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 基于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案例对象简介

本文案例学校为 S 师范大学,一所省属院校,被教育部选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也是全国第一批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分别于2014 年、2017 年被列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中(见表 2),逐步开展卓越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培养。S 师范大学能够入围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中,是对学校培养人才质量及教学能力的肯定。其中,教育硕士研究生院成立于 2010 年 3月,是 S 师范大学的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院系之一。教育硕士研究生院是本校贯彻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针的有力举措,是落实新时期学校“教师教育特色鲜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支柱性学科专业省内一流,标准性学科专业全国一流”和“教师教育领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卓越”两个阶段目标的可靠保障,是目前我国高校唯一一所集行政管理和专业教育指导双重职能为一体的完全独立式学院制组织。这个院系的培养对象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下设语文、英语、教育管理、学前与初等教育、综合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体育、美术等 8 个专业教学部,①对学校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实施院、部双层制、一体化管理。为了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不断提高教育硕士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率,学校先后颁布相关制度和规定 60 余项。在培养教育硕士上,该院系一直保持着与基础教育领域及中职院校的紧密合作,共同育人,因此在基于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中都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教师教育论文参考


第五章 基于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优化策略


一、营造互动共生的合作文化

(一)促进文化融合

建设稳固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必须条件是要促进合作方的文化融合。吴康宁教授曾提出高校与基础教育的合作培养计划要想有深度的可持续性发展,文化融合是必经之路。文化融合则是教师教育共同体回到教育本身,结合目前教育背景、问题以及未来前景,再基于自身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认识与掌握,找到两者的契合点,进行融合,共同探索,慢慢呈现出在教育问题解决、教育思维、教育文化等方面相似或认同的文化取向。不仅是对合作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认同,也是对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的认同。促进教师教育共同体体制内的文化融合,即高校与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在合作中经历不同文化的摩擦与交流,互相影响,互相磨合,进而产生一种可以推动合作高效运行、教育硕士培养高质量的融合文化。①在新的文化氛围中,S 师范大学和中小学接触和学习各自文化理念,慢慢融合,学其所长,不再因外在压力或利益而驱动,这种文化本身将成为永不衰竭的动力;共同体成员也将摆脱原有的、固化的立场,站在共同的新立场上来审视成员,避免了“盲点效应”,文化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共同体成员的相互理解与共识的形成,也有利于各种组织评价体系的转变。

(二)加强对话式运作

S 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培养上,学生主要在高等学校学习专业科目与教育学的知识技能,在联合培养工作站进行“三习”。在联合培养过程中,以期教师职前培养的教学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导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更为亲密,理论导师、实践导师也参与到学员的课程学习之中。要求高等学校与中小学建立深度交流机制,了解中小学对优秀教师的期待诉求,为培养合格教师来制定自身的课程计划。同时中小学也可以提供更多见习实习机会,更好地了解、选拔学校中的师范生。其次,在卓越教师培养的内容方面加强交流,培养过程中,共同体成员之间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等方式,及时反馈和沟通学生在课堂考核和实习中的表现,根据学生的特质,共同协商提出明确的培养措施。再次,教师教育共同体之间可以定期开展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的交流会议或者学术论坛,展示各自成果并分享经验,进行思维上火花碰撞,给予对方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提升卓越教师培养质量。


二、加强基础制度的合作保障

(一)建立管理组织机构

关于美国的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大学、政府以及中小学的合作是始终贯穿于整个卓越教师培养过程的,而这三者的有效合作保障主要依靠卓越教师培养委员会的建立,由其负责实施与执行。卓越教师培养委员会在人员上是由合作方共同构成的,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开始招生之前便已经成立。该委员会主要是对卓越教师培养有关事务进行商量与决议,直到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结束。“卓越教师培养委员会”是确保多方共同培养卓越教师的核心组织体,它确保了所有与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相关的决策与事务均是由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参与者共同商议且决定的,确保整个过程实现真正的共同培养,使得所有参与培养的主体的作用都能发挥出来并产生实质的影响。因此,要确保培养卓越教师的模式真正做到共同培养,首先需要建构一个稳定的管理组织机构,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吸纳具有共同理想信念的相关单位或个体,聚集多方力量,整合和利用多样化资源,由组织机构负责整体调控运行,在时间、地点、内容、人员、途径、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明确且具体的规划,形成多主体的协同治理机制,发挥共同体的最大功能,进而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上达成共赢的局面。

(二)改革激励制度

在教师教育共同体培养卓越教师的进程中,需要建立基本的奖励机制。以传统的高校侧重科研成果、中小学侧重于升学率为主的激励机制是无法抚慰大学与中小学共同培养教育硕士的疲惫的心灵。因此,有必要加强在时间、地点、人员、途径安排等方面基础制度以及基本激励机制。实施发展性的教师激励体系,强调培养教师的全方位工作价值。在政策保障方面,在优秀师生的评选、教改项目的立项等科研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激励师生参与合作研究,共同发展进步。同时,参与培养的优秀教师获得领导和第三方的肯定与支持也会增进教学热情与精神动力。


总结

在国家要求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培养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教师,并推动教育事业前进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部提出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显然,卓越教师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完善教师教育体系的必要举措。开展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的国内外高校,大都采取了建设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培养新机制,在建构理论与实践探索方面有了成效。本研究首先从论述以卓越教师培养为基准,建设教师教育共同体的背景开始,分析了教师教育共同体建构的必要性,又利用文献法总结其他高校和其他学者对卓越教师多方合作培养已经获取的经验或者理论建构以及存在不足。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教师教育共同体的本质属性、主要特征、构建原则以及实践价值,并结合案例学校的现状,对取得一些成效以及出现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提供完善策略奠定理论依据。本研究尝试将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理论及实践成果和问题呈现出来,期望为以后对教师教育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建构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由于本人的研究能力还有待上升,因此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尽管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早在 2014 年提出,但案例学校建设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培养模式还处于实践探索方面,具有实效的操作较少,这样对研究收集一手资料产生影响。第二,本研究主要依据相关的文献以及对领导、学生的访谈,对于研究对象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有个人的主观思想。第三,教师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是培育卓越教师的有效模式,此论文是从应然的角度去形成一个理想的培养机制,是一种“自愿合作、平等互助、共生共赢”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很难达到这种理想状态,这需要慢慢探索。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