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哪里有?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及问卷调查法,对安徽省两所中学中七至九年级学生得学习倦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分别从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和学生自身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用以缓解初中生学习倦怠的现象。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一)三维倦怠理论
最初提出倦怠的三维理论是 Maslach(1976)。然而其最初的研究主体也并非是倦怠的研究。早先 Maslach 研究兴趣主要在情绪的认知过程,但是随着调查以及研究的深入发现不同职业的人员长期从事某项以帮助他人工作时,其自身的期望往往很高,对于自身所应当提供的服务目标设置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进而导致其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达到其设定的最初目标,由于长期这种疲于奔命的状态最终导致其积极性被不断消磨,最终导致帮助他人所带来的成就感无法满足自身的付出。[1]Maslach 与 Jachson 在 1981 年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样研究对象的行业集中在医疗、社会服务以及教师等,通过交谈的方式和个案的研究对倦怠理论进行深入的挖掘,最终提出三维倦怠理论。三维倦怠理论包括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以及低成就感。其中情绪耗竭主要表现为过度的情绪化或者情绪的丧失;而去中心化主要描述的是对于他人的反应相比正常状态下显示出消极以及疏远的状态;而低成就感则主要表现在工作的效率降低、能力的衰减以及成就感的消退。 [2] Maslach 提出三维倦怠理论下的三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是不能够被割裂开的,同时反对当时主张的情绪耗竭为主要因素的想法(Pines & Aronson,1988),认为其忽略了多重因素对倦怠的影响。
依据研究成果以及所提出的理论,MBI 倦怠量表被 Maslach 和 Jackson(1981)编制并发表,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和深入探讨研究。随着 Maslach 的不断修订,其版本不断的更迭。[4]而国内外大多研究同样基于 MBI-HSS、MBI-ES 和 MBI-G 三个版本量表进行修订。如国外学者 Gold(1984)的 MBI-CSS 量表[5]和 Schaufeil(2002)的 MBI-SS 量表。
本次研究应用研究学习倦怠的量表为 Schaufeli 以倦怠量表-学生版(MBI-SS)为蓝本进行修订后的版本,优点为能够对青少年有良好的的适用型,主要对其个人的身心耗竭、成就感以及学业态度三个方向上进行评价。其中 Maslach 的理论能够为本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初中生学习倦怠、时间管理、成就目标现状分析
一、初中生学习倦怠成因的总体特征
本次调查共计 670 个样本,其中学习倦怠平均值为 50,标准差为 10.159。低成就感平均值为 15,标准差为 5.33;学业疏离平均值为 21.31,标准差为 3.56;身心耗竭平均值为 13.7,标准差为 3.50。
图 3.1 学习倦怠评分频率分布直方图
..............................
第四章 初中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
一、初中生学习时间管理、成就目标与学习倦怠关系分析
(一)初中生时间管理、成就目标与学习倦怠相关性分析
为了探究初中生的时间管理以及成就目标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对QQ 图对学习倦怠、成就目标以及时间管理的数据分布状态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三组数据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图 4.1)。
接下来,通过计算时间管理、成就目标同学习倦怠的皮尔森相关系数,结果显示成就目标同学习倦怠两者之间呈现弱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 0.275(p<0.01)。而时间管理与学习倦怠之间呈现中等强度相关,相关系数为 0.628(p<0.01)(表 4.1)。
图 4.1 学习倦怠、成就目标与时间管理 QQ 图
..........................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人口学变量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1.1 性别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通过对两所中学的 670 名在校初中生进行学习倦怠问卷调查[50]。结果显示总分的平均值为 50(图 3.1),并集中在 40-60 分区间内,同先前的俞静研究基本一致[51]。结果显示人口学变量中,除性别外的其他人口学变量均会对初中生学习倦怠总体及其三个维度产生显著的影响(表 3.1),其中性别差异引起的成就感差异同先前的多项研究结果一致[52][53][54]。其中男生的低成就感评分较高,但是由于采用反向积分法,因此男生具有较高的成就感,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学阶段男生家庭期望相对女生较低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1.2 年龄和年级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年龄和年级都对学习倦怠及三个维度存在显著影响(表 3.3,表 3.5),这部分结果同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54][55],其中 12 岁的倦怠水平较 13 岁较低但是差异不显著,13 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倦怠水平逐渐上升,年龄及年级的增加致使学习倦怠感上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 13 岁主要集中在初一(66/164 人)初二年级(92/164人),而 12 岁集中在初一年级(103/110 人)(相关人数数据未显示),而初一的课程难度学习压力均小于初二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抗压能力的逐渐增强,导致在按照年龄进行划分分析时候部分 13 岁处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倦怠水平相对较低。而 14 岁以上的初中生,进入初三年级后,初三学生年龄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因此造成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学习的倦怠感增强,获得了较低成就感。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使用黄希庭等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刘茜等编制的《中文版成就目标问卷》以及吴艳等编制而成的《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以安徽省两所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习倦怠、时间管理、成就目标水平进行调查,并使用 SPSS 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现研究结果如下:
(一)人口学研究变量
问卷设计六个人口学变量,分别是性别、年龄、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班干部、成绩排位。分析后得出人口学变量中,除性别外,其他五个因素均对学习倦怠、时间管理、成就目标产生显著影响
(二)时间管理、成就目标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经对问卷数据分析研究后得出,初中生学习倦怠水平整体偏低,其评分与时间管理评分存在显著的中等强度正相关关系,其中线性回归方程中时间管理系数为正的0.259,说明时间管理能力越强的学生,其对学习的倦怠感就越低。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