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教育教学论文,然而由于个人学术能力的不足,以及时间与个人经验的限制,本研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区域学校教育协调发展理解较片面,指标体系不够全面目前,由于各个学科自身研究视角的不同,对“协调发展”内涵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各学者均基于界定的基本内涵建立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本文中,对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解主要为各级教育子系统内部各资源要素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以实现学校教育整体功能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各级教育子系统之间的相衔接,并未涉及到学校教育系统宏观部分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且评价指标的选取也仅从学校教育资源供给与教育资源需求压力的视角着手,由于指标数据获取的限制,难以得到与“先进的教学资源供给”有关的量化指标。在今后的研究中,希望可以丰富指标体系,从多个角度做深入的研究。由于区域技能型人力资本与管理型人力资本的增量主要依靠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培养,则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承载性协调程度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较大
......
第1章绪论
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的测度与评价反作用于教育功效在经济社会中的实现,掌握当前我国各省(市)各级教育的协调状况,并促进各级教育间衔接的协调发展,是教育管理部门在建设教育强国基础工程时的重要支撑。首先,研究首次从纵向教育结构的阶段性层面切入,探讨了区域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的问题,具有将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研究视角丰富化的理论意义。其次,鉴于教育系统非线性与灰色机理性的特性,本研究引入灰色预测模型模拟预测学校教育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的承载性协调发展程度与适应性协调发展程度,具有拓展了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研究工具的理论意义。区域内各级教育发展的协调与否,不仅事关区域学校教育整体效能的提升,还会影响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定量的方法刻画区域内各级教育子系统的协调性,为各区域在构建本地区学校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格局上提供思路借鉴。同时在厘清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学校系统协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学校教育系统的协调程度进行预测,科学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可为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有关政策时提供决策依据。
......
第2章文献综述
2.1国内研究综述
值得注意的是,从宏观上来看,在当前国内有关教育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地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促进教育领域与经济领域协调发展的思考上;其次,由于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相比基础教育更为明显,从而在大量教育领域与经济领域协调发展的研究中,研究对象较为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层面与职业教育层面上。另一方面,存在少量研究从协调发展程度本身进行预测。如:姜钰(2011)认为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的重点在于调控两者在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关系,因此其针对现实经济中的“非线性”、“不稳定”和“不确定性”,构建了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非线性自回归模型,并对模型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5]。郑飞,张竹英(2016)则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背景,首先根据大系统的多级递阶结构思想,构建了学习型城市的大系统多级递阶结构,随后,从学习型城市相关因素的协调关系问题入手,建立了学习型城市协调发展指数模型、协调发展预测模型以及协调控制模型[6]。
2.2国外研究综述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教育协调发展各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教育协调发展研究的基础主要在于组成教育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与影响的,且各要素的共同作用最终体现在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上,因此,该问题的研究具有综合性与复杂性,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察。目前,关于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首先,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还不够全面。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讲,学者们大多是在对整个教育系统协调发展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将各级各类教育分开定义其具体的协调发展基本内涵,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综合内涵的探究。其次,从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研究的宏微观层面来看,现有研究较为集中在宏观层面,多用于评价区域内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人口发展、教育与生态发展等的协调发展现状,虽仍有少量研究从微观层面进行,研究内容也颇为丰富,但有关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的研究仍较为缺乏。
第3章研究设计..........................................................................................................15
3.1研究对象.........................................................................................................15
3.2研究内容.........................................................................................................15
3.3研究重难点.....................................................................................................15
3.4研究方法.........................................................................................................16
4章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19
4.1理论基础..........................................................................................................19
4.2核心概念界定..................................................................................................22
第5章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构建...............................................................29
5.1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的建立......................................................29
5.2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32
3.1研究对象.........................................................................................................15
3.2研究内容.........................................................................................................15
3.3研究重难点.....................................................................................................15
3.4研究方法.........................................................................................................16
4章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19
4.1理论基础..........................................................................................................19
4.2核心概念界定..................................................................................................22
第5章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构建...............................................................29
5.1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的建立......................................................29
5.2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32
.....
第7章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我国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的区域现状归纳
本研究围绕“协调发展”的主题,基于系统论、资源基础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区域学校教育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认为教育资源是构成学校教育系统并维系其增长运行的各要素总和,从各级学校教育资源需求压力和教育资源供给两个方面着手建立了评价区域学校教育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灰色预测模型探究了我国各区域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现状,根据结果,可将我国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现状的总体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就高等教育承载性协调程度来看,东部地区的协调程度较好,西部地区协调程度最差,其中,北京、广东、山东、江苏等东部经济发达区域处于高等教育承载性协调发展阶段,而宁夏、青海、西藏、贵州、甘肃、新疆等西部经济欠发达区域则均处于高等教育承载性失调的中度阶段;然而就中等教育承载性协调程度来看,经济发达的部分东部地区反而存在失调的状况,主要原因在于类似于北京、天津、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区域,其中等教育资源多,但该区域的中等教育资源需求量少,致使中等教育资源需求压力与中等教育资源供给处于失调状态。就各级教育间的适应性协调程度来看,同样存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失调程度较为严重的现状。
7.2对策与建议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区域的经济社会、地理人文环境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也使得在制定决策促进区域学校教育协调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区域之间的特性,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省市存在的情况,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真正做到“抓薄弱,补短板”,保证教育资源的供给足以支撑教育资源的需求压力,保障教育活动的运行。具体来讲,一是各行政区域需要针对自身的资源缺口情况,加大缺口资源的供给力度;二是针对师资匮乏的地区,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及时补足教师缺口,注重师资结构的合理性;三是要建立教育物力、财力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体系,重视对教育物力资源供给不足的地区。如考虑到西部较为薄弱的基础条件以及与东部地区较大的发展差距,则可以通过政府的扶持、人才资源的支持与帮助等手段去缩小东西部区域学校教育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基本依据,兼顾社会其他事业发展的需求,具体分析各教育层次在区域内学校教育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在本地区已有的教育资源供给基础之上,优化配置,为各级教育提供一个合理的教育资源比例关系,对占有资源过多、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教育层次进行“消肿减肥”,提高该地区的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从而实现本地区各级教育间的优质衔接。
.....
总结与展望
在本研究中,由于个人实践经历的不足与时间的限制,对各省市的政策以及具体的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情况了解尚浅,导致对研究结论的解读大部分依靠所收集到的指标数据,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对各项相关的政策方针与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能提出更多具有实践性的建议。3、实证研究不够深入本文虽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灰色预测模型对各省市学校教育协调发展状况及发展态势进行了完整的描述,但也仅是为各区域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工具,实证的研究方法仍不够丰富,如应针对个别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状况特殊的区域进行针对性的决策分析,做到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除此之外,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全国各个省市来讨论,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一个省市的层面对该省市的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分析,如此则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为推进各级教育间的衔接和兼顾,实现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和层次之间的自由流动,各级行政区应当把本地区的各级教育作为一个紧密相连、衔接递进的统一整体
参考文献(略)