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论文哪里有?本文以恩施 E 中为个案,研究教育的期待和期待的教育。笔者通过走访恩施 E 中,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调研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群体,深入剖析不同社会群体的教育期待,探究多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构建。通过调查发现,虽然 E 中学经历了课改,但素质教育仍是为应试教育服务,功利性教育使得教育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致使 E 中学期待的教育仍处于现实与想象之间。
绪论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育人类学因其不仅探寻教育是什么,还研究文化的作用,被定义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成为学科研究之日起,就秉承独特理念,探寻人类社会教育行为的多种内涵与变通之道。本文以教育人类学的历史演变为起点,从西方研究教育人类学的历史、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历史、中国教育人类学的本土化、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研究实然与应然的教育。
一、西方教育人类学的发展
对教育人类学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李复新(1990)认为教育人类学的历史界限是 1954 年召开的斯坦福人类学与教育学大会,从 19 世纪末到 1954 年为起始性研究阶段,从 1954 年至今是范例性研究阶段①。而后,李复新,瞿葆奎(2003)又提出教育人类学的起源应是多元的,从整体来看可以分为观念和实体人类学时代①。徐莹从发展历程出发,更加细致地将教育人类学分为了四个时代:前学科时代、成立学科之时、初具规模、体系成熟②。李政涛(2009)认为教育人类学进入 21 世纪呈现了更加丰富的发展态势:学科地位得到提升、学科主题更满足时代需求、研究方法更为系统化、研究报告风格多样化③。
西方教育人类学由于发展的背景与研究方法的诸多不同,形成了以德国为主的哲学取向和以美国为主的文化取向。博尔(Otto,1975:19)从哲学角度出发,提出“教育人类学是研究人的本质到人的心灵与意识改变的学科,要以人的发展及规律为基础。”,并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的思想,主张关注教育过程中非连续性教育的形式对个体的重要性。④斯平德勒提出教育人类学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探析生命的意义,且人类学者是教育中的导师,是将文化作为一种范式引入教育领域的学问。⑤德国人类学者 Wulf Christoph(2002)发现,20 世纪 50-70 年代的教育人类学缺乏对历史发展与社会关系的看重,致使其不能有效连接研究理论与社会实际。
总之,教育人类学企图从人的内在、教育发生的外在条件等多个方面完善对人的认识,同时教育人类学也在探究在教育实践的框架下,尝试探讨教育运行的“应然”与“实然”间的不一致状态。
第三章 教育的期待:不同社会群体的教育观
第一节 不同社会群体的教育期待
一、社会整体的教育期待
社会层面对教育的期待不是一层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70 年代至 90 年代,教育的期待是培养人才为经济发展奠基,此时教育的工具性体现在发展经济,但同时教育学家也注意到了人的核心作用;随着经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 2000 时代,教育的期待将重点放在了“人”上,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认为培养人才是以发展经济为目的,恰恰相反,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服务于人,故“人”才是教育领域需重点关注的;在新时代,教育的期待有了新含义,教育是为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层面对教育期待的改变:1980年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社会主义教育就是培养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才;1995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2007 年,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2017 年,十九大提出要培养担任民族复兴伟任的新时代接班人。我国的教育方针从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发展到重视人的素质,再到现在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反映了我国社会对教育的期待是具有历史性的。
第五章 教育因何而在?——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反思
第一节 教育的田野观察与理想构建
一、关于田野调查的几项说明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恩施 E 中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方式、现状、文化选择所持的主要态度和建议,借此尝试对调查结果做出一定的分析。本调查主要采用小型的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共发放问卷 112 份,回收 110 份,回收率为 98.2%,其中有效问卷 112 份。问卷调查对象包括高一学生 57 人,高二学生 32 人,高三学生 21 人。本次问卷调查时间为 2020 年 9 月 15 日至 2020 年 10 月 18 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对授课方式的评价
根据上表可得,95.45%的学生对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表示满意(很满意和基本满意之和),值得注意的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全选择了很满意;2.73%的学生选择了一般;1.82%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且全由高一学生选出。由此可得出结论,在学校学生与老师的磨合时间越长,对老师的教学方式表示满意。
第二节 我心中的教育:人的发展与民族、国家未来
一、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
生活世界的教育是指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教育,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不能感知其存在,具有直观性与基础性。而“科学世界”的教育是指用系统的教育过程传递知识,教师作为专门的职业传递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具有技术性和课题性。这两个世界的教育虽有不同的特性,但是两者是相辅相成达到共同教育人的身心,达到教育的目的。
当今,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教育也在追求科学化。但是盲目的科学性,使得现在的学校教育以创建理想式教育王国为主要目的,以绝对的先验作为原则,强调真理的客观性与不可挑战性,否认生活世界的合理性,忽略了教育的本质、以人为本与情感关怀等,从而导致与生活世界分离。所以,学校的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不将追求真理作为教育目的,而是重视现实生活中的天人合一;学习展示的不是理想抽象的世界,而是现实生活的世界;科学的体系性需要有张力,不仅能够面向生活,还要能够坚持对生活的批判。
二、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我认为教育应该是以提升人的全面素质,能为社会做贡献为目的,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为原则,以协助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行动上提升其改变世界的能力为教育成果,整体性地促进个人发展。
教育对个人的目的是提升其全方位素质,对整个国家来说,是培养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这个目的首先就明确了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性。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是有德无才的,这样是无法为社会做贡献,更不能是有才无德的,这样会危害社会利益,教育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其次,劳育和体育不能少。
结语
教育的期待表现为教育实践中正在运行的教育机制,当代的教育期待是指通过应试教育达到继续“深造”或“就业”的目的。而期待的教育是通过提升每个人的素质达到提升全民族的素质,当代期待的教育是提倡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我们能够清晰看到,教育的期待和期待的教育仍有一定距离。本文以恩施 E 中为个案,研究教育的期待和期待的教育。笔者通过走访恩施 E 中,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调研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群体,深入剖析不同社会群体的教育期待,探究多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构建。通过调查发现,虽然 E 中学经历了课改,但素质教育仍是为应试教育服务,功利性教育使得教育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致使 E 中学期待的教育仍处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经过对 E 中学的田野调查和理想构建,笔者认为我心中的教育是从科学世界的教育转向生活世界,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虽然现行教育制度离我们的期待仍有一定距离,但政府重视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大力推进改革措施、家长改进教育观念、学生建立终生学习和快乐学习的价值观,整个社会的教育实践在向着我们梦想的方向前进,“期待的教育”会变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