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家国情怀培育途径探讨[教育教学论文]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97
  • 论文字数:31256
  • 论文编号:el2021082121282622899
  • 日期:2021-08-2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教育论文范文哪里有?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从对家国情怀的内涵界定和家国情怀的特征简要分析的基础之上,阐述培育初中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再对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和访谈调查的结果的整理、分析,总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家国情怀培育出现的问题,从而挖掘影响培育初中生家国情怀的因素。最后,再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有针对性的培育途径,为更好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有效参考。

绪论

(一)国内相关研
究1.关于家国情怀内涵的相关研究
首先,是从家国情怀的思想渊源方面研究。蔡榕津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厚植家国情怀的意蕴及有效路径》和王莉华的《家国情怀内涵及其特征分析》中都认为,家国情怀源自于“家国一体”、“家国共同体”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以西周宗法制为发展源泉,是将个体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且任凭时代怎样发展,家国情怀的内在核心始终是“对家国共同体的认知和情感认同”1。
其次,是对家国情怀的内涵的界定。张国和的《试析初中社会教学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在初中社会教学的角度,解释了家国情怀的内涵“实质上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对人民的共同理想,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追求,也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家国情怀大到爱国主义,小到社会责任感以及生活中的各种人为素质,均是家国情怀的表现。”2还有刘春玲、刘伟的《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内涵与培养途径》从地理教学的角度界定家国情怀,是“指个体长期浸润于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对家乡地域的空间归属感,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对家国兴旺、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王莉华的《家国情怀内涵及其特征分析》也提到家国情怀的内涵从三方面理解,即以个人为发展的基石、以家庭为发展的纽带、以国为最大“家”。总结看来,对家国情怀内涵的界定学术界大多是围绕着个人的道德品质、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感展开,贯穿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最后,是家国情怀特征的归纳。家国情怀的特征与家国情怀的内涵是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在“家国共同体”基础之上,结合时代的发展从个人品德修养、文化自信、责任意识等方面论述。比如王莉华在《家国情怀内涵及其特征分析》里将家国情怀的主要特征归纳为:注重个人的修身与慎独、注重培养亲情、注重培养心怀天下的责任和抱负、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
 
目录
目录
目录
.......................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家国情怀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家国情怀的认识不到位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作为初中德育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对家国情怀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从内心认同家国情怀在国家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并能在教学活动中依据党的教育方针、育人方向开展教学,但是在问卷中提到我们这个时代有无必要再向学生强调家国情怀的重要性时,百分之 94.44%的教师都认为向学生强调家国情怀“非常有必要”,而 5.56%的教师认为“无所谓,可有可无”,这有悖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重视培育学生爱国情感、民族自信、家庭责任感的要求。在了解教师对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视程度中,非常注重的占 61.11%,比较注重的占 27.78%,不注重和一般的占到了 11.22%(如图 2.1),从侧面反映出少部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存在对家国情怀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
图 2.1 道德与法治课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注重程度
图 2.1 道德与法治课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注重程度

.....................

第四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家国情怀培育的措施

一、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阵地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是教学生厘清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启发学生的道德觉悟、引导学生践履道德责任,升华道德情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道德与法治课承担初中阶段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重任,在处理课程目标导向时要坚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强化课程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引领作用。
(一)坚守党的育人方针,契合时代主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党的教育成效显著,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向指引下,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为新时代教师的行动方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矛盾发生转变,人民群众更重视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呼唤有质量的教育。道德与法治课要契合时代发展的主题,注重家国情怀的培育,在打牢思想基础的课程目标之上,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自身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自觉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结语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儿女对国家、民族、家乡、家庭的深情厚爱,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优良精神品质。当今社会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等校园违法犯罪现象,也与学生缺乏对他人的仁爱之心、包容之心的家国情怀有一定的关系。学校、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义务教育阶段重视培育好初中生的家国情怀,以便积极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提高道德素质、政治认同,增强共同体意识。
笔者在撰写本篇论文时,参考了七至九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也实地采访了一线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得到一些真实、有效的数据和信息才得以完成了本篇论文。文中虽有对培育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但仍有待提升的空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应该深入观察、细致研究、发现问题并加以完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应该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以自己对教育的热情和家国的认同带动学生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心。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